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杆秤

强哥

<p class="ql-block">  秤杆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那准确的刻度让人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 家乡有“立夏称人”的习俗,因为夏天穿的衣服少,小孩最能反映真实的体重,“新装杠秤好称人,却喜今年重几斤。”提起秤,人们往往想到:“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家有黄金外有秤,旁边邻里天天称”、“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等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p><p class="ql-block"> 我家有一小杆秤,已有60多年了,至今还在使用,且准确无误。它是由秤杆、秤钩、秤砣组成,秤杆木质的,长68厘米,根部直径约为1.8厘米,尾部直径约为1.5厘米,两头都用铜皮包裹着,最多能称50斤货物的家用小杆秤。秤上靠根部有提绳,称“秤毫”,分头号、二号提绳,头号提绳五斤起,二号提绳“零两”起,也就是秤杆上的定盘星,秤砣放在零点上,秤杆是平的。这是因为称钩等本身有重量,定了零点定盘星,就去除了秤钩等重量,一旦定盘星确定,就不能随便更换秤钩、秤砣等,如果要更换,必须到专门计量单位检验、校正,这样称东西才准。秤上有星,就是刻度,以一两刻一小星,半斤(5两)刻一中星,每斤(10两)刻一大星,指几斤几两。秤星有两排,一排是以零点起的(二号提绳),一排以5斤起的(头号提绳)。整个称秤过程,就是利用的杠杆原理。古当先,农村家庭一般都配有一杆小秤,买回来的东西都会复秤的,若有短斤少两的,还得找卖主理论理论。俗语说得好,黄金虽贵总有两,缺斤少两伤人心,意为东西不管都贵,分量要足,就是老百姓讲的要“足秤”,不是秤不准,而是心不正。邻里之间,相互借粮、油、豆类、薯类等货物,都要用到小杆秤,先小人,后君子㗑!</p> <p class="ql-block">  秤杆闪烁着银色的光泽,表面刻度清晰,象征着精确与公正。</p><p class="ql-block"> 小小一杆秤,蕴藏着中国千年的秤文化。相传秤是春秋越人范蠡发明的,范蠡帮助勾践灭了吴国后,隐身江湖,从商成为巨富,号“陶朱公”,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一说。传说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巧妙,在井边竖一个高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回家多次实验,发明了杆秤。这虽说是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地摸索发明了杆秤。那么古代的秤为什么是16两为一斤的呢?相传杆秤上每斤刻16颗星,一是为衡量物重,二是为度量人心,其中13颗星代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是定方向的,要走正道,南斗六星是时间和方位,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另三颗星则代表生意人的福、禄、寿星,又寓意着天、地、良心。称秤也要有称秤的规矩,出售货物克扣一两,减福,克扣二两,福、禄俱损,克扣三两,福、禄、寿全无,以此警告商贾买卖东西要公平,也是保护买卖双方的利益,不能短斤少两。另一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丞相李斯想不出到底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比较好,于是向始皇帝请示,始皇帝写下了四字批示:“天下公平”,李斯就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16两,此后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当然还有其它关于一斤等于16两的传说,总之万变不离其宗,都体现出天、地、良心,买卖公平。在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古代社会,许多商人还是看中信誉的,商人们为了表明自己公平买卖的决心,三大吉星(福星、禄星、寿星)被当成了赌注,用在老秤当中,“人在做,神在看”,所以人人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秤称的不是重量,它称的是天、地、良心。漫长的秤文化中,其实蕴含着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如古之嫁女,“三媒六证”,六证中有“杆秤”,新郎用秤杆掀起新娘的红盖头,寓意着称心(秤星)如意,百年好合,同时要求新娘知轻重,秤钩子(勾子),不识秤花,难以当家等,有当家过日子的含义。总之秤是中国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杆秤的寓意和象征有多方面的公平与诚信,秤杆是衡,有衡量天下,规范事物、保持公平之意。秤砣是权,“权衡”一词始源于此,古之就有“法心如秤”一说,法律人的基本立场就要象秤一样公平。</p> <p class="ql-block">  秤杆的精确与公正,就如同一位冷静而严谨的裁判,见证着交易的公平与合理。</p><p class="ql-block"> 1959年,新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将1市斤等于16两改为十进制,1斤等于10两,主要是根据国际公制,方便折算,在六十年代,家乡人把16两制的秤称为老秤,10两制的秤称为新秤,新、老混用,后来新秤逐渐代替了老秤,1斤等于16两的老秤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的歇后语,仍然是家乡人经常提及的口头禅。六七十年代,家乡有大杆秤、小杆秤。大杆秤能称几百斤,每个生产队的仓库里都备有几把大杆秤、小杆秤。大杆秤用于社员分粮、分草,过秤交公粮之用。记得儿时,生产队在仓库里分稻谷,由两个壮劳力,用扁担担着秤提绳,秤钩能吊起一箩筐100多斤的稻谷(或小麦)。小秤用于社员分瓜、果、茄、薯、蔬菜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磅秤、电子秤代替了杆秤,大杆秤在家乡已不多见了,但还有些中老年人,家中还备有小杆秤。有些菜市场卖鱼类、虾类等水产品还得用托盘小杆秤,利用方便、顺手,因为使用电子秤,鱼是“不听话”的。同时使用小杆秤更有人情味,原生态、绿色衡量工具,如卖家说,你看看,“秤翘翘的”,给买主一种心理安慰、愉悦的心情。杆秤见证了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千年传统的杆秤文化,我将我家的小杆秤,已妥善保管好,这些老物件是个宝,将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杆秤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和质量。秤砣在秤杆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称量物品的重量。杆秤由一根秤杆和秤砣组成,通过移动秤砣来测量不同物品的重量。杆秤在古代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它被广泛用于商业交易中。</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老屋的窗棂上,常常挂着一根杆秤,弯月般的秤钩,枣红色的秤杆和一只“铁了心”守着秤杆的秤砣,正所谓“秤不离砣,公不离婆”。</p><p class="ql-block"> 秤砣是世间最重且最有正气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实际风水师的想法是利用寓意给秤砣的重量压制阴气。</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及爷爷全是木匠,他们说尺子,斧头 ,秤砣,墨斗都有压邪镇宅效果 。</p><p class="ql-block">秤砣虽小压千斤,朗朗乾坤,公道自在人心。魑魅魍魉,退下。因为你太年轻,民间传承,秤砣,杀生刀,铜钱,镜子,糯米,桃木,有很多东西都有辟邪的作用很好,邪压不了正的。</p><p class="ql-block">一枚秤砣具有如此神勇的功力,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眉县渭阳路上,做了一辈子杆秤的老李。老李在我们眉县城里做了三十多年杆秤。三十年光景头发已被岁月榨挤了许多墨色,多了许多银白。当年白面书生,皱纹已刻满脸,说话时嘴角旁边成串的括号,将他嘴括牢牢括在中间。</p><p class="ql-block">在我与老李接触交往中,发现那张做杆秤案台与老李脸色相近,棕褐色,被日光灼射太久于是又蒙上了一道釉光。</p><p class="ql-block">与老李长期交往,明白了一个小小的秤,学问大着!秤杆为栎木所制作,木质细腻且硬实。秤杆上钉的秤花为铝丝。相比别的手艺人,制秤还是高雅手艺。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发明了秤。相传16两为一斤。每一星代表一颗星宿。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䘵、寿三星。秤上秤花为黄色或白色,不能用黑星点,因为生意人忌讳人们说黑心秤。如若缺斤短两,少一两损褔,少二两伤䘵,少三两折寿。秤的讲究折射出了古人的聪明智慧。</p><p class="ql-block">我清楚记得,在我做婚庆时,新郎官揭新娘盖头时,家里老人会找杆秤,让其握住大头,用小头揭起盖头。并且将盖头带秤放门背后三天三夜。防止邪气入侵。虽是迷信,但为讨个“秤心如意”好彩头。作为摄像师的我,红白喜事常为人录像。还见人去世后,棺木入土为安后的放棺木地方被洒了许多醋,压上一捆木材,有的还要放杆带砣的大秤。单寓意后辈儿孙发财,秤是天下最有正义之物,可不让邪气进入家中。</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发展,那些,儿时记忆深处老手艺离我们远去,成为勒进记忆中影子。电子秤普及,老手艺杆秤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手艺人被这越发苛刻社会厌弃,那些手艺人及老李做的老秤,有的逐渐被仍进历史不再启用。杆秤高低往往关系着买卖双方利益,而电子秤有重量,有价位,精准到了角、分人民币。社会总是淘汰与诞生中向前发展,如同人类生生死死,来回更新中一路前行。历经沧桑为何求,只为今生不求人。</p><p class="ql-block">人世间再嘈杂,匠心内心定会异常安静、宁静。城市里的手艺人弥为珍贵,因为他们除了打磨技能,还要对付这浮躁的社会。</p><p class="ql-block">百样手艺、百样好,荒年不饿手艺人。人生很多事情却像上好手工艺,急不得,你得慢慢等待。如同酿酒、手工酿醋,时间会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味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许多事情都是经过每一步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枚小小秤砣,如同雷峰塔、如同如来五行山,压住的是已灭的魔,成就的却是未来的神。</p><p class="ql-block">岁月多馈赠,往事不苍凉。</p><p class="ql-block">民间自古有句谚语流传至今: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杆秤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也是公平公正的象征,把它作为天地良心的标尺。制作杆秤是一门极其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校验、钉秤花等近五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杆秤制作工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作为交易用具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味,在买卖中,买家看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也觉得确实得了很大实惠,会满心欢喜地付钱。因此,用杆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人讲究的是一定原则下的往来人情,不同于外国硬性原则下的精准计算,于是在生意中也不只是硬邦邦的金钱来往,更像是一次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p><p class="ql-block">秤砣虽小却使我们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感知很多做人做事公平、公正、天地法度、天下衡器衡量天下的玄妙道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秤杆上的数字不会轻易改变,就像你我的心一样。</p><p class="ql-block">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与推广,当下的孩子们已无从知道杆秤是个什么样子的啦,年龄稍长些的,大多还能记起它的构造,怕是也越来越模糊,逐步淡出记忆了。</p><p class="ql-block">一般杆秤长60公分左右,自来水笔般粗细。随着所称物品重量的大小,也有更短的,诸如称药材、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的戥子,只有一根银筷子一般长短粗细;也有更长些的,称粮食、蔬菜、牲畜等大宗物品的,要一米开外的长度,像运动场上的一根标枪大小,称重时要两人用木棍抬着秤纽,甚至用肩膀抗起来,秤钩上挂着四蹄紧捆、五花大绑的一头生猪,可能预感到将要被宰杀,嗷嗷地拼命嚎叫,生意行人一手扶稳秤杆,一手往外撸着秤砣。</p><p class="ql-block">根据杠杆原理,秤纽便可称作支点,所秤生猪方为阻力臂L2,秤砣方为动力臂L1,当动力臂(L1)*动力(F1)=阻力臂(L2)*阻力(F2)时,秤杆就处于了平衡状态,空秤而悬,此时秤砣移至秤杆之部位所在,有一个秤星的读数,生意行人朗声高叫道:“秤高高的 ,186斤——”抬秤人放下生猪,顾不及擦一下满脑门细密的汗珠,便一齐把头凑过去,仔细盯住秤杆上的读数:“哇,好肥的一头猪啊!”</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家乡,杆秤的制作叫做“钉秤”或者“修秤”,若论手工活精细之处,这钉秤堪称“百工之首”。秤匠绝对称得上一位上好的木匠,虽然劳动强度不大,却需百分的严谨缜密,从选材、碱水浸泡、刨圆、打磨、钉秤花、两头敲上铜皮、装上秤纽、安装秤钩或秤盘,道道工序来不得半点马虎、纤毫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损坏秤杆而导致整道工序报废。因此,我们在家乡所见到的秤匠,大都双眼凹陷,多半是修秤用眼过度引起的。</p><p class="ql-block">杆秤一般用上好的木料打制,诸如枣木、柞栎木、红木之类,据说这些木料要在碱水中浸泡好长时间,当木杆秤被氢氧化钙覆盖后,其性状才会更为稳定,然后要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p><p class="ql-block">木料经过精凿细刨,再用细纱布沾水,用蓼珠子来回擦拭,打磨得又光又滑,直至变成笔直的又长又细的圆柱体,为了提高敏感度,还要将圆柱体修成前粗后细的那种,然后两端套上金属皮,杆秤方见雏形。</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活计更为精细。秤匠须在秤杆上确定支点,用砝码校验,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状态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上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此后再将基线等分,定出两、半斤、一斤、二斤、三斤等不同的刻度,而每杆秤都要反复试验多次才能达到最准确的等分。</p><p class="ql-block">随后要在刻度上钻出象征不同数字形状的眼儿,一杆秤上有多少颗星,便需钻出多少个眼。一根承受15公斤的杆秤,要钻出300多个眼,可见其细致与精确。打眼之后,再嵌上铜丝或铝条做出秤花,最后用丝刀、小锤将秤花固定,锉平,磨光,便留下了叫做秤花的一颗颗金黄色或银白色的星点。</p><p class="ql-block">相传杆秤为春秋时期范蠡所发明。他从路边看到农夫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时深受启发,又突然看到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p><p class="ql-block">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奸商缺斤少两,于是统一杆秤为红木嵌金星形状,意寓生意人心地要纯,不可黑心。后又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加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这就是俗话说的半斤即八两),倘若短斤少两,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因此民间有俗语云:“秤上亏心损阳寿,秤平斗满是好人。”旧时钉秤匠人门头的对联说得更形象:“轻重得宜大权在手,偏正不倚双纽关心。”</p><p class="ql-block">传说归传说,历史上杆秤确是中国最早发明的。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发现杆秤、秤盘、提绳等,说明中国在公元前700年前就开始使用杆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更是我国早期发明秤的有力证据;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说明了我国不仅使用衡器而且进一步开始了规范;陕西眉县汉墓中,也出土了完整的木质杆秤和秤砣。</p><p class="ql-block">虽然古代埃及也有过有关原始秤的记载,但至今没有实物可佐,倒是法国设计师洛百瓦尔在1670年发明的磅秤,把秤的文明与进步提高了一个新层次,目前仍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商业秤。</p><p class="ql-block">天地之间有杆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不断赋予杆秤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洞房花烛,新郎会用杆秤掀起新娘的盖头,这里的秤,是幸福使者的象征;乔迁新居,人们会先将一杆秤放进新房,此时的秤,成为必备的镇宅之宝;建屋上梁,要将秤砣悬挂在梁上,取“称心如意”之谓;逢年过节,人们用红纸卷贴于秤杆之上,寓“财气兴旺”之意。民间有谚语:“上下三处是根秤,邻居八家是面镜” “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家中有黄金,路上有平秤”。</p><p class="ql-block">衡天权地称良心。在古代,杆秤被称作权,秤砣又叫做衡,这就是“权衡”一词的由来。《前汉.律历志》曰:“衡,平也。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手持杆秤,需懂得权衡之术、用秤之道,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说:“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秤砣虽小压千斤,杆秤虽短称人心,在民间,杆秤一头挑起人间生计,一头挑起天地良心。</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高高翘起的秤尾,成为民间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句“您看,秤高高的”话语,温暖千万人心,诠释了诚信为本的人间至理。这里的杆秤,不仅是一件计量称重的衡器,更是一件比拟寓意的文化道具。</p><p class="ql-block">芸芸众生,百人百态。世间有“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的谦谦君子,也有轻诺寡信、毫无操守、昧心使假、克斤扣两的不法商人,在秤杆内装水银,戥盘上加铁坠,端子里加木塞, 昧着良心修“鬼秤”,包藏黑心辱公平。</p><p class="ql-block">家乡流传着一个“老板娘修秤”的故事。说邻村张老板开了一家粮店,他请来钉秤匠人说:“你若能帮我钉成15两一斤的秤,我付你加倍的工钱。”此秤修好后,带来的却是门前冷落、生意萧条,粮店开张不久就难以为继,近乎关门停业。</p><p class="ql-block">有一天老板出去喝闷酒,老板娘自作主张请来钉秤人,并许诺道:“你若能帮我修成17两一斤的秤,我加倍付你工钱,外赏五钱银子,但要对我当家的保密。”从此奇迹出现,买粮的回头客大增,粮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张老板也因此羞愧难当,下决心痛改前非,立下“诚信为本”的家训。</p><p class="ql-block">薄利多销,扩大市场份额,然后占领市场,历来是智慧商人的营销策略。据说这位老板娘不久诞下一子,虎头虎脑,聪明伶俐,三岁识字,五岁诵读,七岁能诗,十四岁就过了院试,后来信守祖训,成了方圆百里知名的商业大亨。</p><p class="ql-block">西方有句著名的谚语: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信夫!</p><p class="ql-block">前不久回趟老家,兀自踱进老屋闲坐,蓦然发现古旧的窗棂上依然挂着那杆乌紫色的老秤:秤尾的铜皮已完全脱落,有块凹痕的秤钩尽显沧桑,秤星也早已模糊不清,只有那沉甸甸的秤砣上铸着的“诚”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