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走进贾家湾村

邓世勋

<p class="ql-block">本村古枫树,树龄五百年。</p> <p class="ql-block">  贾家湾村隶属三里岗镇,位于大洪山东脉中心区,漳水源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一方水土”</span></p><p class="ql-block"> 走进贾家湾村,先了解“一方水土”吧。因为“一方水土”不仅是“一方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一方人”精神文化的母乳。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于个人,于家族,于地方,受益均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一方水土”的优劣,必然会孕育出与其品质相吻的精神文化。</p> <p class="ql-block">火山岩石条台阶。</p> <p class="ql-block">火山岩石头墙基。</p> <p class="ql-block">红土墙。</p> <p class="ql-block">火山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地质地貌,火山遗迹。</span>走进贾家湾村,见传统民居的墙脚及门前台阶均为红色的火山石垒砌,四壁板墙皆为红土所筑,好奇心使然,情不自禁地看周边环境——山是红色的火山岩,田是火山岩风化的红土。啊!贾家湾村今天的地质地貌原来是火山遗迹。火山易风化,岁月雕琢,形体圆浑,山与山之间距离适度,大小山谷呈" U "形,冲洼平坦,红壤肥沃……读贾家湾村的地质语言得知:大洪山位于著名的襄广断裂带上,远古这里被海洋所覆盖,后来,吕梁构造运动造成海相地层拆褶隆起,距今9亿年和6亿年前后,随南又先后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因此,大洪山才慢慢露出水面成为远古台地。今天的贾家湾村就是这远古台地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盘龙嘴山泉,赤水源头。</p> <p class="ql-block">泉水。</p> <p class="ql-block">叶脉清晰的化石。</p> <p class="ql-block">残枝落叶化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盘龙嘴山泉,汩汩数万年。</span>当年火山喷发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经过长期的冲蚀溶解,喀斯特地貌异常发育。大量的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和丰富的地穴、溶洞、裂隙,为地面水下渗储存,地下水上涌至地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贾家湾村盘龙嘴山泉对本村沧海桑田的变化,汩汩叙说了数万年。山泉下游300米处有片“冲积岩”,是泉水冲去的火山岩碎屑及残枝落叶的混合物,日久天长,层层堆积,早已钙化成化石了。随手捡了两块,洗后拍照,树枝纹理、落叶脉络清晰可见——盘龙嘴山泉源头活水,岁月天荒的物证。此山泉在形成、循环、涌出地面的过程中,与各岩层中的物质产生了复杂的反应,富含氢、氟、钙、镁、锌、钼、锂、硒等几十种对生命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仙源灵液,自然经方,天地元医,日涌千吨,冬暖夏凉,四时宜人,直接饮用,健身康心,神清气爽。从古至今,周围村民,利用斯水,浇灌生活,滋润万物。贾家湾村漳河源头,数十条溪流叶脉式分布,本村的山养本村的水,青山绿水,小溪、河流、堰塘、水库,一律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木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从古至今的绿色保库。</span>贾家湾村山脚下、溪流边有很多木贼,它是多年生蕨类植物,也是一种中药材。该物种极为古老,起源于4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达到生长巅峰,比恐龙还早2亿年出现,是植物类活化石。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它在贾家湾村一直繁衍至今,足见贾家湾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越。贾家湾村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的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地貌特征,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动、植物混杂共处的天堂,为人类在此生存繁衍提供了物质保障。至今,本村乡土树木还有200多种,名贵草药600多种。</p> <p class="ql-block">青龙岭</p> <p class="ql-block">爹爹婆婆</p> <p class="ql-block">婆婆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一方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爹爹婆婆”的传说。</span>没有文字以前,地方的人文都是通过传说和地方风俗一代代传递。贾家湾村也不例外。本村辰山(又叫黄草山)上有组像生石,其承载的“爹爹婆婆”传说便是“一方人”的原始档案。传说很早以前,一姑娘山上采野果,邂逅了正在挖药草的小伙子。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为了逃避群婚制,分别离开了各自的部落,来到初相识的地方结为对偶婚。夫唱妇随,山下刀耕火种,驯养禽畜,山上采果挖药,生活自给自足,一家老小其乐融融。这种生活方式如同光芒四射,招致八方百姓追随。天降大任于斯。夫妇乐于助人,丈夫传授农耕经验常年巡视四方,妻子盼夫君平安归来常带着儿女到山上眺望。待丈夫归来,见老伴和孩子们带着满脸期盼的神态已仙化成石,便瞬间化成石人,永远陪伴在家人身边。后来,被民间祀为农祖神象,既“爹爹婆婆”-----头上有牛角的像生石是爹爹,头顶一盏儿“梳头油”的像生石是婆婆,其它的是爹爹婆婆的儿子儿媳。还传说爹爹是太阳神,婆婆是月亮神,儿女们是星星,所以又将此山祀为日月星升起的地方-----“辰山”,是光明的源头、东方人第一次步入文明的起点,世代奠祭,直至今日香火未断(文字诞生前,很多历史故事用地名记载,代代口耳相传。因没有文字固定约束,在众口传说的过程中随意性地添油加酷“再创作”,使故事有了各种版本。“爹爹婆婆”的故事也是一样,在传说的过程中衍生出多种版本)。</p> <p class="ql-block">圣场古镇淹没在郑家河水库里</p> <p class="ql-block">洛阳镇同兴村听䚶洞里供奉的爹爹婆婆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赤水听䚶还活在当地民俗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爹爹婆婆”的传说奠祭的是哪两位创世祖呢?爹爹婆婆,是漳水流域的方言,译成普通话是爷爷奶奶。本村心仪民俗奠祭的"爹爹婆婆",跟随州其它地区村头土地庙里供奉的土地公土地婆是一回事吗?回答这两个问题,还要翻翻史籍。《山海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炎帝神农一生只娶了一个老婆,就是听訞。听訞时代的赤水与今天的漳水是同一条河流吗?《水经注》:漳水出土山,南径隋郡平林县故城西,俗谓将陂城,与新市县接界。《随州志》:土山南为漳水所出。土山位于今天的贾家湾村,是均水与漳水的分水岭。漳水是涢水的一条支流,发源大洪山东南山区,源头有一百多条溪流汇于古圣场,因此又名圣水,经京山坪坝出随境,流经安陆,在应城漳水口入涢水。远古,大洪山因火山喷发而成,山岭岗峦皆为红色,河水流经,山映土染,而名赤水。屈原的《楚辞·离骚》:“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意思是:忽然我来到这流沙地段,只得沿着赤水行进缓缓。屈原一生被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汉北,第二次是</span>汨罗<span style="font-size:18px;">,诗中大概是屈原第一次流放到汉水以北的情境。汉水流至荆州折向东流,汉北正好是大洪山东南的赤水流域,诗中的赤水流域正好与今天的漳水流域相吻合。赤水后来是怎样更名为漳水的呢?《山海经》又载:荆山,漳水出焉。荆山漳水是楚国发详地。后来楚国求发展将都城从荆山漳水迁到汉东。“搬家不忘故地,地名随人迁徙。”这是古今中外的惯例。因此,大洪山东南的赤水被迁来的楚人更名为漳水,以示对故地的怀念。赤水与漳水的关系搞清楚了,前面提的两个问题就有了答案。华夏文明始祖炎帝神农的妻子听訞,其故里就在今天的漳水流域。本村相邻的圣场,传说是当年听訞代领部落女子在那里棰杵葛麻、食物,发明了兑臼,河边岩石上一排排臼迹清晰可见。后人为纪念她,便将此地冠名“圣臼”。后来舜耕历山时,到“圣臼”筑坛祭奠过听訞,因此“圣臼”又名“圣场”(祭坛或庙)。明、清建制在此设圣堂里,管辖三里岗、柳林、洛阳一带。与圣场相邻的洛阳镇同兴村仙人山上的听訞洞,传说是因听訞出生此洞而得名……今天的漳水流域有关听訞的传说很多。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民俗便以山、水、地名为碑铭记先人,通过生活方式代代传颂。炎帝神农所在的烈山部落与听訞所在的赤水部落相邻,两人结为夫妻后刀耕火种,始创农耕,后裔祀为农祖,主管农耕的土地神。随州民间称谓土地爷、土地公(漳水流域称“爹爹婆婆”),各种形式的奠祭,只为祈求农祖覆荫庇护农业丰收,人丁兴旺。</span></p> <p class="ql-block">八月奓花。</p> <p class="ql-block">八月奓果。</p> <p class="ql-block">八月奓果。</p> <p class="ql-block">药用八月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不了情缘的八月奓。</span>缠绕性木质藤本的八月奓,贾家湾村的本土植物,山上到处都是。本村落地祖大概在采摘业时期就与它结缘了,长期观察,反复尝食,逐步了解,八月奓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视它为药食同源的山珍。通过当地的一组童谣、灯歌、谚语、山歌,可见乡亲们对八月奓的了解和情感。童谣:“八月奓,九月黄;嘴一张,有人尝。”灯歌:“缠树藤儿开紫花,结的果子象黄瓜,白瓤子黑籽娃儿,中秋到了把嘴奓。”“扭扭捏捏羞答答,不知怀了谁的娃?山上吊了几个月,只到八月嘴才奓。”农谚:“七月洋桃八月奓,九月毛梨笑哈哈(洋桃:弥猴桃,毛梨:山楂。)。”山歌:“四月开花疯(蜂)来逗,甜言蜜语扎针灸(把粉授),说好六月来接我,你到七月不露头。八月奓来九月黄,沾花惹草哄老娘,莫看今朝肚子大,胯一奓开有人尝。”通过这组“民间文艺”,也可见当地人们思维方式和艺术旨趣。改革开放后,贾家湾村一直在探索发展的路。近几年重新审视自家山水,利用本村环境资源优势,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产业化种植药食同源的八月奓。发挥本村资源优势的产业,接地气的产业,有家乡情结的产业,已硕果累累,惠及乡亲,惠及社会。</p> <p class="ql-block">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旅游去何处,南山贾家湾。</span>社会发展到今天,使很多家庭完成了资本积累,有钱了,提高生活品位,走出去看看美景,长长见识,享受享受。这样一来,旅游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有车有钱了,出去玩不是问题,问题是去哪里玩,有时让人难以选择。9月20日,随朋友们一起去贾家湾采风,所见所闻的印象,觉得是理想的旅游去处。印象一:青山绿水,山峰灵秀,溪流花语,潺潺淙淙,山谷里充满了梦幻和诗意,望一眼,其潜影便会永远地留在记忆里。身临其境,沉浸在绿色海洋里,心中惬意由然而生。印象二:原生态的地质语言、植物标本丰富多彩,在感叹自然神奇、欣赏自然美丽的同时,提高了科谱知识,在玩的过程中长了见识,这不正是理想的旅游吗?印象三:传统农耕生活方式仍是本村的文化底色。传统农耕生活方式是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通过辛勤劳作与自然对话,获得生存所需,获得人自身的尊严,人们的生存环境都是天人合一的。今天的贾家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是在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的前题下进行的,现代化的建设没有破坏原农耕生态,继承了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简朴。这种简朴不是贫穷所致,而是阅尽繁华后的返璞归真,扬弃陈俗与浮伪,筛选的精华,最贴近生命的本质。贾家湾村的自然湾仍是山乡田园风光的主景和灵魂。印象四:盘龙嘴山泉,丰沛的泉水源源不断。掬一捧都市浮躁全消,洗去迷途的尘土,望一眼四周田园风光,如同回到梦里老家,品味生命的超然……目前贾家湾村还不是景区,但是只要你进村游览,所见所闻都能解你心灵之渴;惬意的感觉会超过物质的概念,一种无法言明的东西,会悄无声息地洇进心田,泽润精神和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