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156)李严:聪明反被聪明误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方德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严先后在刘表治下的荆州、刘璋治下的益州做官。刘备入蜀后,李严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后因平乱有功,被朝廷加辅汉将军之号,仍兼任犍为太守。章武二年,刘备任命李严为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和诸葛亮一同受先主遗诏辅佐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领朝廷内外的军事,留在永安宫镇守。</p><p class="ql-block">建兴元年,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建兴四年,转任前将军。因为诸葛亮准备出兵汉中,李严应当处理后方事务,就转移屯住到江州,留下护军陈到驻扎永安,全部统属于李严。建兴八年,李严升任骠骑将军。因为曹魏大将曹真要三路进攻汉川,诸葛亮安排李严率两万人赴汉中。诸葛亮又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驻军,主持处理李严走后留下的公事。诸葛亮因为第二年就要出发,又任命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处理丞相府的事务。李严就是这样被看重的。</p><p class="ql-block">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此时已改名为李平,为防混淆,本文继续称为李严)监督粮运的事务。秋夏之季,正赶上久雨天气,运粮不继,李严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示旨意,叫诸葛亮回来;诸葛亮听从了旨意退兵。李严听闻大军撤退,却假装吃惊地说:“军粮充足,为何就回来了呢?”想以此推卸自己办事不力的责任,来显明诸葛亮不前进的过失。李严又上表刘禅说:“大军诈作撤退,想以此诱贼与他交战。”</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把李严前后的亲笔书信、奏疏全部拿出来,李严犯错明显,且无法抵赖,不得不低头认罪。于是诸葛亮上表,历数李严追名逐利的种种不端,以及自己在对待李严上的良苦用心,强调“如果事情拖延,将致祸败”。于是,李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建兴十二年,李严听闻诸葛亮去世,就发病死了。他经常希望诸葛亮会让他复官,估计继任的人不能,所以心情激愤。</p><p class="ql-block">刘备遗诏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后主,应该有制衡诸葛亮方面的考虑,但二人毕竟不在一个“段位”上。李严企图通过耍“小聪明”打压诸葛亮来抬高自己,实在是高估了自己的“智慧”,也小看了诸葛亮的睿智,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陷入自己设计的陷阱之中。</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九地篇》又提出了“同舟而济”的思想。李严身为第二辅臣,与诸葛亮同处在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体之中,理应积极支持配合而不是掣肘诸葛亮,毕竟诸葛亮的智慧与分量在蜀汉无可替代;即使二人有分歧,也应以“阳谋”化解,而绝对不能耍阴谋小计、下“黑手”,毕竟这些拙劣的表演也逃不过诸葛亮的“法眼”。</p><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看诸葛亮对李严和儿子李丰的周全安排,说明他对李严还是有所忌惮的。如果从另一种视角来分析,李严的行为,等于自投罗网,或许正是诸葛亮最想看到的。这更说明李严看似聪明,实则愚蠢至极。</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