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与战友五人相约十五日去登太山,本来不想写什么,也没有什么可写的,中午去吃饭的路上,战友双林对我说好好写写今天,可恶的五班长早上点早餐点的太多了,让他打包他也不打,我怕浪费了就多吃了点儿,吃的我撑的不行。我们本来相约坐公交上山,完了再去王吴村吃八大碗,早上醒来我正在看手机 ,双林打来电话说开车去吧,坐公交去吃饭来不及。</p><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满山遍野开着红的黄的红叶,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刷身份证进的景区,原本想从山的另一侧走缓坡上山,比从正面登台界上山省劲儿,没想到另一条路关闭了,我们五人只好登台而上,走的我们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我和双林决定在半山顶休息,不再向上攀爬了,那三个恢老汉像打了鸡血,登上了山顶。我想到了前几年来登太山,我和双林、建刚我们三个人来的,那时建刚虽然腿不太得劲儿,还是能勉强登上山顶,如今他因病已卧床两年之久,今非昔比让我感慨万分,还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还有什么比生活更美好的,想想建刚我的心情真的非常沉重,余生他只有在病床上度过,想到这些我的内心五味杂陈,不知用什么来形容,反正心中是酸酸的楚楚的,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在体力消耗下,也就没有心情再玩儿了,我和双林原路返回,坐在出口的石板上等着他们,老丁已在饭店为我们占好座位在等我们。</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我和战友双林、建刚初登太山,往事只在记忆里,今天再登太山,以是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祝建刚一切安好早日康复!</p> <p class="ql-block">上午在太山,双林还指着这里说,前几年我们在这里照过相。</p> <p class="ql-block">太山,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风峪沟北,四周丛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隐其间,非登临不易得见。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宋书》,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闻名于世。是太原市旅游和周日休闲的旅游点,这里得天独厚,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红叶著称。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五个灰老汉在景区的门口蹲着照了张相,这张图片是用我的手机拍的,不怎么清晰,我和双林也懒得往出拿相机了,是请一个小姐姐代劳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的门口,碰见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幼儿园组织小朋友和家长来游太山,看着小朋友感慨万分呀,年幼真好,无忧无虑,只要有老师跟着,只要有家长跟着,幸福呀,快乐呀,洋溢在脸上,可恶的五班长,牵起了我的手说我是大一班的,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他是大二班的,年过花甲的我又当了一回小朋友。</p> <p class="ql-block">景区概况</p><p class="ql-block">太原西南方向之太山距晋祠风景名胜区5公里、晋阳西山大佛风景区3公里,是太原市旅游和周日休闲的旅游点,这里得天独厚,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红叶著称。晋源镇乱石滩西,有一条长而深的山沟,叫风峪沟,从风峪沟走进去,两山夹峙,中有河滩,循滩约行两华里,直到太山脚下。举目瞭望,山峦突兀峥嵘,漫山遍野,苍翠欲滴,溪泉涌流,叮咚作响,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作为一个旅游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太山之名,始见于南朝沈约所著的《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六》中所载“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奔太山……”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于世,就连他居住的山也跟着出了名,太山之名便取之“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因远看山峰呈“太”字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坐落在太山的山腰上,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处。此寺自八十年代开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修葺,并照原样油饰彩绘。经过油饰彩绘的龙泉寺,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红漆的山门象张开的笑脸,不仅欢迎普天之下的游人前来参观寺院,游览风景,而且还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秋后来看太山红叶。</p><p class="ql-block">从已修成的层层台阶迂回而上,在峰峦环抱、松柏掩映之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这就是龙泉寺。太山龙泉寺扬名全国,龙泉寺原名昊天观,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初为道教,金元时期被毁,明初重建,改为佛寺。寺因山势而造,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明代重建的观音阁。下院大雄宝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奉观音菩萨,上层奉释迦牟尼佛。院东立无字唐碑,寺西有墓塔六座。龙泉寺存一樽疑为盛放佛舍利的金棺。由于寺院建在太山上,故又名太山寺。</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p><p class="ql-block">龙泉寺坐落在太山的山腰上,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处。此寺自八十年代开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修葺,并照原样油饰彩绘。经过油饰彩绘的龙泉寺,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红漆的山门象张开的笑脸,不仅欢迎普天之下的游人前来参观寺院,游览风景,而且还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秋后来看太山红叶。</p><p class="ql-block">从已修成的层层台阶迂回而上,在峰峦环抱、松柏掩映之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这就是龙泉寺。太山龙泉寺扬名全国,龙泉寺原名昊天观,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初为道教,金元时期被毁,明初重建,改为佛寺。寺因山势而造,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明代重建的观音阁。下院大雄宝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奉观音菩萨,上层奉释迦牟尼佛。院东立无字唐碑,寺西有墓塔六座。龙泉寺存一樽疑为盛放佛舍利的金棺。由于寺院建在太山上,故又名太山寺。</p> <p class="ql-block">五班长举起了他的臭手</p> <p class="ql-block">红叶</p><p class="ql-block">太山红叶,是太原市秋景中的一景。每年霜秋,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在这山峦环抱的凹腰里,一株株松柏像一座座用翡翠雕塑的尖塔,巍然挺立在悬崖峭壁上。满山遍野,呈现着一片明晰鲜绿的颜色。而那红叶在松柏之间,恰似绿草地铺上赤红的地毯;那红叶又似一团团红霞降落山间;那些零散的红叶,像一棵棵鲜红夺目的玛瑙镶在其间,大自然构图如此美妙,恰似一个巧于设计的画家,精心绘制的美景,原来太山生长着一种灌木,名叫黄栌,一到秋天,树叶变红,特别是经过霜打以后,树枝变成朱紫,树叶呈现深红色,正如陈毅同志在《题西山红叶》中说:“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这赞的虽是北京西山,但用在此处也是恰如其分。看来,杜牧说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并非夸饰之词。</p><p class="ql-block">太山红叶,十分秀美,令人称奇,令人赞叹,观后使人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高高扬起的水柱,是声控的,喊的声音越高水柱就冒得越高。</p> <p class="ql-block">又举起了他的臭手</p> <p class="ql-block">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和家长在进行着亲子活动。</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寺千年变身之谜</p><p class="ql-block">太原旧方志记载,太山寺即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p><p class="ql-block">而根据文物专家现场考证,银椁金棺舍利宝函所居的地宫,原是一处佛塔的塔基,此塔建于唐武周至唐睿宗时期,刚好是公元684年到761年,即龙泉庙始建之时。而在地宫附近,文物考古人员挖掘出了另一处台基、台阶等旧建筑的遗址,后经鉴定为已毁于清朝晚期的建筑“昊天上帝庙”的遗迹。</p><p class="ql-block">唐代所建之宇为道观,何以有佛教之塔。而昊天上帝又是地道的道教内容,“昊天上帝庙”毁于清晚期,难道在太山上,昊天上帝与释迦和平共处了五百多年。也许这小小的金棺,能给我们讲出更多的古晋阳的千年旧事,揭开更多的并州秘史。</p><p class="ql-block">龙泉寺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太山在晋源区阎家坟(今属罗城街办)村西,龙山和蒙山之间,属于西山山脉。</p><p class="ql-block">在“千年石函挖掘”新闻之前,太原人鲜有人知道有这么一座山,更不知道有龙泉庙。直至石函的出现,人们才开始了对这座看上去普普通通山庙的关注。</p><p class="ql-block">关于太山的得名,沈约撰写的《宋书》中曾有详细的记载: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跟着有了名,太山取“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而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称太山的山脉形似一个大大的“太”字,因此有太山之名。</p><p class="ql-block">太山山势磅礴、密林森森,山中盛长虬柏和枫树,绝美的景色吸引了宗教人士来此修行参禅。最初太山是道家方士修炼之地,据太原旧方志记载,太山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五百多年后毁于金元战火时期。直到百年后的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才重建,但将观音等五寺并为一起,改成了佛教寺院,名字也改成了太山寺。</p><p class="ql-block">又传说当时天旱无雨,地方官员和百姓们到此处求雨,发现汩汩而流的泉水,认为是求雨有应,龙王赐泉,于是给太山寺冠以“龙泉”雅号,并在泉水上修建龙王庙,雕石龙,泉水从石龙嘴中而出。</p><p class="ql-block">据清道光年间《太原县志》记载,称原来道教的昊天祠在金、元两朝毁于火灾。而院内的东北角现存有石碑一幢,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立,也是那段历史最好的实物见证。另明嘉靖《太原县志》中有“太山有龙池”的记载,成为太山寺别名由来的史证。</p><p class="ql-block">道观中的佛塔</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这座山庙并不普通,数百年来,太山龙泉寺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p><p class="ql-block">虽然金棺中有何物外界尚不得知,但银椁金棺舍利宝函无疑对研究晋阳2500年文化和历史发展,对相关年代的佛教、政治情况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文物专家现场考证,银椁金棺舍利宝函所居的地宫,原是一处佛塔的塔基。塔是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传入中国后成为塔建筑形式。</p><p class="ql-block">根据年代推算,此佛塔的建造日期与龙泉寺的前身“昊天祠”相隔年代不远,即佛塔是在“昊天祠”刚创建不久后修建的。</p><p class="ql-block">哪为何道观中要修一个佛塔呢?岂不是不伦不类一件事物,就算是有人愿意出钱修塔,道观里的道士们难道就肯依他。</p><p class="ql-block">太山文管所所长向记者介绍称,唐朝的开创者李渊一直都以老子李耳的后裔自称,十分推崇道教,统治天下后,为了政治的需要,李渊的后人开始改推道教为佛教,极力扶持佛教。</p><p class="ql-block">而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前后,曾诏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广建庙宇、塑造大佛、祭拜神佛。</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曾以并州为其祖籍,定并州为北都,在太原大兴佛事,广建庙宇,为蒙山大佛赐披袈裟,到龙山童子寺拜佛、修太原北寺(今崇福寺)。那么,在强大的政治力量的干预下,道观里面的道士被赶走,而和尚占观为庙的可能性有没有呢?如果历史真是这样的话,太山寺的命运则更添一分神秘色彩,值得后人深入探究。</p><p class="ql-block">佛庙里的道观</p><p class="ql-block">沿着旧晋祠路走出太原市区,路边醒目的有龙泉寺的指示牌,沿着山路西行不到2公里,便可见一写有“龙泉寺”的牌坊型建筑,便是龙泉寺的牌楼。</p><p class="ql-block">山门为悬山顶,背书“太山胜境”,有5米多高,咋一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观察后,有一处让人感兴趣,即这座佛教寺院的门檐下至今还保存着当年道教“八卦”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在考古专家挖掘地宫附近,有露出地面的台基、台阶等旧建筑的遗址。文物考古人员称,这是已毁于清朝晚期的建筑“昊天上帝庙”的遗迹。</p><p class="ql-block">昊天上帝是唐朝国家祭祀的最高神昊天上帝,本是儒教对上天的敬称,唐朝时与道教的玉皇大帝渐渐合为一人。昊天上帝庙清朝晚期才毁掉,那么照此推算,昊天上帝与释迦在太山至少和平共处了有五百多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在佛祖阁顶山崖有一小洞。据碑文记载:“至祐之年,皇姑静息于山巅之洞。”皇姑,传说为北汉宗室之女,因少主继恩(北汉第三个皇帝)被害而循入空门。算一算年代,北汉时太山寺仍为道教昊天祠,是道教所在地,皇姑应当为道姑。(如果此时已成佛家庙宇,那皇姑也不能去和尚庙里出家当尼姑。)而后来继承之人竟把道姑清修之地妥善保存,并立碑纪念,恐怕为此举者不会是僧人,而更像是道士。</p><p class="ql-block">因此,这么算来,从唐朝到清朝这一段时间,龙泉寺很可能一直是共奉道、僧的一座特殊的庙观。我国早有僧、道、儒共处一庙的先例,就如湖南南岳大庙一样,菩萨和神仙共居,和尚和道士同处。</p> <p class="ql-block">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因距离太近有用手机拍照的图片已标注,其他的都是用索尼G大师100/400的镜头拍照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