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这片土地,(辽上京临潢府)是古老契丹民族的祖源地,有着极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它赋予了巴林左旗独特的契丹地域文化。这里曾矗立着中国北方草原第一都辽上京。这里坐落着辽朝创立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寝,这里是辽朝的根据地和契丹人的大本营,辽上京城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辽朝享誉亚欧,驰骋中国北方草原二百余年。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策略,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第一次大融合。辽朝对于中国地疆开发建设,开疆拓土及版图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摘自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为避开“十一”小长假热门景点的拥挤,选择较为偏远淡季的冷门景点,赤峰地区几处辽代遗址做为“十一”小长假旅行出游的主要去向。</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辽代历史在我的认知中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虽从《辽史》和小说中了解了一些辽朝的代表性的历史故事,但是对辽代的历史遗存尚未了解。</p><p class="ql-block"> 为了寻觅和了解辽代历史,开启了寻找辽代标志性建筑遗址之旅。先后游走于7个市县(旗),参观了5个博物馆,穿越草原沙漠高山峡谷,往返行程三千多公里,历经雨雪风霜,尽享赤峰地区秋季色彩斑斓的美景和纯补的民俗文化,诱人的蒙古族地域美食让人陶醉其中,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 辽代有五京之说,刚好赤峰地区当时设为上京和中京。在一个地区能看到两个京府遗址实属不易,少跑了不少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辽朝设有五京制度,包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地域。</p><p class="ql-block"> 辽朝草原上的契丹人其疆域辽阔,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不仅涵盖了中国北方,还延伸到了西域地区,因此在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辽朝(契丹)被视为中国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辽朝设有五京制度,包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地域。</p><p class="ql-block"> 辽朝草原上的契丹人其疆域辽阔,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不仅涵盖了中国北方,还延伸到了西域地区,因此在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辽朝(契丹)被视为中国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辽朝全盛时期的疆域非常广阔,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这一时期的辽朝几乎覆盖了现今的内蒙古、东北三省以及部分河北省和山西省。辽朝的版图横跨大小兴安岭,延伸至黑龙江流域,囊括了黑龙江、辽宁、吉林东北三省,还有幽云十六州(历史上亦称为燕云十六州)。此外,辽朝还设有五京制度,包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以控制因战争获得的土地或争夺的地域。辽朝的版图和疆域不仅展示了其军事上的成功,也反映了其政治和文化的广泛影响力。辽朝通过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上京临潢府</p><p class="ql-block">(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p><p class="ql-block">据《辽史.地理志一》记载:上京城墙周围27里,现残城墙为17里,27里是指原有外郭。城郭呈"日"字形。北城为皇城,南城为汉城。</p><p class="ql-block"> 辽上京在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作用、地位与影响力非同寻常,它作为辽朝的首都长达200余年,是辽朝政权的象征,是辽朝统一中国北方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塔建于辽朝,是辽上京遗址相关建筑之一。塔为砖构八角七层密檐式空心塔,高25.9m,须弥座塔基边长3.8m。八角形基座直经11.8m,塔檐残破,刹杆不存。塔南有高2.4,宽1.6米的门可以进入塔内。塔身各面嵌有赭色佛教密宗主尊大日如来位居中央,塔各面计有佛、菩萨、道士、飞天、小塔等。东南为释迦牟尼佛,西南为道教仙人。佛道二教并存佛塔之上,独具特色。塔身原镶刻揭取,存放于辽上京博物馆(塔上现存浮雕为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刻是目前最为珍贵的辽代佛教石刻艺术品之一。</p><p class="ql-block">1954年、1991年和2013年曾对南塔进行修缮。</p><p class="ql-block"> 南塔附近僧人墓出土“开悟寺僧”等墨书铭文的骨灰木匣,故推测此处可能为辽代开悟寺址。(摘自文物保护碑文)</p> <p class="ql-block"> 辽上京北塔,北塔建于辽朝,是辽上京遗址相关建筑址之一。为砖筑六角五层密檐式塔,高14米。基座边长2.4米,对角线直径约4.8米。塔身原有雕像,现均不存。1980年、1991年和2013年对此塔进行过修缮。1991年维修时,在天宫内发现玻璃舍利瓶及舍利子、鎏金经筒、放置中药的白釉碗碟、绢画等18件文物,现保存于辽上京博物馆。(摘自文物保护碑文)</p> <p class="ql-block">巴林右旗辽庆洲白塔</p> <p class="ql-block"> 辽庆州白塔,又名释迦佛舍利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境内,是辽代庆州城西北部的一座重要建筑。该塔始建于1047年,竣工于1049年,由辽兴宗耶律宗真为其生母章圣皇太后萧耨斤特建。白塔的造型玲珑秀美,浮雕精美细腻,规模宏伟壮观,是一座八角七级的砖木结构拱阁式塔,通高73.27米。塔身外表饰有佛像、天王、力士、飞天和菩萨像等浮雕,雕刻精湛细腻,整体规模宏伟壮观。塔内原有阶梯可以攀登至塔顶,但因维修改建为经堂而无法攀登。</p><p class="ql-block"> 辽庆州白塔不仅是辽代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东北地区罕见的阁楼式仿木砖塔。它的建造反映了当时辽代佛教的盛行以及南北地区广泛的文化和技术交流。塔内发现了按辽代佛教仪轨秘藏的辽代圣经、雕版印刷佛经及内藏雕版印刷陀罗尼经卷的木质法舍利塔108座,进一步提升了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研究辽代历史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当地牧民称这座塔为“金金察罕索布尔嘎”,体现了其在当地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摘自文物保护碑文)</p> <p class="ql-block">辽中京博物馆大门正面</p> <p class="ql-block">辽中京博物馆大门背面</p> <p class="ql-block"> 大明塔兴建的具体年代,至今尚无资料。但据考古学家分析认为大明塔确为辽代所建。根据1982年维修时从塔上发现的一块砖上写有“寿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字句推断,认为大明塔应为辽统和二十五年到寿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间所建。</p> <p class="ql-block"> 辽中京大明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南城村辽中京遗址内,原名大宁塔,因谐音误读为“大明塔”。该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总高80.22米,是全国第三高塔,体积为全国第一。大明塔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推断1007年),是辽代五京之一中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塔身雕刻有细致入微的菩萨坐像浮雕,工艺精湛,被誉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大明塔不仅是辽代建筑的代表,也是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以及契丹王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史的重要历史遗迹。1961年,大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辽代是契丹人在唐朝版图的北 部和东北部建立的封建王朝,它第一次统一了我国北方和东北的广大区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契丹由来及辽代的产生、发展、消亡过程与中京有关联的几段历史故事如"天神送子"、"霄、奚归辽"、"澶渊之盟"、"奚王献宝"、"友好往来"、"天祚亡辽"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历史上契丹族的风云变幻。由此对辽代,对辽中、上京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和认识。</p> <p class="ql-block"> 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它是辽圣宗在奚王牙账地建立的辽代规模最大的土筑古城。辽中京是仿中原城市营建的,是当时契丹人活动的中心之一,作为辽代中晚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建立大大促进了辽与宋的各方交流,对于辽代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辽代半截塔</p> <p class="ql-block"> 半截塔也称残塔或三塔,只存半截塔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城外西南角,南濒老哈河,北依土山城,周围古代建筑遗址颇多,是辽代的园圃地。</p><p class="ql-block"> 半截塔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平面为正八角形,实心密檐式砖塔。周围有高5米的砖头和废土堆积物。残体全高14米,东西南北四面有佛龛,佛龛两侧有雕砖云纹两朵。佛龛中原有佛像,今无存。根据龛中痕迹推测,佛像及雕饰物为预先雕就,后来粘附上的,所以剥落较早。其余4面雕胁侍和并列的小塔状装饰。转角处雕成圆柱体,圆柱上端有柱头铺作两朵,全为斜拱,成双抄五铺作。塔檐全无存,只有第一层大檐上的零星柏木椽头裸露于外。椽子每面25根,末端10×10(厘米)见方,顶端渐粗。各檐角有柏木角梁,角梁以比椽子粗大的两根方木相叠压而成。西南面第一层大檐上存瓦条脊15道。塔顶部平面上留有东西长6.56米、南北宽4.95米、高0.46米的4层长方形砖台1座,可看出砖台外围原有相互勾连的木筋1道,被后人拆下。</p><p class="ql-block"> 辽半截塔正南面塔座下破出一洞,入洞2米后向东拐进,有一空间,高宽各约2米,为塔宫,早期被打开。</p><p class="ql-block"> 此塔疑在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武平路(辽中京大定府元代曾为武平路)大地震时倒塌,后无修复。1984年,按原来余痕对塔座部位进行维修,以防倒塌。(摘自博物馆介绍)</p> <p class="ql-block">辽上京博物馆建筑</p> <p class="ql-block">辽代出土文物中鸡冠壶造型及色彩各异。</p> <p class="ql-block">辽代瓷器中辽白釉、三彩釉、黄釉器物尤为高雅。</p> <p class="ql-block"> 澶渊之盟" </p><p class="ql-block"> 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萧绰)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军迎战,在澶州城外射杀辽大将萧挞凛。战争呈相持阶段。宋辽双方开始商议停战。经过几次谈判,订下和约。双方约定:双方承认和维持旧有边界,互不侵扰;约为兄弟之国;宋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岁币;设榷场互市贸易。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118年无战事,各自巩固国家统治,专务经济文化的发展。宋辽关系正常化后,使节往来频繁,双方互使达三百八十次之多。</p><p class="ql-block">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大军南下,直入宋境。宋军迎战,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朝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请求议和。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农历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p><p class="ql-block"> 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p><p class="ql-block"> 辽与宋为兄弟之国,使节往来最为频繁,自澶渊之盟后,宋辽间驿路一直畅通无阻。自白沟以北,辽朝于驿道置馆,接待宋使,车、马、船、运夫及食宿甚至医药供应一无所缺,接伴、送伴使热情接送,沿途为使臣提供一切便利。路振所记"自白沟至契丹国(指辽中京)凡二十驿"。宋使出入辽境,皆自白沟驿(今河北雄县北)渡卢沟河至南京,然后出古北、居庸、松亭或榆关,至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上京(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或广平淀、黑山、长春州诸行宫,朝见辽代皇帝。</p><p class="ql-block"> 五京间各有驿道。西京(今山西大同)可通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东京通高丽。而上京、中京、东京又可北至女真、五国等部。辽朝与西夏、高丽、回鹘、黠戛斯,甚至中亚的喀喇汗国等,都有密切往来。</p><p class="ql-block"> 契丹人十分重视与宋朝的友好关系。澶渊之盟后,宋使首次入辽,史载"所过州县,刺史迎谒,命幕职、县令、父老送于马前,捧厄献酒。民庶以斗焚香迎引,家置盂勺浆水于门。令接伴使察从人中途所须即供应之。所至民无得鬻衾物受钱,违者全家处斩。行从刍秣之事,皆命人掌之"。此后,对宋使也非常热情,每有宋使入辽,辽朝大臣必争相问慰,并一一询问前曾使辽诸人平安与否,令宋使十分感动,回宋后纷纷上言建议宋方也应依例热情对待辽使。辽圣宗恪守信誓,对宋"岁献方物,皆亲阅视,必使美好中意,守约甚坚,未尝稍启边衅"。</p> <p class="ql-block">青牛白马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关于契丹的起源,《辽史》中记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西拉木伦河而来,有天女驾青牛车自老哈河而下。二人在木叶山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契丹族。在云南施甸长官司村曾发现契丹后裔蒋氏族谱,族谱中保留了"青牛白马"秘画,印证的正是这个传说。</p> <p class="ql-block">巴林部</p><p class="ql-block"> "巴林"一词古时指"要塞"、"哨所"或"军寨"。在十三世纪前,"巴林首领"统辖阿尔泰山十二哨卡的喀尔喀边防军。元明清时期,巴林是中央万户的组成部分,蒙古大军的主力部队。其部族在大兴安岭南麓至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的广阔区域游牧。十五世纪达延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巴林属左翼三万户的喀尔喀十二鄂托克中的内五鄂托克之一。十六至十七世纪,是察哈尔汗国的东方哨所。清代,分置左右二翼旗,隶属昭乌达盟。</p><p class="ql-block">契丹八部</p><p class="ql-block"> 古契丹有八部(约在北魏时期):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目连部、匹絮部、黎部、吐六於部。</p><p class="ql-block">大贺氏八部(唐代时期):</p><p class="ql-block">达稽部,峭落州。纥便部,弹汗州。独活部,无逢州。芬问部,羽陵部。突便部,日连州。芮奚部,徒河州。坠斤部,万丹州。伏部,州二:匹黎、赤山。遥辇氏八部(唐代时期):</p><p class="ql-block">旦利皆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纳会鸡部、集解部、奚愠部。</p> <p class="ql-block">辽代帝系表</p><p class="ql-block"> 契丹源于我国东北民族鲜卑。公元235年鲜卑部落军事联盟瓦解,东部鲜卑宇文、慕容、段部兴起。东晋康帝建元二年(公元334年),东部鲜卑之一的慕容部击败了宇文部,.库莫奚从宇文残部中独立出来,契丹部族就包含在库莫奚中。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道武帝北伐库莫奚,此战直接导致契丹与库莫奚(即后来的奚族)分离而独立发展、以后,契丹的事迹不断见诸晋、南北朝的记述。</p> <p class="ql-block">契丹人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最初以畜牧业为主,后来逐渐吸收农耕技术,形成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契丹族在辽代中叶以后建立了辽朝,辽朝在1125年被金朝所灭。</p><p class="ql-block">契丹族灭亡后的去向</p><p class="ql-block"> 一、 融入其他民族:契丹族在辽国灭亡后,一部分人可能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辽境内的契丹人,特别是中下层人,逐渐不再以群集方式出现,许多原有部落被拆散,并被迫放弃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与汉、蒙古、女真等民族融合在一起。大体在明代初期,契丹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他们可能融入了后来的蒙古族和满族等民族。</p><p class="ql-block"> 二、 投靠元朝;流散各地元朝之初,以耶律楚材为代表的一些怀有"复国"倾向的契丹人投靠了当时的元朝,并在征服金、南宋、西夏、吐蕃和大理等战争中,流散到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三、向西迁徙:一部分契丹人向西迁徙,建立了西辽,后来在121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p><p class="ql-block"> 四、西迁伊斯兰化; 金灭辽后,耶律大石带领部分契丹人,远走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西辽国,与当地民族杂居融合。并逐渐伊斯兰化</p><p class="ql-block"> 五、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东迁徙:另一部分契丹人向东迁徙到黑龙江以北的地区,隐姓埋名定居下来。</span>契丹人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为契丹人后裔契丹族与达斡尔族的关系。通过DNA检测和历史研究,发现达斡尔族与契丹族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达斡尔族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辽宁等地都有分布,被认为是契丹族的后裔之一。</p><p class="ql-block">六、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远征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p><p class="ql-block">七、蒙古人和鄂温克人有部分契丹人的遗传基因,是民族融合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