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是2024年10月15日,星期二,晴,温度21一10度。<br>早饭后骑车到位于长安街的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前几天在这里路过,看到在民族文化宫正门上方悬挂的横幅,念着有点绕嘴,但还是被中华民族文物古籍所吸引,准备哪天抽空去学习参观,所以今天上午就实现了参观学习的愿望。<br>今天团体参观学习的比较多,主要是机关单位、学校、街道等组织的,个人参观的只要刷下身份证就可以了,每个参观团体都配备了讲解员,所以咱也跟着沾了点光,看的仔细听的认真,又上了一次生动深刻的历史文化课。<br></h3> <h3>大一统理念的孕育<br>中华文明早期虽呈"满天星斗"式起源,但各区域文化要素并非彼此隔绝,而是互动融聚,不断增进共同性与统一性。中华先民创造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体系,在不断演进互动中,呈现出许多共性。庙底沟式"花瓣纹"彩陶、龙崇拜、以玉为美等早期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一个早期中华文化圈由此形成,并辐射到大部分今日中国疆域,也昭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br>大一统思想的萌芽<br>"大一统"始见于《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先秦时代,华夏与四夷交错分布、迁徙互动、文化交融,逐步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生灵涂炭,使人们对"大一统"更加向往。诸子百家争鸣,尽管立场各异、主张不同,却在"定于一"上达成共识。<br>大一统思想的成熟<br>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郡县制王朝,为"大一统"打下政治基础。汉从思想和实践上对"大一统"进一步丰富发展。自汉以降,"大一统"作为思想理念、制度实践和价值追求,始终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崇高目标。</h3> <h3>"汉人"称谓的由来</h3> <h3>新疆吐鲁番的报恩塔,是1777年吐鲁番郡王额敏自筹七千两白银所建,以示报答大清国恩。额敏郡王是清初吐鲁番地区的畏吾儿首领,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归附,此后参与了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为在帝国主义侵略前底定我国西北疆域立下汗马功劳,被清朝中央政府册封为郡王。其画像陈列在紫光阁50功臣第12位,乾隆皇帝亲笔题词:"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h3> <h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制件)<br>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出土<br>此锦显现出汉代织锦设计制作的匠心独具和技艺上乘,<br>是中原文化传播到新疆地区的实物见证。</h3> <h3>清代木质麒麟箜篌<br></h3> <h3>大交融-﹣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br>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几千年来,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甚至矛盾冲突,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各民族在文化上互鉴融通而增进认同,在经济上互惠共生而彼此依存,在情感上手足相亲而守望相助,从多元聚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发展壮大。</h3> <h3>结婚礼服</h3> <h3>鄂尔多斯蒙古族新娘头饰</h3> <h3>漆器</h3> <h3>少数民族乐器</h3> <h3>汉代铜鼓</h3> <h3>明代铜鼓</h3> <h3>民族先驱</h3> <h3>民族先锋</h3> <h3>民族团结</h3> <h3>结语<br>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踏上新征程的新的时代号角。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