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贫苦农民家庭,因陪弟弟读书才有机会走进学堂,从此改变人生轨迹。后来她成为一个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一生,虽无轰轰烈烈却成绩斐然,在当地小学教育界星光闪耀几十年。她就是我的母亲石老师。 我母亲民国23年(1934年)冬季出生在诸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有兄妹四人。我外公外婆都目不识丁,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商量好哪怕再艰难也要让小儿子读书。1944年夏,到了我小舅该上学的时候,小舅不想读书,以“她(指我母亲)不去读我也不去”来为难父母。但为了让小儿子答应上学,我外公外婆只能咬咬牙答应两人都去,但此举引来族人的一片声讨,旧社会重男轻女很少有女孩上学的,何况家里又这么穷。但我外公外婆决心已定,因此我母亲在11岁时因陪弟读书才有了上学机会。这是母亲读书的“亢江小学”旧址: 回忆读小学时的经历,母亲说有些事终身难忘:因为没钱买书,从邻居那儿借的旧课本。草稿纸是用麦子换来的,每张都要写三遍,先用铅笔在正反面写,最后用毛笔写。有一学期因为拖欠学费,姐弟两人早操后被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训斥,必须缴清后才能回校上课,姐弟回家后与母亲哭成一团。我外婆硬着头皮去找校长求情,校长允许以薪柴抵学费,从此我外公和大舅每天一早上山砍柴挑到学校,母亲和小舅才得已继续上学,总算读到小学毕业。这是母亲在村里的老街上: 1951年上半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小学毕业的母亲在村里算是文化人了,加之出身贫农又是军属(大舅参加了解放军),成为土改工作人员,表现十分积极,17岁就被选为村妇联副主任、乡妇联委员。轰轰烈烈的土改结束后村里趋于平静,知道我母亲有离家去外面闯的想法,在上海部队的大舅来信叫她去报考军事干校,不料搞错了报考时间,等母亲找到上海的军校时招生已经结束。大舅建议她去首长家里做佣人挣口饭吃,母亲还想读书,拒绝了大哥的好意返回家里。这是母亲(右)当妇女干部时与同事的合影: 不久后“绍兴初级师范学校”招生,母亲很想去报考却没有钱。村妇联主任知道后卖掉自己首饰作路费,陪同到县城参加考试。1952年2月母亲被绍兴初师录取,由族哥帮着挑行李,在大雪中徒步90里去绍兴读书。那时候绍兴和诸暨之间不通车只通船,但船费昂贵学生买不起,每次放假同学们就结伴徒步回家,傍晚出发走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到家。这是母亲在师范读书时的照片: 求学历程的艰难使我母亲特别珍惜,如饥似渴地学习,为今后从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5年初母亲初师毕业,被分配到离家不远的姚公埠小学当老师。她深知农民家孩子读书机会来之不易,珍视自己的教师职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为新生的共和国培养接班人。“小石老师”很快在业务上崭露头角,两年后被调入代表全县小学教学水平的城关镇中心小学。这是母亲在姚公埠小学教书时拍摄的照片的: 母亲在镇小有了更好的锻炼机会,也受到单位的重点培养,她不满足于按常规完成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路径,主攻初年级语文教学。1958年进行小学五年一贯制教育试点,之后进行集中识字的尝试,把识字与儿童语言、思维发展联系起来。为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当地率先开设说话课,并把作文引进到低年级教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与实践上摸索出了一条教育改革之路。这是市教育学会理事会成员合影,后排左二为我母亲: “石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得到各方面的公认,教育部门以上公开课的形式进行推广,许多外地的学校也组织教师前来听课取经。许多家长都想方设法要把子女安排到“石老师”任班主任的班里,每年新生分班定名单成了校领导为难的一件事,母亲的班里最多时竟有72名学生!这是我母亲在上示范课: 对自己的学生,不管是领导的孩子,还是普通市民的子女,不管是天资聪明或基础较好,还是智商平平或没有任何基础,母亲都一视同仁,既严格教育又充满爱心,不放弃任何一个落后学生。哪怕是在政治动荡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学校工作举步维艰的年代,她也想方设法开展正常教学活动,教育学生读好书做好人。我印象中母亲每天回家,总是拎着一篮子课本和练习薄,晚上忙完家务后开始批改作业和备课。有时我一觉醒来,母亲还伏在灯下工作。这是她50多年前的小学学生来家看望老师: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母亲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岗位上了工作了34年,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台。“石老师”是那个时代全县小学教师中的标杆人物,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和县劳动模范,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曾担任县政协常委,并被《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辞典》收录。2016年母亲受邀参加她工作过的小学百年校庆,在会上致词: 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教师,母亲亲身参与了国家基础教育系统建立、完善、改革、创新的整个过程,经历了教育工作在历次政治风云中的艰难与曲折,不忘初心坚守职责,在各种困难情况下努力为国教书育人。她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其中不少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母亲退休了,她曾经受邀担任学校的教学指导老师,热心培养年轻一代教师,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虽然年事已高,一头青丝早成白发,听力严重下降,曾经笔挺的身板也变得佝偻,但她的学习精神不减当年,爱读书爱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了方便与人交流和了解各种信息,还在85岁那年学会了使用微信。 <p class="ql-block"> 三尺讲台是母亲奋斗一生的岗位,“石老师”是几代人对她的尊称,“石老师的子女”是我们兄妹几人的别称,这是在时时警醒我们,一举一动都不能给自己的母亲抹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