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洪湖一中,母亲的摇篮!③

雪湖

<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扬帆逐梦我自强</p><p class="ql-block"> 知青年少磨难多,求学无望干农活,</p><p class="ql-block"> 文革终结春雷响,洪中才子唱新歌。</p><p class="ql-block">一、洪中知青</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很快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浪潮,洪中(洪湖一中)和全国一样,在校的初高中生除极少数参军外,全部下放农村。</p><p class="ql-block">㈠知青实况</p><p class="ql-block"> 当年老三届在校实况为:66届高中生学满6年+运动2年半;67届高中生学满5年+运动2年半;68届高中生学满4年+运动2年半;66届初中生学满3年+运动2年半;67届初中生学满2年+运动2年半;68届初中生学满1年+运动2年半。</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66届高中生学完了中学全部课程,按以往高校夏季招生流程,他们参加高考后的录取工作业已完成,大多沉浸在升学宴的喜悦中,可眼下却因文革劫难,甜蜜的梦想成为南柯一梦。直到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他们才终于考上了心怡的大学,此时他们都是已过30岁的成年人,18岁的大学梦想到30多岁才圆梦。</p><p class="ql-block"> 最惨的是68届初中生,只读了初中一年,相比老三届高中生相差甚远,他们没有实力应对高考,往后的求学历程更加艰难,他们是老三届中的弱者,是遭受文革影响和人间磨难最深的一届。</p><p class="ql-block"> 文革打乱了国家发展的正常循环体系,尤其是学校停课,老三届学生滞留学校不能正常毕业,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就业负担,国家不得以采取分流遣散的方式缓解社会压力。截止68年12月底,“老三届”全部按初、高中毕业生的“待遇”,并被戴上了“知青”的帽子离开了学校下放农村。 </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问自已:我们只读了一年初中,搞了两年多的运动,能算作68届初中毕业生吗?这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p> <p class="ql-block">  洪湖一中68届4班全体同学毕业合影</p><p class="ql-block"> 他们将作为“知青”全部下放农村</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的知青生活</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我(李雪湖)不满16岁</p> <p class="ql-block">㈡明辨是非</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一部分,同时予以否定。但在处于动乱和逆境当中的广大知青,扎根农村和边疆,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宝贵青春值得肯定!虽然否定文革,但不能否定知青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对社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他们分别下放到曹市、龙口、乌林、大沙湖、……,在那里辛勤劳作:冬季挖藕,夏季插秧;修桥筑路,屯垦拓荒;教书育人,服务他乡;传播知识,造福一方;抢险救灾,不怕受伤;赤脚医生,奉送安康。他们在农村留下的足迹或把城市文明和文化带入农村的功绩将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 他们和当地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许多知青返城后,经常探望或放心不下当地的老房东,用行动回报了当年为知青遮风挡雨的老伯和老妈。</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文革动乱造成的就业压力,但整整荒废了几千万年青人的青春,让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不学无术地在乡下长期务农,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剥夺了他们上学的权利,甚至成为无知的“大老粗”,造成了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学术研究后继缺人的现象,真是可悲!</p><p class="ql-block">㈢群星闪耀</p><p class="ql-block"> 虽然68届初中生在老三届中文化起点最低,大多被挡在了高考门外,但他们面对现实,不肯服输,不甘心命运就此打上了休止符。如我们68届初中四班有很多同学保持了文革前老洪中的学习习惯,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同学们不怕被扣上“走白专道路”的帽子,顶逆流坚持自学改变了各自的命运。这样的例子很多:</p><p class="ql-block"> 王旭日(化名)同学在武昌北站上班,是火车搬道工,他利用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刻苦自学,于77年恢复高考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毕业后在省科委工作,担当重任;</p><p class="ql-block"> 蔡腾飞(化名)同学下乡务农,因毕业于洪一中,受到了农场领导的重视,被推荐上了大学。他在大学的平台上抓住时机,步步高升,又到人民大学深造,最后考上了华师硏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名校教授;</p><p class="ql-block"> 李雪湖(化名)同学在石油机械厂上班,干三班倒的车工,他下班回宿舍后经常挑灯夜战挤时间学习,经过多年努力,获得了专、本、硕文凭,拿到了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曾先后被评聘为讲师和高级工程师,被评为学科学术带头人;</p><p class="ql-block"> 熊才华(化名)同学在“跑腿干事”的岗位上自学成才,获得了电大文凭,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直至被委任地方科局级领导干部;……;等等。</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当年文革同学们在自学时遇到了重重阻力。如石油机械厂机加工车间的肖指导员发现李雪湖在宿舍里做数学题,他说:“小李啊!你这是搞个人奋斗,是私心作怪,头脑里长了虫。你头脑灵光,要关心政治啊!以后要多写几篇报道局劳模立新功(吴某是位有争议的局劳模,工人们私下称他为“废品大王”)炸得响的好文章。”肖的一席话让李雪湖哭笑不得,李只好应道:“好的好的,以后听您的!”肖经常安排李雪湖参加“儒法斗争”学习班和写黑板报当悮了李雪湖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为了遮人耳目,李雪湖只好将阳光学习转入“地下”,就这样躲躲闪闪地做功课,幸运地是李雪湖坚持了好些年,终于熬到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每当同学们聚会聊天时,时常听到万书记、甘老师、胡老师、蔡教授、王处长、许医生、陈厂长、朱记者、熊局长、魏总经理、周老板的称呼,这说明我们大家都混得不错。同学们当中有科、处、局级领导干部;有教授、高工和高级教师;有主任医师;有厂长、书记;有主任记者;还有个体户老板等,这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难以想象的,一群68届只读了初中一年的学生能有这样体面的结果,说明这些同学都是用血和汗拼出来的。同学们为了改变命运,不知流了多少辛酸泪和劳作苦?大家虽然起点低,又面临文革时期“读书无用论”的干扰,但他们坚持数年如一日终于修成正果。</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后,老三届的精英66、67届高中生占了很大的优势,他们毕竟正常学完了高中课程,凡参加高考的大多数人均被录取,此时,他们的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总算搭上了人生的末班车,成为幸运儿。我们68届初中生因实力有限,恢复高考那年多数人止于大学门外,同学们考虑自身的差距毫不气馁,像往日洪中那样常年挑灯夜战,经过几年的拼博,终于榜上题名,有的考上了名牌大学或考上了电大、职大、函大、夜大等,终于圆了上大学的梦,这是洪湖一中68届初中学子们的骄傲,也是在痛苦磨难中的一次升华!据不完全统计,洪中“老三届”考上大学或拿到各类文凭证书的人达到93%以上,最后一批拿到文凭的学生年龄已接近四十,年龄是大了点,有点像现代版的“范进中举”,但他们演译的是否定文革,正义战胜邪恶的最美喜剧,也见证了洪湖一中学子们的群星闪耀。</p> <p class="ql-block">二、求学经历</p><p class="ql-block"> 无缘南开读工大,专科待遇是瞎话,</p><p class="ql-block"> 高考智取专本硕,甘当园丁耀华夏。</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我被推荐上南开大学因一个意外而落选了,又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上了“七二一工人大学”,我当时带着满腔的热情,怀着美好的憧憬,脱产苦学了三年的机械设计制造,结果在单位填表时被告知国家不承认“七二一”的大专待遇,我顿时感到自己的命运被捉弄。国家恢复高考后,为了改变命运,我参加了三次高考(分别为专、本数学和项目管理硕士),在大学苦读了八年,取得了专、本、硕文凭,从而开启了人生新的华彩篇章。</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我个人的求学经历,与友友们分享:</p><p class="ql-block">㈠推荐落选</p><p class="ql-block"> 1966年夏季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随即学校“停课闹革命”,由此导致全国招生工作停止长达4年之久,高考制度中断了11年。直至1970年6月27日,中央批复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教学工作得以恢复,各院校于当年夏季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p><p class="ql-block"> 工农兵学员的学制定为3年,接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学员毕业后回原地区原单位工作。</p><p class="ql-block"> 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对象是工、农、兵,以前媒体曾有过报道:农村招生对象主要集中在知青这一块,基本上是公社领导“一言堂”,群众推荐走过场;部队推荐是由领导班子开会决定,也是当官的说了算;唯有工厂里招生程序比较规范,群众推荐的声势造得很大,当然也有个别领导利用权力搞些小动作。</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石油机械厂从事冷加工,这是一个有近三千名职工的石油机械制造修理厂。记得74年夏天,江汉局给厂里下达了4个推荐指标上工科大学,分别是清华大学、华中工学院、天津南开大学、大连工学院。全厂有三十多个生产单位,每个单位推荐一人参加厂里竞争,最后经过厂部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厂领导、科室长、车间主任),初选了八人填表并参加体检,我有幸被选中并通过了政审和体检。当初选名单的大红喜报贴在工厂大门口时,正好遇到了中午职工下班的时候,下班的人流将喜报团团围住,我顺势挤进去一看,我的名字赫然在列,此时心里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有机会上大学,紧张的是仅拿到了上大学的半张门票(两个人竞争一个指标),一些要好的同事安慰我,认为我的五个硬条件可压倒竞争对手:中共党员、海军复员、民兵连长(那年工厂组织实弹射击,我五发子弹打了49环,被保卫科举荐当了民兵连长)、技术骨干、年轻有为。而和我竞争的严女士(化名)长期脱离生产且年龄偏大。有位同事说:“你们俩人的竞争应该没有悬念,按条件应是你胜出。”但事与愿违,走到最后我还是意外地落选了。后来得知我的竞争对手严女士是局女子蓝球队的中锋,是局领导的宠儿。</p><p class="ql-block"> 无巧不成书,当年我夫人在报社当记者的时候,和那位汪局长有过工作上的联系,是老熟人,也曾和汪局一起看过几次蓝球赛。汪局在江汉局分管文体,每次严女士打中锋投蓝命中时,汪局都会用一口浓厚的河南腔夸奖道:“中!”因此,汪局很乐意帮严中锋的忙,只需打个招呼,下面处长都会给个面子,况且是“都入围、二选一”。我和夫人开玩笑,如果当年我们早点确定恋爱关系,由她出面找汪局长还有得一争了。当年严女士毫无悬念地上了天津南开大学学机械设计制造,成为那个年代的工农兵学员。她毕业后找关系调到了某图书馆,学非所用,真可惜!</p><p class="ql-block"> 另外郑松(化名)和朱强(化名)的竞争也颇有戏剧性,朱强曾给文革中被关进牛棚的朱厂长(处级干部)送过饭,他们有很深的私人交情,是铁哥们!郑松自认为选拔条件超过朱强,没想到朱厂长在审核招生会议上力挺朱强,争取了与会者的一致意见,朱强板上钉钉上了大连工学院。</p> <p class="ql-block">  江汉石油“七二一工人大学”第二期</p><p class="ql-block">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班全体师生合影</p><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二排右五)</p> <p class="ql-block">㈡河堤大学</p><p class="ql-block">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发表讲话,大意是:“……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p><p class="ql-block"> 1968年9月,上海机床厂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这种学制和教学模式逐步向全国的工矿企业推广。</p><p class="ql-block"> 江汉油田于1973年挂牌成立了“江汉石油七二一工人大学”,全局开设了采油、物管、土建、机械制造、财会等十几个专业班。为此,我所在的机械厂受江汉局委托,总共办了两期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班,学生来自油田各厂处,学制为全脱产三年,教材和教学大纲由江汉石油学院提供,教师来自矿机研究所和机械厂,大多是老牌、名牌大学学历的资深高工或研究员,如柳发奎老师,西安交大毕业、高工;卢国忠老师,北京石油学院研究生毕业、总工;……。当年江汉局搞石油会战,经费充足,仅办学这一块就划拨了几千万,让地方厂矿的官员们羡慕不已。厂里的领导也很硬气,立马调集人力资源在范兴河附近建成了如同四合院似的独立校舍,因校舍紧靠范兴河堤,厂区的工人师傅们亲切地称他为“河堤大学”。校舍虽小,功能齐全,如有四间宽敞的大教室、篮球场、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绘图室、会议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等。</p><p class="ql-block"> 从办学效果来看,两期学员共完成了四个实习项目(喷抛丸清砂机、三吨锻锤机械手、自动进出料机、抽油机)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员独立完成并有所创新,其项目成果在省里、石油部挂了号,湖北日报整版报道了“喷抛丸清砂机诞生记”,由此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引来了很多企业来机械厂参观访问,许多学员毕业后成为本单位挑大梁的骨干,其办学效果不输“洋学堂”。</p><p class="ql-block"> 1976年秋季,第一期学员按石油学院的考卷标准考试,另结合实习项目的成绩,评定通过后准于毕业。同时第二期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班开始招生,招生指标由江汉局统一分配,机械厂分到了17个指标,我所在的机械加工一车间有近三百人,因是主力车间厂里给了3个指标,仍然采用“个人申请、群众投票、车间推荐、厂里审核”的方式,实际上“群众投票”才是决定性的一关。</p><p class="ql-block"> 一车间领导考虑本单位有车、镗、铣、刨、磨、钳、铆、电、焊、行车、检验、工具室等十多个班组,为公平起见,首先召开了班组长会议进行了预选,即有三个班组被选中,我所在的车工班(行吊由车工班代管)分得了一个名额,因车工班集中了局里的一些大型设备,如有5米和3米650车床各1台;卡盘直径达3米的落地车床1台;大型立式车床2台;630车床2台;620车床5台;5吨和10吨的行吊各一台。车工班是一个超编的大班,有41人。</p><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的某天,车工班的王班长利用交接班的空档召开了班组全体人员会议,因是交接班时间,人员基本上到齐了。班长宣布由大家面对面的提名投票推荐一人上大学,经过提名我和曾强(化名)的票数最高,都获得了18票,没想到最后关健时刻曾强给自已投了一票,小黑板上变成了18比19,曾强比我多了一票,眼看我上学的期望就要破灭了,正在这时,因有事晚到的天车工孙彩霞(化名)给我带来了2票,即她本人和七级车工张老师傅托她带来口信,都投了我的赞成票,黑板上立马显示20比19,我由此胜出。现在回想起来,我好同情那个武汉伢曾强,如果多给一个名额,我俩也不会争得死去活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期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班于1976年12月15日开学,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石油学院和学校老师的通力合作下,根据学员文化基础现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教学:一方面专门安排时间补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另一方面按计划开设高等数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艺工装、电工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英语、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汽压传动等十几门专业课程。</p><p class="ql-block"> 三年时间里,教师们认真覆职,完成教学工作量二千多个课时,毕业设计项目按以下流程展开:立项→项目调查(到上海、武汉等相关工厂考查学习)→写设计说明书(创新设计)→绘总装图→拆零件图→描图→加工所有配件(学员到车间跟班)→总装调试→交付使用。“三吨锻锤机械手”和“喷抛丸清砂机”倾注了师生们的心血,按预期投入使用。我因设计三吨锻锤机械手的旋转机构获得老师好评,毕业成绩被评定为优秀。</p> <p class="ql-block">㈢三次高考</p><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从机械班毕业后,被分到了钻采一中教数学(因中学缺数学老师),虽然是学非所用,但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深造机会。</p><p class="ql-block"> 自从国家恢复高考以后,通过高考入校的大学生,社会声誉极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尊重,相比之下,工农兵学员和7.21学员已风光不再。</p><p class="ql-block"> 我想了想,虽然“河堤大学”的学历连大普都算不上,但三年的脱产学习总算是为人生起步奠定了基础,我更要珍惜来中学教书的机会,这里是一块增长知识才干的肥沃土壤,学校最丰富的资源是书,我来这儿可以尽情地享受。当时学校明文规定:要推荐那些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报考师范学院。每当我看到那些有真才实学的高考生,心中羡慕不已,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梦想成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刚来学校时,学校同事在背后对我有些评说:这个李老师是洪湖一中68届初中生,洪湖一中倒是个响当当的牌子,但他在文革中只上了一年学,能否胜任教学?说实在话,这的确对我是一个考验。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里,我已经自学了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不管外人怎么说,我心里还是有把握胜任数学教学这项工作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一切,81年中考统考,我所带毕业班数学均分在全局三十多所学校中荣获第一名,在学校打响了第一炮,被教育处通报表扬,教育处老复旦毕业的李晓娇主任点名让我在湖北省数学年会上讲授公开课并邀我参加了在天门举行的湖北省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硏讨会,由此让我名声大震;另外在教育处组织的教师专业摸底考试中,我数学考了96分(卷面100分),在本校教师同行中排第一名,被学校誉为教学和专业上的“双料人才”。以至于后来新生报名分班时,家长们争先恐后挤破脑袋要求学校将孩子分到我班,我所教的班级就有二十多个老师的孩子和十几个科室、厂级领导的孩子。82年我被油田片区选举为党代表,有幸作为教师代表出席了江汉石油管理局第一次党代会,这令我感到十分欣慰!</p> <p class="ql-block">1980年江汉石油钻采一中初三毕业班合影</p><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二排左三)</p> <p class="ql-block">1982年江汉石油钻采一中全体教职员工合影</p><p class="ql-block"> 李雪湖(最后一排右九)</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李雪湖代表教育战线出席</p><p class="ql-block">‍ 江汉石油管理局第一次党代会</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在中学被评为江</p><p class="ql-block">‍ 汉石油管理局优秀教师</p> <p class="ql-block">⒈第一次高考</p><p class="ql-block"> 1983年初,湖北省教育考试院针对教师培养量身定制了高考试卷,由省内十几所师范院校按高考取分线负责招录师资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向学校提出申请并得到了批准。</p><p class="ql-block"> 全省参加报考的人员都是各校推荐在岗的优秀教师,大多数人都是中师毕业,即高中加中专的底子,我一个68届只读了一年的初中生要和他们竞争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我仅靠业余时间自学了数理化,要迎接竞争,还需强化训练。</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年多的备考时间,用那个时候的话来说:只能是革命加拼命了。从收集资料入手,再合理安排复习科目,每天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只能挤时间学习,为了赶学习进度,经常熬到深夜,就这样日复一日披星戴月,几乎每星期自考一次,算下来一年多做了上百套考试卷,解了近万道练习题,在学习中自查自改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我夫人顾老师为了我的成功,包揽了所有家务,吃尽了苦头。</p><p class="ql-block"> 终于等到1984年7月7日开考了,我们于考试前一天来到荆州酒店住了下来,第二天一大早吃完早点,教育处魏干事急忙带我们赶赴荆州师范考点,当我们走进考场教室,只见内外秩序井然,最显眼的是教室里一前一后的监考老师和外面的巡视员、领导、保安巡查,使现场气氛变得紧张,让我们感到有些压力。</p><p class="ql-block"> 早上8点准时开考了,第一场考数学,这是我的强项,出了一个小笔误,考了99分(满分100),接下来物理考了85分(满分100),……,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梦想成真,考上了荆州教育学院并通过几年的学习顺利毕业,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并获得了数学专业的大专文凭。</p> <p class="ql-block">荆州教育学院八四级数学班全体师生合影</p><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二排右七)</p> <p class="ql-block">  1986年李雪湖被评为荆州教育学院</p><p class="ql-block">‍ (87年更名)优秀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1986年6月5日,好友林明祥在李雪湖</p><p class="ql-block">‍ 的纪念册上留下的分别感言。</p> <p class="ql-block">⒉第二次高考</p><p class="ql-block"> 我从师范毕业后,恰逢石油职工大学和技校在中学教师队伍中选拔人才,我报着试一试的心态,分别到上述两个单位进行了试讲:职大试讲的题目是“变上限定积分求导”,这是教务处陆主任(老复旦毕业生)随机选定的题目,教务长李万忠(大连工学院毕业)和数学教硏室的全体老师听了我的试讲,课后讨论会评价很好一致同意我调入职大,当天下午学校开出了同意接收的调令;在技校试讲的题目是“根据三视图画立体图举例”,技校陈明吉副校长带领制图教研室的老师听了我的课,课后有制图老师拿来几本学生的作业叫我批改,我很熟练地批改完毕,在场老师都表示满意,大概半小时后,技校劳资就开出了同意调入的调令。</p><p class="ql-block"> 我拿到二张调令回来征求了家人的意见,家人们一致同意我首选职大,认为毕竟是大学,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当我向组织部门提交调动申请时,他们对我一再挽留,组织科长受厂领导委托找我谈话,有意提拔我当中学校长,由于本人想在业务上进一步拓展,我婉拒了领导的好意。后来经过局有关领导协调,教育处同意放行,我终于成为职工大学数学教研室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职大领导对教师的培养持开放态度,鼓励教师报考深造。这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机遇,我立马向学校申请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并很快得到了批准,又于1989年7月参加了当年的高考,由于大学老师不坐班,思想比较单纯,学习时间多,教的又是高等数学,所以专业掌握得很扎实,因此考本科不是那么费劲,对于录取没有任何悬念。</p><p class="ql-block"> 华师本科三年(大专起点),按教学计划,每学期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期中和寒暑假到华师数学系七号楼集中学习,课程结束后通常要进行相关科目的考试,成绩合格者积累学分,考试未通过的下学期补考。华师的治学非常严谨,像揭方琢、夏明远等老教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在课堂教学、考试评卷、论文答辩环节上都是一丝不苟,学员们感到收获很大。</p><p class="ql-block"> 有次期末考试,有位同学的《近世代数》考了58分,想请老师加两分过关遭到老师拒绝,由此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只有认真学习成绩才能达标。我在三年的学习中刻苦认真,顺利地通过了各科考试拿到了本科文凭,特别是在夏明远教授的指导下,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并发表在省级学刊上。</p> <p class="ql-block">  1989年,李雪湖任江汉石油职工大学职</p><p class="ql-block"> 大部书记兼副主任期间,被评为江汉局</p><p class="ql-block"> 优秀政工干部受到表彰并登报表扬。</p> <p class="ql-block">  1991年,李雪湖担任职工大学学生工作</p><p class="ql-block"> 部主任(正科级)期间,又一次被评为</p><p class="ql-block"> 江汉局优秀政工干部并受到登报表扬。</p> <p class="ql-block">李雪湖担任江汉石油职工大学专职教师,曾兼任电大、职大、函授联办学校的专业课,联办学校有:中国地大、江苏工业大学、长江大学、华师、武汉理工大学等。</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在华师的学习科目及成绩</p> <p class="ql-block">华中师范大学八九级数学班全体师生合影</p><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三排左五)</p> <p class="ql-block">  1991年,职工大学党群系统参加学</p><p class="ql-block">‍ 校“七一”活动,李雪湖担任音乐指挥</p> <p class="ql-block"> 左起:学生工作部主任李雪湖;</p><p class="ql-block">‍ 工会鄢主席;江汉局党委副书记张玉春;</p><p class="ql-block">‍ 纪检季书记;团委书记赵金城。</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一排左四)</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左三)参加学校表彰大会</p> <p class="ql-block">江汉石油职工大学鼎盛时期部分照片集锦</p><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二排右二)</p> <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三起依次为:李雪湖,</p><p class="ql-block"> 学校一把手曹书记和林校长。</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一排左二)</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二排左一)</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二排左一)</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一排左二)</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最后一排右五)</p> <p class="ql-block"> 江汉石油职工培训中心</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党代会全体代表合影 </p><p class="ql-block"> 李雪湖(第三排右九)</p> <p class="ql-block">⒊第三次高考</p><p class="ql-block"> 随着巿场经济的发展,产学硏的高度融合是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产学研融合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根据以上的发展方向,各合作单位急需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培养GCT硕士是实现短、平、快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职大有近六百名教职员工,在校学生一万多人,学校老师发挥专业特长,参入了石油企业的多个合作项目。鉴于上述情况,学校鼓励安排优秀的专职老师报考GCT工程硕士,有针对性地补充人才,促进成果转化效率。数学作为其他专业课的工具,如何发挥数学在其他专业课的重要作用,即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作为数学老师,只有懂得专业课的需求点,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考虑长远发展,必须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性的人才,因此,我报考了GCT工程硕士,并在以后参入的石油工程项目的有关论证中,发挥了数学服务于相关项目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2005年,我们在武汉大学定点考场参加了GCT考试,考试通过后并参加了复试。我的复试老师是一位年龄近五十岁来自中国地大资源系的教授,他问了我一些有关石油系统的专业问题,我很认真地回答了提问,当他在我的履历中发现我是洪湖一中老三届的学生时,突然伸出大姆指说了一句:你们这一代人吃了很多苦,不简单,不容易。我就这样顺利地通过了复试,不久收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p><p class="ql-block"> 我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完成专业课程外,另外做到了学以致用。首先我作为项目组的成员参入了《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分布规律研究》(该课题历时两年)的课题,主要负责数学回归分析和最优化方法的推导和论证工作。该项目为油田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摸出了一条新路,提高了钻探出油的概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 我的硕士论文题目为《现代项目管理在江汉油气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中的应用》,将现代项目管理知识和数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毕业前,我在地大学术厅进行了论文答辩,受到了在场考官和观摩学生的一致好评。并顺利地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我在博导叶加仁教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了《运用软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提高课题成果硏究质量》的论文,发表在江汉石油职大学术刋物上,在网上被多次阅读、下载和引用。</p> <p class="ql-block">李雪湖在博导叶加仁教授的指导下,共同完 成了以下论文,在网上被多次阅读和下载。</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参入学校的重要课题研究</p> <p class="ql-block">三、实现梦想</p><p class="ql-block">㈠梦落梦圆</p><p class="ql-block"> 我读洪湖一中的时候就怀揣着上大学的梦想,但文革风雨突然袭来,让我们的前途风雨飘摇,在逆境中我心有不甘,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不懈追求,尽管失落过多次但终有梦圆。</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我与“工农兵学员”擦肩而过却意外地上了“七二一工人大学”。有一次我所在单位考核填表时,被告知国家不承认“七二一”的学历教育,文化程度一栏不能填写大专,而“工农兵学员”们可以填写“大普”,这说明“七二一”的三年学习不被官方认可,让我感到命运被捉弄。</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我总想着:人要争一口气,要想得到社会尊重,必须拿到货真价实的文凭。于是在恢复高考后我卯足了劲不断地努力,实现了三次高考三次腾飞,先后考上了荆州教育学院数学系、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和中国地大(武汉)项目管理硕士硏究生,取得了专、本、硕文凭。学习时间累计长达11年(五年脱产六年在职),弥补了因文革辍学造成的损失。</p><p class="ql-block">㈡正确选择</p><p class="ql-block"> 此前,厂领导有意提拔我当中学校长时我想到,该学校是油田子弟中学,受教育处(管业务)和机械厂(管人事)的双重领导,学校除教务主任是老师范生外,两个主要领导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干部(因教工的人事调动由厂劳资负责,两位工农干部原是工厂的车间主任),我心里想着:几个不懂教育的领导怎么能管理好学校?我提出,既然组织上要培养我,就应该给我更多的进修机会,让我将来做一个称职的好干部或好老师,于是我婉拒了领导的好意。</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事实证明,随着教育机构的全面整顿和优胜劣汰,领导机构和教师队伍进行了大換血,而我通过参加高考和学习深造,在专业上有了更扎实的功底,先后被评为数学讲师和高级工程师,在学校扎住了根;并在教学上干出了一番事业,被评为两校(党校、职工大学)的骨干教师和江汉石油培训中心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也曾被评为湖北省电大优秀教师。在国家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获得荣誉证书和奖杯无数。</p><p class="ql-block">㈢事业有成</p><p class="ql-block"> 自从调进职大后,我在学校得到了领导的重用。曾担任过职工大学职大部书记兼副主任,职大部在当时要顶职工大学的半边天,有学生和教工两个大摊子,如职大部管理的下属单位有:微机室即后来的计算机中心、地质、机械、数学、物理、化学、中文、英语等教硏室和地质、化学实验室;另担任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油田分校书记兼副校长(1990年改名文理系);后来调任学生工作部主任;自从和省内外高校联合办学后,我担任了职工培训中心基础教研室主任,负责职大、电大、函授和地大网络学院的基础课教学。</p><p class="ql-block"> 作为人才引进,我曾受聘于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任专职教师,一干就是六年。早期我一直是数学老师,又因原来学过机械和项目管理,为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我曾教过《高等数学》、《数学建模》、《计算方法》、《经济数学》、《工程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机械制图》、《机械创新设计》《车间管理》等十多门课程。</p><p class="ql-block">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曾经教过油田中学师资电大本科班的《数学建模》,学员都是中学的初高中老师,由于该门课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上花费了很多心血,让学员们熟悉了各种题型和解题技巧,电大统考及格率达100%,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写下了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李雪湖在职工大学任专职教师时的备课资料</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在武汉工业职业技术</p><p class="ql-block">‍ 学院任专职教师的备课资料</p> <p class="ql-block">  丰富的大学校园生活,李雪湖参加</p><p class="ql-block"> 学校合唱团,钢琴水平达到社会10级。</p> <p class="ql-block">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p><p class="ql-block"> 李雪湖从“七二 一工大”起步,</p><p class="ql-block"> 三次高考取得专、本、硕。</p> <p class="ql-block">  李雪湖曾被评为江汉石油职工大学</p><p class="ql-block">‍ 骨干教师和学科学术带头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