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 北京

东方晨曦

<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 草木红黄 色彩斑斓 惠风和畅 天安门广场及附近人流如织 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2024年国庆节后走进北京中山公园 感受中华历史的厚重 欣赏如诗如画的风光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民国三年(1914年),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园内有辽柏、社稷祭坛、中山堂、保卫和平坊、兰亭碑亭、格言亭、蕙芳园、唐花坞等著名景观。中山公园是明、清坛庙园林中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明清两朝皇帝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和八月十五例行在此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坛台四周建有矮墙,也称壝垣。明朝初建时是用砖砌墙,后涂上青、赤、白、黑色。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将壝垣改为用四色琉璃砖、瓦砌成,与坛台相呼应。壝垣四面各有一个棂星门,白石筑成,每门原有棂星式朱漆门两扇,现已无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礼亭位于南坛门南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觐皇帝礼仪之用,故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鸿胪寺被焚,此亭幸免。不久英军强占鸿胪寺做操场,清政府被迫将习礼亭迁至户部街礼部衙门院中。清末,礼部改为典礼院。民国元年(1912年)典礼院为盐务署占驻,1915年4月移建此亭到中央公园(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山堂(拜殿)位于祭坛北,是社稷坛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是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据载明代以前历代社稷坛均不设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样有失帝王威仪,便下旨兴建拜殿。《北京古建筑》一书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因此,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这里停灵,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决定将拜殿改为中山堂。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先后召开过四届、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现在,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举行孙中山诞辰和忌辰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廊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黑瓦卷棚过陇脊屋面,两山为悬山,梅花方柱,柱间垫枋下装吊挂楣子、花牙,柱下装木坐凳及坐凳楣子。民国二十年(1931年),水榭段长廊续建。1970年,因建设工程施工,长廊被全部拆除。1971年,在原址重建。恢复后的长廊饰以千余幅山水、花鸟、典故苏式彩画,共271间,垂花门7座,将公园南门、游客服务中心、来今雨轩茶社、唐花坞、兰亭碑亭、水榭等景点景区巧妙衔接,蜿蜒回转,步移景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卫和平坊,从公园南门进入后迎面就是保卫和平坊,它建于1903年,原为“克林德碑坊”。1900年6月,清军恩寿杀死了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德国公使克林德。1902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中有“为克林德建碑”的条款,据此在东单北大街西总布口胡同西门外大街上,与街同宽建“克林德碑坊”。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将其移建至中央公园,改名“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1952年,为纪念“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改名为“保卫和平坊”,匾额为郭沫若所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山像位于“保卫和平坊”正北处,铜像高3.4米,重1.8吨。基座高1.6米,为黑色大理石贴面。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题字。纪念铜像是1983年3月由54位北京市政协委员提案,为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而立。经北京市委批准,1985年初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决定推荐市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竹韶主持设计,北京机电研究院铸造所铸造。基座制作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铜像广场绿化由北京园林设计所设计,中山公园施工。1986年11月12日举行了落成揭幕式。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等领导人,与专程从海外和港澳归来的孙中山先生家属100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活动。铜像为孙中山站立姿势,表现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民主革命家的领袖风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蕙芳园位于内坛西北角,其原址是公园的育花温室区,为弘扬中国兰花文化以观赏兰花为主的蕙芳园。该园设计采用封闭式的造园手法,用竹和松篱分隔空间,通过地形变换,植物疏密,造成一个空谷山幽,茂林修竹,萦绕曲折,清雅静谧的自然景观。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贵花卉,被誉为“花中君子”,北方很少养植。中山公园从1959年开始从上海购进兰花,并聘请诸涨富为公园养育兰花。自此,公园开始了大批量养育兰花的历史。其间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关心与指导。他不仅多次亲临公园赏兰,与园艺职工交流心得,还于1960年公园建南兰室时应约题写匾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 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 方 晨 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0.15 北 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