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地方……

潮潮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地方(31集)</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2日-26日前往北京探望四位高龄长辈,顺道寻访、游览了北京的胡同、香山、三里屯、天坛、前门大街。虽说时间有点赶,但收获颇丰,可谓是热门景点中的小众景点。</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四人于9月22日乘坐G14复兴号动车,从上海到北京南,约4小时45分的车程,顺利抵达目的地。表弟安排车辆迎接我们,并下榻金宝街61号-鑫海锦江酒店。</p> <p class="ql-block">  金宝街的北后街、与酒店平行,步行约7、8分钟便是北京著名的史家胡同。史家胡同全長726米,宽7米。史家胡同因与中国历史、教育、人艺、学术、建筑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前前后后有多位名人,大师曾居住于此或来此聚会,正因为他们都曾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所以史家胡同致今流传几百年,被称之为“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史”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时期,明代以来从未改名,胡同内坐落了80多座四合院(两进、三进)。有一说法是因为胡同内有史可法的祠堂而取名;但有历史学家认为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其家族不可能追溯到元朝时期建祠堂、造史家胡同,所以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史家胡同的历史悠久,被称为藏龙卧虎的胡同,是北京最负盛名的胡同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51号,朱门沉沉、古色古香,官邸式四合院,这里是爱国人士章士钊先生的故居。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撰写的《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让我们初识大红门背后的故事,也叩开了通往另一扇神秘的大红门内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章含之和她的女儿知名文化人洪晃在这座四合院里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乔冠华先生的妻子,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长、女新闻发言人龚澎女士在十年浩刧期间,遭受冲击,身心受到极大的迫害,1970年因病去世。三年之后乔冠华娶了第二任妻子章含之。在这座史家胡同51号四合院里见证了乔冠华与“章老师”章含之夫妇生活的十年,也留下了一段外交家凄美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51号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应该对外开放让公众参观。现在是香港“大公报”驻京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53号据说曾是慈禧的太监李莲英的外宅,李莲英是京城的“房叔”,房產一大堆;也有说李莲英在北京根本就沒有外宅,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53号是被清末状元洪钧买下居住,洪钧研究元史,被称为“元史之祖”。</p><p class="ql-block"> 之后,爱国将领张自忠曾经居住过。49年以后,邓颖超、康克清等曾在此主持全国妇联工作,邓颖超親筆题字“好园”。华国锋曾居住在此。如今是好园宾馆。</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55号,是焦佑瀛故居。焦佑瀛因他文筆敏捷、才干超群,又颇有見识,清代咸丰十年被授予辅政大臣、军机大臣、御史,即“顾命八大臣之一”。因反对慈禧垂帘听政,慈禧与恭亲王政变后,被慈禧革职流放新疆,自此家道中落。</p><p class="ql-block"> 焦佑瀛的曾孙焦菊隐,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北京人艺的创建人和艺术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尽管前面刻在铭牌上标有55号,但实地却始终没有找到,猜测是否被归入“好园”宾馆?还是纳入史家小学?(图片是从网络中截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59号,原先是史可法祠堂。现为史家小学,是清华学堂的前身。清雍正年间在此建起了“左翼宗学”,清末成为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梅贻琦被称为“西岸清华校长”、语言学家赵元任、文学家胡适、气象学家竺可桢等著名人物都是当年庚款留美学生。如今因为是“史家胡同”让这所小学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听说现在要进这所全国重点小学是非常困难,出重金都难进。况且在学业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47号 傅作义故居。民国时期将领、抗日名将,抗战时期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曾任华北“剿总”总司令。1949年1月傅作义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得到保护,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49年之后傅作义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担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长达22年之久;为国家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据说荣毅仁先生也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23号,卫立煌、彭明治二位将军曾分别居住此地。</p><p class="ql-block"> 卫立煌,1917年任孙中山卫士、警卫团排长,抗战时期先后任国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及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等职。积极主张抗日,1943年冬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49年之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等职务。</p><p class="ql-block"> 彭明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历任解放军兵团副司令员、警备区司令员、军区副司令等重要职务。49年后曾出任波兰大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因遗漏了23号照片,此照片从网络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24号和干面胡同49号原本是一座宅院,由南至北有五进院落,最后面是花园,大门前有上马石。当初的主人是凌福彭,他历任清朝保定知府、顺天府尹、户部主事兼军机章京、直隶布政使等职。凌福彭精于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姚茫父、王梦伯、陈半丁、陈寅恪等著名画家过从甚密,组织“北京画会”,家中常有文人墨客来往。凌叔华便出生于北京这样一个仕官与书画世家,在凌家排行第十位(其母亲所生排行第三)。古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也影响着她的爱好和生活。自幼首拜慈禧的画师缪素筠、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女画家郝漱玉等为师习画,跟怪才辜鸿铭学习英文。成为民国时期的才女、名媛。与冰心、林徽因并称“文坛三才女”。22岁考入燕京大学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p> <p class="ql-block">  凌叔华常在24号居住的院内举办文化界的聚会,齐白石、陈寅恪、胡适、徐志摩、林徽因等名家都是这个宅院的座上宾,民国时期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小姐书房”。24年泰戈尔访华,欢迎会就是在这所宅院的大客厅举行,由凌叔华主持这场盛会。1927年凌叔华和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散文家陈西滢结婚。抗战胜利后,陈西滢、凌叔华一家在巴黎工作、生活,六十年代侨居英国。1990年凌叔华回到北京,最终看到了魂牵梦绕的北海和已经成为幼儿园的老宅,而后在故土离世,叶落归根,终年90岁。</p><p class="ql-block"> 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将该宅院的產权转让给街道,按照原貌进行复建,创建了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20号,北京人艺。始建于1950年,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艺术家都是建院元老,并且生活在这里,包括早期的经典作品也都曾在这里排演。1952年6月正式成立北京人艺。曹禺为院长、焦菊隐、欧阳山等为副院长、焦菊隐任总导演。并拥有舒绣文、于是之、英若诚等一批老演员。主要剧目:蔡文姬、茶馆、雷雨等。茶馆曾经在欧、亚、美不少国家演出,在国际上受到强烈反响。现在20号已改为北京人艺的宿舍楼。</p><p class="ql-block"> 与拥有80多座四合院相比,这里仅是寥寥几座,却已经浮现出众多重量级的大家贵人,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价值,让我感到惊讶和敬畏,深深地体会到厚重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多彩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p> <p class="ql-block">  干面胡同30号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的故居,梅葆玖出生于1934年,2016年4月离世,享年82岁。梅葆玖是完整地继承了父亲的艺术衣钵,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在青衣、花衫、刀马旦等诸行当均有较高的造诣。年近80岁时照样上台唱戏,扮相不倒、身段不倒、嗓音不倒,甜美温润如当年。常演剧目:“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这些作品深刻展现了梅葆玖的艺术才华和对京剧的深刻理解。北京戏曲评论学会流传一句经典的语句:“你可以不爱京剧艺术,也可以不听梅派,但是做人得学习梅葆玖先生的中正平和,谦和儒雅……”,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末学深以为然,</p> <p class="ql-block">  干面胡同里的“世界知识”杂志社,这本“世界知识”一直是我青年时期最喜欢阅读的杂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干面胡同里还有许多大家名人:15号、中国经济学鼻祖、经济学家陈岱孙;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金岳霖在此居住过;33号、桥梁专家茅以升;21号、北京人艺创建人和艺术奠基人之一著名导演焦菊隐;历史学家翦伯赞;地质学家李四光;作家卞之琳;钱钟书和杨绛在干面胡同内的高级研究人员宿舍楼居住了一段时间。这些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贡献的名家居住不仅为干面胡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使这些胡同成为了北京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护国寺大街9号,梅兰故居。故居原是清末庆亲王府的马厩,民国时期归禁烟总局,该故居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小型北京四合院,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梅兰芳于1951年至1961年在此居住,是北京仅存的一处保存梅兰芳生前面貌的故居。于1986年10月27日辟为梅兰芳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雅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影响极大。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p><p class="ql-block"> 1949年前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且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于1894年10月22日(光绪二十年)生于北京,1961年8月8日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每当阅读了王明华、福芝芳的故事后,既使人感动,却又让人叹息。如今梅兰芳的这两位夫人王明华、福芝芳陪伴梅兰芳两侧长眠在北京香山万花山。。</p> <p class="ql-block">  从雍和宫大街边看雍和宫一角。</p> <p class="ql-block">  五道营胡同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全长632米、宽6米。五道营胡同明朝叫武德卫营,“营”是驻扎军队的地方。清代讹称名字,虽已面目全非,但也是因驻扎军队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而现在这条胡同已经发展成为一条独具特点的新商业街。不断改造后,胡同开设的咖啡店、小手工艺品,偏向于原创、超前卫被称为文艺青年必来的打卡地,包括适合此类爱好和兴趣的游客观光游览。而且给人们留下一种慢悠悠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国子监位于东城区國子监15号,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不仅承载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还反映了不同朝代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政策导向,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的建筑布局遵循“左庙右学”的古制,东邻北京孔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是:集贤门、太学门、玻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十三经刻石碑等。一些附属建筑物围绕各自的主体建筑分布,占地约2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主要建筑物的功能:辟雍:是国子监中心建筑,是皇帝在此讲学的场所;彝伦堂:是藏书之所,原名崇文阁,是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见证古代教育制度的运行和发展;敬一亭:内有御制圣谕碑等7座,是国子监行政管理的核心区域;十三经刻石碑: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对于研究古代经学和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玻璃牌坊:建于明代,高约10米、宽约4米,正中镌刻“圜桥教泽”四个大字,是国子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到国子监时,已经是闭馆的时间了,所以上述这些主要场所都没能观赏。只能在国子监街上游览。</p> <p class="ql-block">  彩色玻璃瓦与红色围墙是北京皇家的标配。我注意了一下,彩色玻璃瓦的配置及玻璃瓦的颜色是有讲究的,凡大内(可能是指皇帝的住地)都是玻璃黄瓦,其他的地方用玻璃绿瓦或者蓝瓦。国子监因为是政府御用管理部门,所以配玻璃绿瓦和红墙。</p> <p class="ql-block">  香山公园在北京市区西北郊海淀区,占地188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早在元、明、清时,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香山得名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来自民间,据说早年间香山曾栽种大面积的杏花,每年花期一到这里便花香浓郁,故而得名。其二则来自《香山永安寺记》,里面讲到山中有一块大石头,其形状和寺庙烧香的香炉很像,因此这座山便因香炉形状的石头而得名。每到秋天,香山的红叶漫山遍野,红透半边天、银杏金黄夺目与古建筑相互辉映,美不胜收。可是今年的夏天又特别炎热,九月下旬北京的香山却是遍地绿叶,毫无秋天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勤政殿,香山公园东宫门内。是乾隆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見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p> <p class="ql-block">  勤政殿是香山公园最具有皇家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首,殿外牌匾为乾隆皇帝御筆题写。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殿基。2002年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建。</p> <p class="ql-block">  致远斋是勤政殿建筑群的一部分,包括韵琴斋、听雪轩,该建筑群曾是乾隆皇帝在香山的理政之所,也是他治国理政的重要场所。致远斋的名字取自诸葛亮《诫学书》中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宁静和淡泊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2015年致远斋在原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  韵琴斋,因其前面的泉水声,如同琴音一般而被称为韵琴斋。乾隆皇帝在驻跸静宜园期间,在此进行瞻礼敬佛、祈雨观稼,听泉品茗等雅集活动。</p> <p class="ql-block">  眼镜湖,位于香山北门内。两泓平静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桥相联,形似眼镜而得名。从见心斋沿林荫道而下,可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两个圆形小湖由一座单孔小石桥相联结,游人在此尽情赏玩山、水、桥之乐,自得静中之趣。</p> <p class="ql-block">  香山昭庙,全称为宗镜大昭之庙,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昭庙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专门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进京祝贺乾隆皇帝皇帝七十大寿而建造的。昭庙不仅是六世班禅在京的居所,也是藏汉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六世班禅在昭庙内举办了开光仪式,但不幸的是六世班禅在京期间因病去世,为这座庙宇增添了一层哀愁。</p> <p class="ql-block">  昭庙的建筑融合了藏汉文化的精髓,并仿照班禅所居住的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形制而建,成为一座汉藏结合的大型藏传佛教寺院。近年来,昭庙得到了修复和重建,大部分建筑恢复了清代的样貌,走进昭庙看了介绍,确实能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香山的登山缆车正在施工改造升级;从香山的北门通往碧云寺,而目前碧云寺却暂停开放,所以仅限于在香山山下走走。尽管如此香山的景色还是相当美丽的。可谓:紫气东来香山秀、叠翠锦绣独一方。</p> <p class="ql-block">  潘家园旧货市场,位于北京三环东南角,占地48500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店铺商户和大棚全年开放。经营主要物品:珠宝玉石、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藉字画、旧书刋及生活用品等。是购买、鉴赏古玩旧货、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的绝好去处。民间称其是北京最便宜的旧货市场、也有人说它是一个博物馆,历史悠久素有“鬼市”之称,吸引大批中外游客。而媒体誉称它为“全国最大、品类最全的收藏品市场”、“全国最大的民间工艺品集散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笔无形资产”。</p> <p class="ql-block">  三里屯太古里,位于北京朝阳区三里屯路19号。三里屯太古里共分为南区、北区、西区三大区域,由30座较为独立的单体建筑组成,是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演变的发展项目。由欧华尔顾问公司指导,日本建筑界领军人物隈研吾等建筑师参与设计。从2008年开始投入运营到2021年三个区域全部投用,是首个在国内落成启用的商业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  整个三里屯太古里集购物、餐饮、酒店、文娱于一体,是一座以活力、潮流、开放,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为理念的现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据说在设计中的灵感和理念还是来源于北京四通八达的胡同。采取大胆的用色及不规则的立体几何造型,简洁的钻石型建筑外观、大气端庄又内敛奢华的开放式庭院,流畅多变的行进动线。使三里屯太古里呈现出一种时尚、活力、开放、包容的大都会气质。</p> <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图中为丹陛桥,长360米,是连道圜丘坛和祈谷坊坛的一条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设于圜丘墙外,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旁的蓝瓦红墙。</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圜丘,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殿宇。</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上覆蓝瓦金顶,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园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玻璃瓦,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p> <p class="ql-block">  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仅存的一例中国古代明堂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45年前的春天,在同一地点拍摄了相同姿势的照片,今天旧地重温,感叹岁月如梭、催人惭老!</p> <p class="ql-block">  改变一下拍照的角度,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避开众多人群,从侧面展示祈年殿的壮丽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中的古建筑群是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体现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两代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可谓是精湛绝伦!</p> <p class="ql-block">  前门大街。通往皇城的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  前门大街的全聚德烤鸭店。45年前第一次在这里吃著名的北京烤鸭。居然不知道用面饼包裹着蘸着甜酱的片皮鸭及大蒜、黄瓜条等佐料一起吃,仅仅把片皮鸭当作菜肴食用。</p> <p class="ql-block">  北京有名的老酸奶。</p> <p class="ql-block">  大栅栏和北京美食街鲜魚口。</p> <p class="ql-block">  箭门的正面和侧面。大前门香烟的商标图原型。</p>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俗称前门。</p> <p class="ql-block">  短短几天的北京之行,反而有机会能就近观览了北京的几条胡同,收获满满的。早在元朝时期,北京就已逐步形成了胡同,比公元1403年明朝的朱棣当上皇帝才取名为“北京”,要早出现100多年。到四十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已有3200多条,粗略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实际上一些胡同的一砖一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传奇般的经历,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是古城的脉络、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它深深烙下了无数历史人物、大家闺秀、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相关历史资料和两个截图照片来自网络,在此深表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