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始建于2017年6月11日,建成于2019年10月19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斟鄩大道1号占地面积246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四个部分。是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与展示基地。</p> <p class="ql-block">陶甗。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盛食器。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高45.1、口径26.9厘米。赢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状器之一,主要用于蒸煮食物。该器型为两种器物组合而成,上辛部分为赢,下半部分为两,因此往往体型庞大。雨和嵌的工艺和用逢不同,南器胎中加有砂子,可火烧加热,器体中空可盛水;颤底部为孔洞,用火烧可使高里面的水蒸汽通过孔洞透入飯,从而蒸煮食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瓮棺组合葬具。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葬具。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该葬具为一大一小两件肉瓮组合,残高分别为50.4、41.6厘米。使用方法为将大小两件陶瓮进行套合。瓮棺葬为新石器时代一种重要的葬式,埋葬者大多为早天的青少年和儿童:葬具选择亦无特殊性,多为一般日常使用的陶器,随葬品较少或没有。这座瓮棺养中随萍件具有后石家河文化风格的鹰形玉器,可见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夏商更送。偃师商城遗址位于偃师市区西南部,经1983年以来的多次考古发掘证实,这是一座商代早期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址,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至1550年间。该城址由大城、小城和宫城三部分构成。大城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小城面积约86万平方米。位于城址南部的宫城内,由南向北形成宫殿区、祭祀区和池苑区的格局,并有完备的给排水系统。遗址内还分布有府库、手工业遗存、墓葬房址、窖穴等,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偃师商城西南距二里头遗址仅6公里,是商汤代夏后建立的商朝早期都邑,史称“西毫”。其崛起时间与二里头遗址第四期晚段年代大致相当。两座都城的兴废,标志着夏商文化的分界,见证了夏商王朝更替的历史史实。</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铜爵。夏代。礼器。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来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平的青钢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p> <p class="ql-block">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夏代礼器。198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网格纹铜鼎。夏代礼器。1987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璋。夏代礼器。198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七孔玉刀。夏代礼器。19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铸鼎象物。鼎是史前时期最常见的炊器。到了夏代,青铜鼎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礼器,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这一传统数千年延续不绝。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鼎有青铜和陶两种质地,陶质圆鼎和方鼎的流行,反映出鼎在贵族礼仪实施中的重要功能和在夏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鼎在商周时期持续发展,郑州商城就发现埋有大方鼎的铜器窖臧,殷墟则出土有重逾832公斤的司母成大方鼎,两周时期则以列鼎制度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夏商周三代在用鼎礼仪制度上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乐以相和。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在举行祭祀或其他礼仪活动时,往往伴随着音乐。文献记述夏代的音乐已经十分发达。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之后,特命皋陶作《夏 》九成,以昭其功,这就是《大夏》。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乐器有铜铃、陶铃、石磐漆鼓、陶鼓和陶损等多种类型,推测夏代已经有比较完备的乐制。铜铃多配有玉、石质的铃舌,上残留有用于系挂铃舌的麻绳,外有纺织品包赛痕迹。</p> <p class="ql-block">龙腾华夏。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中国人心目中的龙,集多种动物特征为身,变化莫测,飞天潜渊兴云布雨,成为万民敬仰的干权象征。龙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经夏商周三代,至秦汉时期基本成形。夏代有尚龙之俗,二甲头遗址出土较多龙形象文物,绿松石龙形器制作精、等级高、体量大,可以视为华夏民族最早的龙图腾。</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兵礼器。二里头文化出土用于近战的青铜兵器有戈斧等,多为墓葬的随葬品。在其柄端多有大小不一的孔,应是用于缚绳装柄。从较钝的刃部特征可见,应非实用性兵器,而是用来表现威仪的礼仪用器。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兵器。这些礼兵器在随后的商代早期二里岗文化时期继续使用,确定了中国古代兵器的基本格局和特色。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长条状铜斧,一般认为是从北方草原地区传入的器类,反映了中原与草原地带的互动关系。</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串珠。夏代装饰品。1981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骨猴。夏代。装饰品。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死观,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主张“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由此发展出极为宏富完备的丧礼。 头遗址已经发掘了 400 余座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某葬,允分展示了当时的丧葬礼俗、社会结构及其礼制。里头文化不同等级墓葬死者身份尊卑有别、贵贱不一,其随葬器物的使用、墓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可见当时社会依照等级高低而等差有序的礼制已经形成,特别是青铜礼器的有无和数量多寡已成为等级身份的核心标志。</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玉铺。夏代。礼器198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斗笠形白陶器。夏代。装饰品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蟾蜍。夏代。祭祀品。二里头遗址出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代表了丰富的动物种属,其中包括大量野生动物。根据这些动物的生态习性,可以在推测当时遗址附近的气候环境。在这里发现的动物骨略遗存和动物小陶塑。多见一些喜湿喜暖野生动物,如贝类、蛙类、警等水生物和多种禽鸟,以及哺乳类野生动物特别是兔、鹿、羊等食草动物。二里头文化时期,洪水退却之后形成了广阔平坦的泛滥平原。可以推测当时二里头遗址附近有相当范围的池塘、沼泽、湖用泊、河流的淡水环境,和森林、灌木丛、草地之类存在。可见二里头遗址处于非常优越的生态环境中。</p> <p class="ql-block">虎左脑骨。夏代。二里头遗址岀土。复原古代遗址的自然环境是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的2。一。动物考古学推测古代自然环境主要基于遗址出土动物的生态习性以及这些动物在各期的比例变化。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代表了丰富的动物种属,其中包括大量野生动物,因此,根据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测当时遗址附近的气候、地貌和植被。贝类的存在说明当时二里头遗址附近有相当范围的淡水环境,一些生态特征典型的乌类的存在说明二里头遗址附近有沼泽地带,各种野生哺乳动物的发现说明二里头遗址附近有石山、河流、沼泽、森林灌木丛和草地。由此可见,二里头遗址处于非常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哺乳动物的生态特征豪猪一般居于山坡、草地或密林中。花面狸栖于热带亚热带森林、灌木丛或岩裸地居于山岗的岩洞、土穴或树洞中。兔常栖息于山披灌丛或杂草丛中。虎栖息于山林、灌木或野草丛生的地方。豹栖息于森林或树丛中。豹猫多栖居于山谷密林中,亦见于郊野灌丛等处。骆常栖息于河谷、草原和靠近溪流、河、湖附近的树林中。野猪多在灌木丛或较低湿的草地和阔叶林中栖息。獐栖息于有芦苇的河岸或岸边的沼泽地,亦有栖息在山边或长草的旷野。孢子栖息于混交林、树木比较稀疏而草多的林子里,在山区的灌丛、河谷或平原上也可见到。梅花鹿栖息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在茂密的大森林中或多岩石的地方较少。</p> <p class="ql-block">象鼻蚕。个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最早的蚕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黄河中游地区,特别是河南省郑州市附近。根据考古发现,这一地区的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经开始育蚕制丝。例如,在荥阳市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的丝织物残存,以及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雕家蚕,都证明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鸭形鼎。夏代。盛贮器。1963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陶盉。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轴承。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骨角牙器。角器残件。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二里头遗址尚未发现明确的制骨遗迹,但有多处制造骨器时遗弃的废骨料坑,推测存在至少两处制骨作坊,另有多个骨器制造地点。从废骨料上遗留的加工痕迹看,骨器制作的程序包括打磨抛光等,有的还要雕刻刮削粗加工截取骨料精美花纹,表明当时的骨器制造者应是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专业工匠。</p> <p class="ql-block">白陶盉。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骨匕。夏代。工具。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距今4000年前后,东亚地区不同族群在相互交流、碰撞的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明交互作用圈,中原族群在这种互动整合中逐渐显示出兼容并著的文化特质。到了距今3800年前后,以二里头造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元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强力向四方扩张、辐射其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二里头遗址标志着中华文明由“多元化”的古国文明最终走向体化”的王朝时代,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后世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时期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多层级聚落社会面貌,阐释了王朝国家形成期的国家气象。二里头文化的400余处聚落中,以30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和核心周边有数十万至百余万平方米的区域性中心聚落、数万至20万平方米左右的次级中心聚落,以及众多几千至数万平方米的更小型聚落。在中原腹地形成了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布局网络清晰、等级结构分明由河流水系有效连接的、包括整个中原范围的庞大聚落群,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这些聚落共分四个等级,一级核心聚落为二里头遗址;二级聚落以荣阳大师姑、新郑望京楼、郑州东赵等遗址为代表;三级聚落以偃师灰嘴、登封南洼伊川南寨等遗址为代表;四级聚落以洛阳皂角树等遗址为代表。各个等级聚落分工明确,或拱卫首都、或镇守边疆、或供给资源,这很可能已经构成了二里头早期国家政治实体所能够有效控制的地域范围,充分显示了二里头王国具有发达的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约300多万平方米经过60余年、几代人的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近6万平方米,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前路正长,更多秘密有待揭开更多精彩还将延续。</p> <p class="ql-block">徐旭生(1888-1976)原名炳和,字旭生。河南省唐河县人,著名古史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据古代传说,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近几十年来虽说一部分的疑古派学者对于夏禹个人的人格问题发出若干疑问,可是对于夏代的存在问题并没有人怀疑过。但是在考古研究方面,夏代还是一个空白点,这岂是应该有的现象?)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p> <p class="ql-block">邹衡。夏商周考古主要奠基人。夏文化,我是从已知的早商文化向前追溯,又从未知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往后压缩出来的早商文化是完全可靠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年代也是完全可信的早商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的二里头文化自然地就落在夏纪年的范围之内了。据比较可靠的古代文献记载,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是在豫西和晋西南一带二里头文化的分布也主要在这一地区,两者恰相吻合。邹衡《我与夏商周考古学》</p> <p class="ql-block">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主要莫基人。夏鼐(1910-1985)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1939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5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道址分期与常规C测年数据</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以二里头台地为意象,象征着威仪四方的华夏最早王朝气象。外观设计中融入了“华夏之源”、“最早中国”的概念,包含了“盘龙”、“铜爵”、“玉璋”等元素,体现了二里头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