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千年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 ——海丝起点

大漠孤烟

<p class="ql-block">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九九重阳节,人保财险福州公司又为我们退休老干部组织了一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旅游活动。从福州一路向南去寻找八闽大地的千年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遗迹,见证宋元曾经的辉煌岁月。</p> <p class="ql-block">即将出发</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南,车水马龙、街道两侧建筑鳞次栉比,福建省广播电视大楼尤为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来到闽南地区,高速服务区内海丝文化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早上11点我们来到了海丝之路的第一个参观点。</p> <p class="ql-block">先在碑前留一个纪念,“孙悟空到此一游”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交界处。这里原是古渡口——万安渡,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在建桥技术上有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样,即“筏形基础”法、“种蛎固础”法和“浮运悬机架桥”法。洛阳桥建成后,“度实支海,去舟而徙,易危而安,民不莫利”,大大方便行人交通往来,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2021年洛阳桥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叫洛杨桥,这原自以一千七百年前,早在西晋末年,大批中原仕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来到了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安家落户,久而久之,来到这里的人们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望着这里的河流跟自己老家洛阳的河流很相似,为了排解想乡之情,就把这条江命名为洛阳江。</p> <p class="ql-block">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洛阳桥始建;泉州太守蔡襄第二次知泉州后,积极着手续建洛阳桥;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洛阳桥直达当时的泉州海上港口,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通道。宋元时期通过泉州港口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国家已达40多个,包括大食(今阿拉伯)以及东南亚诸国。纵观整个宋元时期,泉州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通商贸易,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修建洛阳桥的政府官员蔡襄。</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洛阳桥的修建采用“海蛎固基法”,即在桥基、桥墩上人工种植牡蛎,利用牡蛎外壳吸附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让石桥梁的基础更加牢固。从而解决了入海口风大浪急难以筑底建桥墩的难题,这在当时没有水泥钢筋的情况下,建成了千年不垮的洛阳桥,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强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桥墩上仍能看见布满密密麻麻的海蛎。“你来与不来 我仍在这里生长”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泉州开元寺。开元寺位于泉州鲤城区西街,占地七万八千多平方米,是目前福建省最大规模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建于唐朝初期名为莲花道场,后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更名为开元寺并延用至今。开元寺于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宝殿上的巨匾大字为“桑莲法界”,该匾所题作为开元寺的雅称,来源于唐朝垂拱年间桑树开白莲花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记载,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开元寺这片地原是泉州富商黄守恭的桑树园。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来就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东西两塔,据说是为了鲤城的风水而建,意为刺破鱼网鱼跃龙门!</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后面的婆罗门教石柱上的浮雕是印度婆罗门教当中的保护神毗湿奴的化身,他身上附千手则体现了中外佛法的融合,因为千手观音是中国独有的。</p> <p class="ql-block">毗湿奴</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忽必烈的题字可以佐证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我们走进了一个有美丽传说的“浔埔村”。传说浔浦女常年装饰美丽的头饰——簪花,住在独一无二的用牡蛎壳建造的房子里,泉州城里人早上一定会遇到从晋江一带挑卖牡蛎进城来的人,这些就是号称“浔埔姨”的渔村女。这些“浔埔姨”大都有特殊的服饰,戴有大笠子,颇有惠东女的特色,她们如果不戴簪花,城里人就会以为她是冒充的,她的牡蛎就不好,一定是要穿着那种形式的衣服的人来,人们才会以为她是与城里人不同的另外一种人,她的牡蛎才是好的。这种族群识别,是族群关系结构最明显的表现。换而言之,这是一种藉服饰的差异,也可以是古代一种判别的“商标”,在族群互动上是一种辨别,在族内则是一种认同。</p><p class="ql-block">总之,浔埔女的服饰具有族群的特征,在交易关系上是一种判别的“商标”,在族内则是一种认同。浔埔女的簪花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一路繁花一路靓妹……</p> <p class="ql-block">据说“簪花”是源自于宋元通商时期,当地渔女头上的插花与阿拉伯女人头上戴的头巾的结合体,两样事物结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簪花</p> <p class="ql-block">青春靓丽的簪花姑娘</p> <p class="ql-block">日本来的“花姑娘”</p> <p class="ql-block">本村的老妪传统的簪花</p> <p class="ql-block">贝壳为墙的浔埔村墙</p> <p class="ql-block">后话:伟大勤劳智慧善良的中国人在不断向前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带着五千年辉煌文明浩浩荡荡地融入到世界大文明,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