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木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他的作品跨越了文学、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不仅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还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展现了一位艺术家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木心不仅是一位作家、画家、诗人,更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他的文字和人生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他被著名画家陈丹青尊为导师,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特别是在大陆青年中影响广泛且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心,本名孙璞,字玉山,号牧心,木心是他的笔名。1927年生在浙江嘉兴乌镇,孙家既是书香门第,也是工商世家。他六岁上小学时,钢琴、西方古典音乐,也都进了家门。七岁到十岁,木心每天上下学都经过茅盾家,因为两家是世交的缘故,茅盾的妈妈也特别喜欢木心,特许他借阅沈家的藏书馆的书籍,也正是在这遨游书海,饱览名著中,木心看到了一个比锦衣玉食更有魅力的世界。十岁时,母亲给他请的家庭教师是“一代词宗”夏承焘。1946年,木心考了上海美专,跟刘海粟先生学习油画。没过多久,他又转到杭州国立艺专,追随林风眠先生研习中西绘画。从此走上艺术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木心被杭州第一高中聘为教师,给学生教美术。工资很高,可是木心却说:“现在生活虽好,但这是常人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当了不到半年教师,木心主动辞职。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木心远赴莫干山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在这六年时间里心无旁骛的读书、写作、画画,山中岁月寂寞而又充实。不久孙家家业没落,迫于生计,木心重回杭州一中继续教书,后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做了设计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1956年到1979年间,木心因言获罪三度遭受牢狱之灾。从14岁起开始创作的所有作品均被缴毁,数十年心血付之一炬。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每天吃酸馒头和霉咸菜,受尽身心的折磨。可是木心却说:“一个人不能变成一个鬼,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不能在醒来时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不管什么时候,一个人都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木心找来白纸,画上黑色琴键。到了晚上,他蜷在角落里,在这无声的键盘上弹奏莫扎特和肖邦,竟也弹得有滋有味。又在写认罪书的纸上写满下65万字《狱中笔记》,记录了那段艰难岁月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18个月后,木心带着手稿走出了监狱。木心说:“你要我毁灭,我不!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9年获平反,任上海市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1982年,木心放弃一切来到美国。在纽约,木心靠给别人修理古董维持生计。同时不懈地坚持绘画和写作,还涉足音乐领域,尝试作曲和演奏。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为木心特设专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一时之间,人人争问木心是谁。1986年木心出版了第一本书《散文一集》,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继而在台湾推出了《琼美卡随想录》、《即兴判断》、《温莎墓园》和《西班牙三棵树》等书。木心的部分散文和小说被翻译成英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同被编入教材之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木心作品还被大英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收藏。他是第一位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作品的中国画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4年,阔别故乡52年之久的木心从纽约回国,独自寻访乌镇,却见故园破败,痛心疾首,他在散文《乌镇》中写道:“外表剥落漫漶得如此丑陋不堪,顽强支撑了半个世纪,等待小主人海外归省……永别了,我不会再来。”这篇文章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后,恰好被乌镇的掌门人陈向宏无意中看到,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他。于是在四处打听之下,终于联系上了木心。陈向宏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唤回了木心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根据木心的回忆设计,乌镇重建了木心祖屋,木心取名为“晚晴小筑”。在2006年,79岁高龄的木心终于落叶归根,重返故里,在儿时回忆中的孙家花园安享晚年,木心说:“今日之乌镇非昔日之乌镇矣,一代新人给予我创作艺术足够的空间,所以我回来了。”一直到2011年12月24日,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他的骨灰盒也安静地摆放在“晚晴小筑”的卧室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木心并非完人,他的某些观点和做法也曾引起争议。但正是这种争议和分歧,使得木心成为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人物。他的成功和失败、优点和缺点都成为了他作品的一部分。引领读者走进他“在悲喜交集处归真返璞”的精神境界;走进他“在冷冷清清中风风火火”的孑然一身;走进他 “不曾饶过岁月”的气魄与豪情,体会他精神的优雅和高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世梦魇,取艺为火,他是在黑暗中孤独前行的人。千帆过尽,返璞归真,回到最初的赤诚。原来这个世上竟有如此别有洞天,妙趣横生地做学问的人。任由你有通衢大道,他亦喜他的通幽曲径。无论是受顶礼膜拜,还是被淡然冷对,他都是那个永远无法被复制的独一无二的木心。他的优雅,他的深邃,他笔下的精妙,他画中的灵性。那浑然天成的风骨与气韵。似细雨敲檐,如茶香氤氲,温暖着无数喜爱他的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心有言:“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乌镇这千年水乡,孕育了遗世独立的木心。他孤独清高了一生,因自己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一座美术馆。让喜爱他的人在长途跋涉后,能够在这里返璞归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心故居乃是枕于河、藏于巷、蕴于人的昨死今生的建构。原本是木心的祖父从茅盾的岳父手中用1000大洋购得。1950年,木心之母被迫交出祖业孙家花园。1958年大跃进时,园里立过十个铸铁“冲天炉”,后又成为乡镇企业用地。1995年木心在离乡52年后回到荒芜的故居,万般感概写下回忆散文《乌镇》。乌镇力邀木心回归里,又得陈丹青倾情相助,命运转折,古宅余晖,“晚晴小筑”赢回旧时主人,木心2006年79岁入住,2011年84岁去世。随后辟为木心故居纪念馆。如木心所言,“历史是一条他会走的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说服术心回乌镇居住,陈向宏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唤回了木心对家乡的眷恋。后根据木心的回忆和设计的图纸,在原旧址复建孙家祖屋,木心取名为“晚晴小筑”。在2006年,79岁高龄的木心终于落叶归根,重返故里,在儿时回忆中的孙家花园安享晚年,一直到2011年离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晚年的木心在乌镇,不参加任何文学活动,不参加任何演讲,不接待别人的来访,谢绝一切邀请。就连乌镇的人都不知道乌镇还生活着这样的一个人。木心才是真正的贵族,他像雕琢时光一样雕琢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这是木心先生的人生观。他在为期五年的文学史讲授的最后一课,告诫听讲者: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需要牺牲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从前慢》宛如一幅精致的画卷,缓缓展开。木心用极简的文字,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轮廓,那是岁月静好的往昔。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淡的怀旧之情,对往日时光的无限眷恋。仿佛时光在那悠长的岁月中变得柔软起来,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木心以他特有的温婉与细腻,让我们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丝宁静与慰籍。2015年此诗经谱曲后由刘欢在央视春晚上演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晚晴小筑”是为迎接木心回归,在木心祖宅的废墟上重建了一栋小房。院内绿树成荫,曲曲折折的石子小路蜿蜒曲折。院子里有小桥、流水,有落叶满地。他特爱吃家乡的小吃,人到暮年,别人都劝他注意身体,木心说:“贪食家乡食品,其实就是咀嚼童年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在木心记忆深处,试图毁灭他的敌人一直都刻骨铭心。只是在曲折漫长的人世之旅中,他选择了为艺术而献身,从他的画作和文稿中,人们感受到倔强与不屈,看见了势不可挡的蓬勃生命力,也终于理解了活着也可以是一件醒目而耀眼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木心在纽约开授文学课,慢慢地在纽约华人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声望,被视为传奇人物。而在国内,如果没有陈丹青,那么相信大多数人对木心还是陌生的,因为木心离国时带走了他全部的绘画作品,而他的绘画作品在国内并没有展出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大陆木心却一直鲜为人知,直到2006年才进入公众视野。随着《哥伦比亚的倒影》等作品的出版,木心影响日广,并在陈丹青等人的推荐下,掀起了阅读木心的热潮,甚至有了“2006年是‘木心年’”这种流行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术馆的一端尽头,是一个阶梯式阅览室。光线很好,透过百叶窗可以欣赏到外面怡人的景色。面墙被大小不一的格架铺满,世界名人大家的肖像和木心《文学回忆录》中谈及的古今中外文学珍籍错落有致地摆放其间,充满艺术感和文化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0年开始,木心举行了“木心的艺术”全美博物馆级巡展。次年,耶鲁大学美术馆为其举办大型个展,并巡回芝加哥美术馆、夏威夷美术馆、纽约亚洲博会美术馆,并为其出版画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术馆的展览以木心的作品为主,他的绘画、文学作品以及手稿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更传递了他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洞察。每一幅画作、每一篇文字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观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灵的启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木心的绘画作品十分稀少,现如今大多数被收藏在耶鲁大学美术馆内,是当时他首个个展的策展人亚历克山大·梦露的丈夫买下,并捐赠给了耶鲁大学。除此之外,木心作品还被大英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馆是20世纪第一位被该馆收藏的中国画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1年病榻中谵妄的木心,见到美术馆设计稿时,喃喃地意象化描述到:“风啊,水啊,一顶桥。”现在,狭长而简洁的美术馆,临水而立,回应了这位诗人高度概括的话语。而“桥”的隐喻,为木心毕生融汇东西方文化与美学的艺术实践,做出了绝佳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术馆设计简洁现代,特别注重光影的效果,整体的立面层次和纹理也极为分明。但是光影的植入却是十分动人,透过格子照射而来的光线,在光影之间相互交织,成为一种独特到极致的美。这些建筑也如同木心的画一般,细品之下见其独特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句诗出自木心的《云雀叫了一整天》。岁月匆匆,时不待人,时间飞逝,人都会慢慢变老,从青春年少到苍颜白发,这是自然规律,无论高贵低贱都逃不过去。人生只有一次,面对岁月的流逝,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要珍惜光阴,活出精彩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心孑然一身,数十年与诗、书、画相伴,终身未婚。自嘲有过柳暗花明,却无一村。然他一生众多的作品,犹是儿女满堂,她们分别叫《哥伦比亚倒影》、《素履之往》、《鱼丽之宴》、《诗经演》、《即兴判断》、《云雀叫了一整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有木心的乌镇,照常风花雪月。可是没有木心,乌镇必竟少了几分优雅和风韵。于是,还是有人要不远千山万水地来看木心。纪念馆中,美术馆里,人不算多,却总有许多深情的眼睛,而且更多的是年青人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