<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似乎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更包容、更具‘普遍分享性’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南风窗》今天推送的一篇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们所研究问题的文章——《一个国家变富的秘密,被诺奖揭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非常巧合地,最近在读许倬云著述的《天下格局——文明转换关口的世界》,本书序中著者说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人受过苦,因此我尤其希望中国人能够尽量帮助穷而无告者,帮助天下那些受尽了冤、吃尽了苦的穷人,使他们能够理解自身所应拥有的权利,及其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同样,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人类,以及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岛上的民族,一样等待有人去帮助他们—一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以互惠、互尊、互重的态度,与其共同缔造一个世界性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人类文明转换的关口,作为中国人,我们自己尤其要自尊自重,既不能骄傲,也不能践踏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诺奖得主们讲到“好”的制度可以在任何一片大地上缔结出经济的繁荣,甚至是长久的繁荣。什么是好的制度?他们提出了“采掘性制度”与”“包容性制度”,观察的样本包括各大洲上的殖民地与独立主权国家(或地区),并从1500年到1700年及18世纪后的500年历史中观察中得出“包容性制度”下人们的长期信心更足,享受的教育普遍更高,握有资源的人将技术共享,让人成为做大蛋糕的主动方,而让技术成为基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像印度印尼等采用了“采掘性制度”的国家中则观察到相反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里提到了“共享”的制度核心,与许倬云提到的“世界性文明”完全是共通的。人类有了恐怖的AI,则技术上的上限已经足够高,手握资源的人如果把普通人当做劳动力,那人类必将“死”于AI,再怎么样的内卷都只是在消耗生命力罢了;如果全部人类共享“权力”,以AI为“垫脚石”,那人类或许才可能有更久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落回实处,我们需要把一个人的全部时间采掘出来填满各种“知识点”吗?是否可以让他有听音乐的时间,画画的时间,爬山的时间,发呆的时间,读故事的时间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个渺小无比的人类思考这样的问题总是引人发笑的,但如果在包容性的世界里,这样的想法又何害之有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