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看敦煌艺术大展《何以敦煌》

小不点

<p class="ql-block">全网备受关注的“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已在中华艺术宫盛大启幕。展览聚焦“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艺术、历史,以“文物+复刻经典洞窟+壁画彩塑”为形式,从敦煌研究院调集大批极具代表性、极具稀缺性的一二级珍贵文物及历代专家临本等,包括禁止出境文物,以及多件首次赴沪展出文物,并复刻莫高窟经典石窟群,是“展品类别多样,展出规模庞大,展示内容稀缺”的年度敦煌艺术代表性大展。 本次展览展出至12月20日。</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与上海中华艺术宫</p> <p class="ql-block">  《何以敦煌展览》简介</p> <p class="ql-block">10月10日上午,我们来到中华艺术宫,《何以敦煌展》参观。</p> <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敦煌研究院共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敦煌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为2024年第35届上海旅游节导入的重要文化项目,更是我们溯源历史、寻脉中华的“文化自信”大展。</p> <p class="ql-block">《大展亮点》</p><p class="ql-block"> 可以用一组数据来总结“何以敦煌艺术大展”的亮点,那就是:6——6——6——168——195。</p> <p class="ql-block">6件在上海首次展出展品(6个上海首展)。</p><p class="ql-block">6座莫高窟经典洞窟1:1复制窟。</p><p class="ql-block">6件价值珍贵的“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p><p class="ql-block">168件/套展品。</p><p class="ql-block">195文物(中国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的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  一、6件在上海首次展出展品</p><p class="ql-block"> 1、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中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上海首展。</p><p class="ql-block"> 北凉石塔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批佛教石塔。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现存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是国家一级文物,发现于敦煌党河淤泥中。石塔残高96厘米,底径48厘米,顶部残缺,绕周雕八个龛,内浮雕七坐佛及一交脚弥勒菩萨,现尚存五龛较完整,龛际之间刻供养人;塔身圆柱上分刻汉文《增壹阿含经•结禁品》和婆罗迷文《缘起经》,残存11行。其形制、图案、铭文中西元素交融,是佛教东传中土并与中国文化融合、逐步本土化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2、见证敦煌文化包容互鉴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碑上海首展。</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出土于莫高窟第61窟,为元代著名碑刻。碑身上额阴刻“莫高窟”三字,碑身中央刻四臂观音像,观音像周围刻有梵文、藏文、汉文、西夏文、蒙文、八思巴文共六种文字的“唵、嘛、呢、叭、咪、吽”;另刻有功德主、立碑人等82人的汉文题名,其中有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人。</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长期共存、相互影响、包容互鉴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和格局,是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3、证实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上海首展。</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圣历碑》(又称《李君莫高窟佛龛碑》、《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等),碑主李义,字克让,武周时任左玉钤卫效谷府校尉;碑身文字除记录李氏家谱外,还概述了莫高窟营建史:“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造。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该碑是研究敦煌历史及莫高窟营建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4、入选国家宝藏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上海首展。</p><p class="ql-block"> 藏经洞文物《归义军衙府酒破历》是1000多年遥尊中原王朝为正统的敦煌当地归义军衙府公务用酒的“流水账”,由于历史原因它被一分为三,一段存于中国,一段流落于日本,后被捐献回国,开创了敦煌文献回归故里的先河;一段仍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它反映出敦煌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入选国家宝藏。</p> <p class="ql-block">  5、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上海首展。</p><p class="ql-block">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于1965年在莫高125窟和126窟前崖壁的石缝中发现,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5件文物之一。这幅残缺的绣品以绸为底满地施绣,佛坐于正中莲台之上,右侧菩萨侍立,莲台下左右分列四女一男五位供养人,下方绣有发愿文,为已知最早的满地绣像及最早的佛教刺绣作品。其针法独特生动,色彩极具装饰性,魏碑书法具大家风范,人物服饰、发愿文字等包含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6、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藏经洞》数字回归成果最大规模全球首展。</p><p class="ql-block"> 1900年,敦煌藏经洞(现莫高窟第17号窟)发现了多种文字的古代遗书及佛画幡幢等各种文物数万件,引发了全球“敦煌学”热潮;但因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这些珍贵的文物绝大多数流失到了世界各地。敦煌研究院积极把握时代机遇,开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探索建设内容最全面、功能最完整、使用最便捷的“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并由此复原众多的文物、绢画、遗书等,呈现本次最大规模全球首展。</p> <p class="ql-block">  二、6座莫高窟经典洞窟(1:1复制窟)。</p><p class="ql-block">1、“最美的涅槃佛”</p><p class="ql-block">中唐第158窟</p><p class="ql-block">纵300厘米、横1380厘米、高500厘米。</p><p class="ql-block"> 第158窟位于莫高窟南端,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此窟平面横长方形,石胎泥塑涅槃佛像身长15.80米,右胁而卧,神态安详,唇含笑意,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景象。与此涅槃像相呼应,洞窟南、西、北壁的壁画描绘的是弟子与世俗人物的举哀图,表现了他们得知佛陀入灭后极度悲恸的场景。图,表现了他们得知佛陀入灭后极度悲恸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涅槃佛周围壁上绘有侍女挽扶着的头戴冕旒、身穿大袖裙襦的汉族帝王,以及吐蕃、突厥、回鹘等各族以及南亚、中亚等国的王子,反映出唐朝民族关系的密切和国际交往的广泛。</p> <p class="ql-block">  2、“融汇多元的万神殿”的西魏第285窟。纵877厘米、横923厘米、高479厘米。</p><p class="ql-block"> 第285窟位于莫高窟中部二层,主室为覆斗顶方形窟,窟正壁(西壁)中央大龛内塑善跏坐佛,两侧小龛内各塑禅僧像,左壁(南壁)、右壁(北壁)各开四个禅窟。此窟保存完好,其右壁有西魏大统四、五年(538、539年)的造窟题记数方,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第285窟内容丰富,既有佛、菩萨、飞天、力士等,又有伏羲、女娲、雷神、雨神、婆罗门教诸神、西方的日月神等中西方不同的神灵,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把285窟称作“万神殿”。</p> <p class="ql-block">3、被常书鸿先生称为“最美飞天”的盛唐第320窟。纵845厘米、横471厘米、高460厘米。</p><p class="ql-block">第320窟建于盛唐晚期,主室覆斗形窟顶,正壁敞口龛内塑像存一佛、一弟子、二菩萨;龛顶画说法图一铺,龛口沿画团花边饰,龛下底层壁画为盛唐画供器等,表层为宋画供养人及狮子;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南壁画阿弥陀经变一铺。</p> <p class="ql-block">此窟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上部的四飞天一前一后分拥两列;前两身对称地拥护在华盖的左右两侧,一手撒花,一手接引,身材婀娜多姿,飘带跃然有声,后面两身飞天对称紧随其后,亦作撒花接引之势,长长的飘带衬托出飞行中轻盈灵动的体态。整个画面由飞天和流云组成一幅动态的场面,加上绚丽色彩,生动地表现了西方极乐界文的美妙境文,是莫高窟唐代飞天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320窟</p> <p class="ql-block">4、“精美塑像馆”盛唐第45窟。纵763厘米、横438厘米、高432厘米。</p><p class="ql-block">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是一组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已毁,现存七身。主尊佛像慈眉欢韵,弟子迦叶老成练达,弟子阿难英俊秀朗,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姿态婀娜,丰盈健美,面相圆润,神情恬静慈祥,身姿一波三折,最外侧的两身天王气势威武雄壮。</p> <p class="ql-block">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划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盛唐印象。</p> <p class="ql-block">5、“打开中世纪世界历史的钥匙”的第17窟。纵275厘米、横412厘米、高310厘米。</p><p class="ql-block">1900年,敦煌藏经洞(现莫高窟第17窟)发现了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多种文字的古代遗书及佛画幡幢等各种文物数万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中亚、西亚及欧洲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堪称“打开中世纪世界历史的钥匙”,并由此引发了全球“敦煌学”热潮。</p> <p class="ql-block">第17窟位于第16窟甬道右壁,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此窟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正壁(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身后画菩提树,树枝上悬挂净水瓶、挎袋,树两侧绘有执扇的比丘尼和执杖近侍女。洪辩彩塑像高0.94米,造型写实,保存完好,是目前已知人物肖像彩塑留存至今时代最早的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描绘入微的千手千眼观音”元代第3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纵468厘米、横268米,高351厘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莫高窟第3窟是元代晚期最重要的代表窟,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此窟左(南壁)、右(北壁)两壁各画千手千眼观音一铺,均以一个正面相为主体,左右各画出侧面相,画像以焦墨勾勒,色彩淡雅,造型蕴藉、庄重;特别令人称赏的是丰富多彩的线描,衣裙如兰叶,如折芦,人物面容、肢体则用挺拔遒劲的铁线描……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几乎已荟萃一壁。</p> <p class="ql-block">第3窟的壁画,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而成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至此,莫高窟艺术创造即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三、6件价值珍贵的“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现存古代星图中年代最早、星数最多的《全天星图》。</p><p class="ql-block"> 现知最早的纸质抄本历日《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围棋论著《棋经一卷》</p><p class="ql-block"> 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新修本草》</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的水利法典《开元水部式》</p> <p class="ql-block">1、<span style="color:rgb(102, 102, 102);">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span></p> <p class="ql-block">2、世界上现存古代星图中年代最早、星数最多的《全天星图》部分</p> <p class="ql-block">3、现知最早的纸质抄本历日《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部分</p> <p class="ql-block">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围棋论著:北周 《棋经一卷》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02, 102, 102);">5、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新修本草》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6、中国最早的水利法典《开元水部式》部分。</p> <p class="ql-block">唐代长诗《秦妇吟》失传千年重新现身</p><p class="ql-block">展览中,还有一件唐代篇幅最长的诗歌《秦妇吟》的写本,就是它,把失传了千年的唐代长诗,重新打捞回世间。</p><p class="ql-block"> 七言叙事乐府诗《秦妇吟》共有238句,1666字,是与杜甫《三吏》《三别》和白居易《长恨歌》并称的唐代叙事诗三大丰碑。由于诗作描绘了当时的战争离乱情形,为止诽谤和免祸患,作者韦庄在世时就自禁此诗,因此,他的弟弟韦蔼编《浣花集》以及后人编《全唐诗》时此作均未收入,导致诗作失传了近千年。</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近千年后,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了此诗的写本,经王国维、罗振玉考证后刊布,掀起了研究热潮。而这一有着明确纪年的写本,距离韦庄写《秦妇吟》才22年,错误较少。从抄写者身份分析,表明诗作完成后,也很快成为了寺庙学校和世俗学校的诗学教材。</p> <p class="ql-block">四、168件/套展品,195文物展现在各个展室中。</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会敦煌壁画之美,此次展览呈现了85幅临摹壁画,这些临摹画作者均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敦煌研究院前辈。</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图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李振甫临摹</p> <p class="ql-block">■本生故事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75窟北凉史苇湘临临摹。</p><p class="ql-block">此图左起依次为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閣尼婆王本生,尸毗王本生和月光王本生。毗楞竭梨王本生和虔閣尼婆梨王本生的某些内容相似,均描写二王心好妙法,有婆罗门名劳度叉者,自称能说法,但以在求法者身上钉千钉(毗楞竭梨王)、燃千灯(虔閣尼婆梨王)为条件。二王求法心切,不顾臣民眷属劝阻,毅然同意让劳度叉钉千钉,燃千灯。画面上前者婆罗门执钉挥锤向毗楞竭梨王胸部钉钉,地上跪眷属,作嚎哭状;后者婆罗门向虔閣尼婆梨王身上燃灯,眷属于一侧跪地托肋作悲伤状。</p><p class="ql-block">尸毗王本生,故事说:有饿鹰逐鸽,使鸽求救于尸毗王;鹰求肉与鸽体同重。王身肉将尽,其重犹不足一鸽,遂举身坐秤盘内。画面重点表现了割肉和过秤两个相连续的主要情节。</p><p class="ql-block">月光王本生,故事说:月光王乐善好施,驰誉诸国。有一小国国王毗摩斯那心生忌妒,遂募婆罗门乞月光王头。有劳度叉应征,至月光王处乞头,月光王允之。劳度叉持刀欲砍头,被树神以神通力惩治。月光王对树神说,我于此树下曾以头施人九百九十九次,施此一次,即满千数,遂由婆罗门砍头而去。图中一人胡跪于月光王前,以盘盛三头,以示施头千次。此图将几个不同内容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形体较大,完全借助周围人物的动作和所持器物来说明故事情节。构图上不分远近,平列人物,其表现方法与汉画传统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听法菩萨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72窟北凉李振甫临摹</p><p class="ql-block">此听法菩萨,上下四排二十身,舞姿优美,动态各异,相互间气韵贯通,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韵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菩萨的舞姿有拧腰、侧目、弄指、翘脚等动作,明显受印度舞蹈风格的影响。设色以单纯的土红为地色,施以青、绿、白粉,用褐色沿人物肌肤轮廓晕染,再用白色点出鼻眼部位的"高光",是典型的西域画的"凹凸"之法。色调热烈明快,颇具早期石窟艺术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白衣佛说法图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88窟西魏常沙娜临摹</p><p class="ql-block">白衣佛说法图多绘于石窟西壁千佛中央。在佛教中佛的袈裟颜色,红色是威猛除障之色,白色是清静慈悲之色。白色即菩提心。这身佛像穿着白色的通肩袈裟,手作说法状,两侧有胁侍菩萨,身上袈裟衣纹密集。此图保存完好,晕染痕迹犹在,有立体感,保留着腱陀罗佛像衣纹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萨舍身饲虎本生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4窟北魏谢成水临摹</p><p class="ql-block">萨场本生故事:某国王有三个儿子,一日入山游玩,见一母虎领数幼虎,觅食无着,饥饿难忍,母虎将食幼虎。三王子摩诃萨捶行经此处,见状不忍,为救虎命,决心以身饲虎,于是置身虎前。但虎因饥饿已久,无力啖食,萨埋便爬上悬崖,以木项出血,投身崖下,以身饲虎,饿虎吮血后啖食其肉,遂得活命。同行的萨捶二兄长见其弟舍身饲虎,十分悲痛,即驰还宫禀告父母。国王和王后急赶山中,抱萨埋遗骸痛哭,悲伤欲绝,并收拾遗骸,起塔供养。</p><p class="ql-block">这幅萨埋本生故事画,共绘有八个情节:三人山间观虎;刺项;投崖;饲虎;回宫报信;哭尸;收拾遗骸;起塔供养。整个画面构图严谨,浑然一体,把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穿插组合,巧妙的安排在一个画面中,而主题却十分突出。人物和虎的造型十分生动,由于时间久远,色彩变得更加沉郁丰富,画面笼罩着强烈的悲壮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萨唾本生(三幅)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28窟北周董希文复原临摹 </p><p class="ql-block">萨唾太子本生故事画内容据《贤愚经.摩诃萨捶以身施虎品》。故事为:宝典国国王大车的三个太子,一日入山狩猎,见一母虎带领数幼虎,饥饿逼迫,欲食其子。三太子摩诃萨捶欲以身命救此饿虎,行至山间,卧于虎前,饿虎无力啖食。萨捶又爬上山岗,以利木刺身出血,跳下山崖,饿虎舐血后啖食其肉。二兄久不见萨,沿路寻找,终于找见萨捶尸体,惊慌回宫禀告。国王和夫人赶至山林,抱尸痛哭。随后收拾遗骨,起塔供养。</p><p class="ql-block">这幅本生故事画表现了11个场面:上段右起为:(1)辞别国王;(2)骑马出游;(3)林中射靶;(4)歇马谈。中段左起为:(5)进入深山;(6)观议饿虎;(7)以身饲虎;(8)刺项出血,投崖饲虎。下段右起为:(9)二兄弟见遗骸悲恸,起塔埋葬;(10)驰马报信;(11)报告国王。此画采用横卷连环画顺序式构图,情节发展呈" S "形走向。</p><p class="ql-block">画中以山峦、树木、屋宇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又巧妙地以此作为故事情节的间隔,使画面段落分明又衔接自然,不仅画面富有变化,也增强了壁画的生活真实感。画面中二兄弟发现萨捶残骸时,头发飞起,呼天嚎地,向遗骸猛扑过去,以戏剧性的夸张手法,表现了惊惶悲痛的神情。二兄驰马回宫,当二骑奔过山道时,道旁树木随风倾倒,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人物急迫的心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弟子与菩萨</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76窟隋代</p><p class="ql-block">王占鳌临摹</p><p class="ql-block">此为说法图中结跏坐佛的菩萨和弟子。菩萨持柳枝、净瓶,宝冠上饰化佛,立于古松山岩之下。此窟说法图中及菩萨立像身后所画山岩,已见石分三面,表现出立体感,且山势险峻,上面点缀树木。中国画的山水画传统技法,此时已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500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96窟北周王宏恩临摹</p><p class="ql-block">佛经讲:古代懦萨罗国曾有五百人造反为盗,因国王波斯匿王派大军征剿,强盗战败被俘,遭受挖去双眼的酷刑,逐放山林。佛以神通力使五百强盗眼目复明,并现身为之说法;终使五百强盗皈依佛法,剃发出家,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成佛。这幅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情节由右至左,表现国王获得报告;发兵出征;与强盗鏖战;五百强盗被擒;受刑;放逐山林;遇佛得救;出家修道场面等。画面突出国王派将出征,双方激烈交战的场面,构图上在两端安置城池或楼阁,中间郊外展开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安排巧妙地统一在特定的景物描绘中,别有意趣。</p> <p class="ql-block">佛、菩萨像(中心柱)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432窟西魏</p><p class="ql-block"> 此中心柱四面凿龛,正面开一大型圆券龛,内塑释迦佛倚坐像,佛像身后饰火焰纹背光,两侧画供养菩萨及飞天。龛楣外沿饰连续忍冬纹,其状如火焰,楣中饰缠枝忍冬和莲花,莲花中画化生童子。龛柱浮塑缠柱莲花,龛揉两侧装饰彩塑翼龙,龛楣上方遍贴影塑天人,龛外左、右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塔柱左、右、后三面各开上下龛,塑禅定佛像,上层均为一佛四菩萨,下层为一佛二菩萨,后面壁下层龛内塑释迦苦修像。</p> <p class="ql-block">菩萨</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01窟隋代高鹏临摹</p><p class="ql-block">菩萨身材修长,头微倾,戴宝冠,身姿略呈" s "形,斜跨天衣,手持琉璃器皿,脚踏莲花,巾带飞扬,风吹仙袂,佩环叮当。好似飘飘荡荡地行走在天花乱坠的空间。菩萨面部虽已变色和剥蚀,但仍可见丰满健康的面容和俯视垂怜的目光,更显菩萨神情恬淡潇洒。</p> <p class="ql-block">■都督夫人礼佛图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30窟盛唐段文杰临慕</p><p class="ql-block">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前后,有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诸军事守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乐庭琅,驻节晋昌郡(即瓜州),故在此窟的甬道北壁、南壁绘都督及其夫人王氏供养像。南壁都督夫人雍容华贵,身量超过真人,榜题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身后画两女,题"女十一娘"、题"女十三娘",后面是九名侍女。都督夫人身后的画中人物身量逃减,显示出一派等级森严的气氛。都冒夫人身着织花石榴红裙,肩披多层轻绡薄殼帔帛,绿色锦带长垂胸前,云髻高耸,发上雪花,并有钗梳播饰发间,身后两女或着绿裙,或穿黄裙,一梳高髻,一截风冠,朱白衫上,分别披有多层丝绢帔帛,身后九名侍婢均着男装,各依年龄,绾结出不同发式,或棒花,或执壶,或持扇,或擎布施的奁策,侍立于夫人小姐身后,形成一幅以人物为主题的贵族妇女礼佛图,图中钗光鬓影、绮丽纷陈,为保存至今最为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人物背景上又树以垂柳,植以萱草,花树之间绘以蜂蝶,仿佛嗡嗡有声,在画面上构想出一片阳春三月、艳阳和煦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万象人间</p><p class="ql-block">壁画中人的世俗百态,作为信徒们联结物质世界与精神家园的隐秘线索串联起无数定格成画的世情瞬间,虽不能直接表现社会民生,却也婉转得映照出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观众在欣赏壁画</p> <p class="ql-block">射手</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45窟五代李其琼临慕</p><p class="ql-block">这是天王左侧药叉像脚下的射手,浓眉大眼,唇上八字型,身穿左衽缺椅衫,腰系饰宝石革带,腹前插两支羽毛箭,脚穿尖头高靴战靴,是少数民族的装扮,昂首胡跪,紧拉弓弦,屏息瞄准前方,伸直的臂腕和弓的两翼几近平行,显示出拉弦放矢的力量。造型比例准确,线描挺劲有力,面与手的晕染恰到好处,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莲花伎乐藻</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01窟隋代欧阳琳、霍熙亮临摹</p><p class="ql-block">藻井大方井内绘绿心八瓣大莲花,红色叠染,现已变成黑、赤、暗红三色,以石绿为底色,四角各画一身伎乐天,四边分画瑞禽神兽。外围边饰少而宽,画联珠圆环一周,环内画展翅欲飞的天鹅,环外以红为底色,画茶黄色植物纹样。下垂鳞纹一排,各画菊花一朵。最外层画修长的垂角纹,蓝绿相间,饰联珠植物花纹。四角画莲台,各有化生童子交脚合掌倚坐。在已变成黑红色的帷幔衬托下,类似锦绣。在敦煌历代的藻井中,这种奇异的构图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团龙藻井</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2窟西夏李其琼临摹</p><p class="ql-block">这是西夏时代覆盖窟顶的大型藻井。图中边饰层数甚多,纹饰繁复,只有中央方井内画团龙互为逆向运行,翻腾形成圆环。团龙矫健,鳞身五彩。圆环纹追光捉影,动律强烈,形式活泼,设计新奇。</p> <p class="ql-block">莲花舞童藻井</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26窟盛唐段文杰、李复临摹</p><p class="ql-block">藻井中心方井,层层上升,中心倒悬莲花,二舞童自莲花中化生,象征净土世界。边饰有花串、联珠纹、花团交错。连续方格纹、百花卷草、小团花、垂鳞纹、三角纹,最外边为垂幔,悬挂彩铃,是一顶装饰繁华、色彩绚丽的方形华盖。这是中国式方形殿堂窟象征性的天井,展现了盛唐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炽盛光佛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61窟西夏李月伯、霍秀峰、田虎临摹</p><p class="ql-block">炽盛光佛依据《佛说无比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消灾吉祥陀罗尼经》绘制。炽盛光佛即金轮佛顶尊,从佛身毛孔能放射出炽盛光明,主消攘灾难。唐代起其造像就广为流传。画面中的炽盛光佛,乘装饰华贵的高轮牛车(已残),车尾斜竖两面龙纹旌旗,右手食指顶金轮,七曜星神四周簇拥,二十八宿列于云中,黄道十二宫悬浮虚空。佛及其诸神眷属,都以祥云承托,云彩之外全为蔚蓝色天空,表示炽盛光佛在天空巡游,随时随地消灾祛难,降福人间。全图场面及规模宏大壮观,构图严谨,造型庄重端丽,敷彩比较浓丽厚重,颇有唐画灿烂富丽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乘象入胎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9窟初唐李其琼临摹</p><p class="ql-block">此图表现摩耶夫人夜梦菩萨乘六牙白象前来投胎的情节。图中菩萨云髻宝冠,上身袒裸,坐于象背,侍从前后相随。大象脚踏莲花,天人承托奔腾于空。象前有乘龙仙人引导,后有天人护卫。成群伎乐飞天奏乐散花,披巾飘带迎风飞舞,天花乱坠。</p> <p class="ql-block">夜半逾城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9窟初唐李其琼临摹</p><p class="ql-block">此画描绘释迦作太子时,为求"解脱"之道,立意出家,夜半乘马逾城,入山修行的情景。画中悉达多太子戴宝冠,乘马握缰,天神托马蹄,飞奔于空。马前有骑虎仙人开道,后有天女、力士护卫。伎乐飞天奏乐散花,云彩飞动,天花旋转,一派跃动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舞乐图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20窟初唐吴荣鉴、侯黎明、娄婕临摹</p><p class="ql-block">这是药师经变下部的舞乐图。以灯楼为中心,两侧立灯轮,天女分别燃灯。乐队二十八人,分为两组,左右相对,乐工或上身袒裸,或斜披天衣,肤色、发式各不相同,演奏来自中原的和从西域、外国传入的各种打击、吹奏、弹拨乐器。乐器有筝、排箫、竖笛、方响、筚葉、五弦、横笛、腰鼓、都县鼓、焱鼓、答腊鼓、羯鼓、毛员鼓、拍板、钹、竽、箜篌、法螺等。两对舞伎素裹白裙,或锦衣石榴裙,在灯火辉煌、器乐协奏中翩翩起舞,始终在小圆毯上旋转腾踏,巾帛飞扬。这大概就是传自西域的胡旋舞或胡腾舞。此画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舞乐图,人物众多,场面宏伟,色彩绚丽,线描豪放,神采生动。</p> <p class="ql-block">菩萨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0窟盛唐关晋文临摹</p><p class="ql-block">这身菩萨发髻高耸,神情雍容,胸饰璎珞,一手持花在胸前,一手下垂轻抚飘带,衣饰繁复华丽,色彩丰富。虽变色严重,但从变色之中,仍能看出面部眼眉勾勒细致而严谨的笔法。</p> <p class="ql-block">菩萨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66窟盛唐常书鸿临摹</p><p class="ql-block">这幅观音菩萨是观音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身。观音菩萨面如满月,启唇微笑,情态乐观,正面垂视下界的信众,微倾的头部与扭动的腰肢及微向外舒的左腿,使灵动的躯体形成" S "形的动态。宝饰珠钏,璎珞绕体,纱裙透体。</p> <p class="ql-block">并座说法图 </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4窟元代李其琼、关友惠临摹</p><p class="ql-block"> 文殊、弥勒作菩萨装,宝冠、短裙、璎珞环钏严身,袒上身,半露腿,跌足,分别游戏坐于宝塔中之金刚座上,侧身两面相对说法,十方诸佛乘云而来。塔周围绘有图案化的山石,上空祥云缭绕。菩萨造型表现出藏密画风以及尼泊尔、印度画风的某些特点,画面还体现出较为浓厚的装饰性特点,绘工细腻,是晚期壁画中的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供养菩萨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8窟西夏段文杰临摹</p><p class="ql-block"> 这是西夏壁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菩萨之造型、衣冠服饰、绘画风格等方面均与北宋敦煌壁画一脉相承,可能仍是当时从事绘壁活动的沙州归义军曹氏画院画师的笔迹。这四身供养菩萨像先以墨线起稿,敷彩完毕后,在肌肤颜面部位再以赭红线定稿,用色以青、绿、白等冷色与赭红作对比。该画色彩保存如新,色调热烈明快,绘工细致。</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2窟西夏史苇湘临摹</p><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头戴菩萨冠,胸披璎珞,左手抚膝,右手微举于胸前,双脚相并。菩萨头部微仰,凝视左前方的一轮残月,整个人物被罩在光环之内,光环的背后是山峦,前方为水,左侧有一柳枝净瓶,左前方画善财童子乘云飞来礼拜,右前方有唐僧及弟子礼拜图。此系《西游记》中唐三藏与其弟子孙悟空的早期民间形象。整个画面以石绿、墨绿为主体色彩,线条流畅,人物情态逼真,为西夏时期水月观音像的代表作,位于西壁门南侧。</p> <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经变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72窟盛唐邵芳临摹</p><p class="ql-block">这铺观无量寿经变表现的是净土法会。画面以俯视的角度,表现一座布局对称、多进的大型寺院。而中轴线上辨别出"双抄双下昂"的结构,柱头之间有补铺作一组。殿的檐口平直,翼角也不起翘,壁画中的殿宇普遍如此。画面的殿阁则又以仰视的手法,使殿阁更显宏伟高大。大殿面阔五开间,开间狭窄,檐柱瘦高,柱上有一层栏额,能清晰用流动的视线来展示建筑之间檐牙相接,错落有致的节奏与韵律感,而两壁相对画净土寺院,却能发挥单体建筑的变化,使之不雷同,表现了寺院布局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经变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72窟盛唐史苇湘、李其琼、万庚育、欧阳琳、关友惠、冯仲年临摹</p><p class="ql-block">·这幅大型净土变通壁巨制。天宮建筑雕梁画栋,素楼玉宇,金碧辉煌,中间主尊佛说法会,菩萨天人两侧听法,个个虔诚礼歌,人物造像均细映丰润,形象而又生动,在上面各种乐器不鼓自鸣,飞天扬手散花,飘逸飞动,在天宫建筑下画有净水池,池中绿波荡漾,水鸟游乐其中,莲花童子形象可爱。整幅画面结构繁杂,色彩富丽,是盛唐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0S窟盛唐高粱、娄捷临事</p><p class="ql-block">这错说法励,构图紧密,人物众多,主尊同弥陀佛结跏趺坐须弥形建台上,手结说法印,周国弟子、众菩萨传立货样,就有护法全刚力士二身、由于时代久远,变色严重、现根据壁画颜料的科学分析和临学者车富的理酷,复原回胡绘时的原色,为敦煌壁画复原临事和色彩的恢复,作了有益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女供养人像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61窟五代万庚育、冯仲年临摹</p><p class="ql-block">此窟是五代时期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与妻浔阳翟氏开建的功德窟,室内画面有众多的曹氏家族供养人像。这4身供养人像,前2身着回鹃装,头戴桃形凤冠,冠后垂红结绶,穿绣花翻领紧袖长袍,面部贴花钿,抹红颊,饰耳挡与瑟瑟珠,手捧香炉和花盘供养。第3身头戴珠宝凤冠,饰步摇、耳球、瑟瑟珠项锄,身穿对襟大袖绣袍,披绣凤鸟罗巾,面饰相同,手捧花盘。第4身戴桃形凤冠,着汉装捧花盘供养。这4人分别是窟主曹元忠的母亲、姐姐等人。</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绢画》</p><p class="ql-block">纸绢类文物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实属不易。藏经洞出土大量纸本、绢画,流传至今,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反映了不同朝代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一组藏经洞绢画供大家欣赏</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真迹也在上海展厅展出</p><p class="ql-block">《菩萨坐像》</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05区初唐</p><p class="ql-block">高134厘米宽74厘米厚62厘米</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94窟盛唐</p><p class="ql-block">高143厘米</p><p class="ql-block">这身彩塑位于主室正龛龛内南侧。头挽双鬟髻,曲眉丰颊,朱唇绿须,身着圆领无袖上衣,披巾回绕,长裙覆脚,圆润的双臂和轻盈的体态表现地恰到好处。衣饰色彩清淡,纹样繁复,有织锦刺绣的华丽和质感。</p> <p class="ql-block">供养菩萨像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8窟初唐</p><p class="ql-block">高117厘米</p><p class="ql-block">这身彩塑位于正龛龛外北侧。发髻高耸,上身袒裸,璎珞长垂,腰系锦裙,肩覆披巾,胡跪在莲台之上,神情虔诚恭敬,气质端庄典雅,体现出朴质含蓄美。</p> <p class="ql-block">还没去或无法去敦煌莫高窟的朋友们,请去上海中华艺术宫《何以敦煌展》一饱眼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