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我们这一代人都留有着深刻记忆。当年十八户的农民冒着生死签订了“联产承包大包干责任制”,震惊并闻名于世,继而引发了全国农村改革,成为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 9月23日下午,我们一众自驾前往小岗村。老远就看到耸立的高大牌楼,断定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路边有摆摊卖水果和大闸蟹的。停车拍照并买了水果。</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里距离小岗村还有好一段路呢。</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也为全国农村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小岗村的名字也闻名全国。</p><p class="ql-block"> 背景的建筑为小岗村纪念馆。因其正在改造装修闭馆而未能参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安徽省委党校就建在小岗村,占地面积很大,建筑也很气派。</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游览小岗村。展示区内,“当年”展览区里有一栋保留下来的原有建筑旧址,如今已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今昔对比,以实景展示教育启迪后人。</p> <p class="ql-block"> 1978年的一个冬夜,生活极度贫困、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破旧的茅草屋内,为了生存拼着身家性命签字按手印实行大包干。签下这样的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p> <p class="ql-block"> 当年签订大包干协议的农户房屋(主人生活起居的房间)内景。</p> <p class="ql-block"> 墙上悬挂的五位伟人画像和贴着的发黄的日期为1974年2月24日的《人民日报》,足以感受得到当年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协议商定、签订就是在那个看似破墙洞口里面(当时是栓牛)的屋子里秘密进行的。</p><p class="ql-block"> 我疑惑不解,那面墙壁为什么只抠个洞而不装个门呢?回答说因为是栓牛养牛用的,不值得。一个字,就是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栓牛屋内实景拍照,潮湿昏暗,很难拍摄。</p> <p class="ql-block"> 历史回顾:</p><p class="ql-block"> 小岗村的农民们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义无反顾地按下自己的手印呢?用老村长的话说就是一个字:穷。穷得吃不上饭,没活路了。</p><p class="ql-block"> 197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放映了一部只有10分钟的内部参考片,片中反映的是安徽农村的贫困状况。随后中央政治局迅速作出决定,要尽快派一名得力的干部去主持安徽工作。于是,万里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p><p class="ql-block"> 1978年夏,安徽发生特大旱灾,省委果断作出了借地给农民种麦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的决定。结果,肥西县大旱之年取得大丰收。在“借地种麦种菜”的影响下,安徽农村悄然兴起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做法。(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的包干到户简称“大包干”,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受到农民欢迎。但当时对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党内外都有不同意见,心存疑虑,担心这样会影响农村集体经济,会偏离农村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p> <p class="ql-block">1980年1月,万里到小岗视察,对小岗的创举作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包干到户,他说:“我批准你们试5年!”让包干到户从暗处走到明处,从个别省份走到全国许多省份,但观望和反对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是邓小平一锤定音,农村改革率先突破。</p><p class="ql-block">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印发,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p> <p class="ql-block"> 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出中央一号文件,把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旧址,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这处破草屋,是小岗村当年房屋拆迁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旧屋。而它能够保留下来,是因为老村长的提议,让子孙后代能够了解历史,不忘过去。为此花了十万块钱买下来。赞并敬佩老村长的远见卓识!</p> <p class="ql-block"> 米仓、磨房、油坊……</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草房升级变瓦房。现在的村民住房因小城镇建设,又统一升级到了环境优美的独门独院别墅。</p> <p class="ql-block"> 对比过去,小岗村的变化翻天覆地,真正是山青水秀环境美,生活富裕心舒畅,展现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该有模样!</p> <p class="ql-block"> 天色将晚,寻店用餐住宿。街上游客不多店门开的也不多。见这家店门口坐着一位长者,上前询问得到答复便随之入店。</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巨幅照片引起了我们的兴致,便和老人聊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原来老人就是当年大包干的协议签字者之一、曾任小岗村村长关友江(照片中与胡锦涛总书记并排坐者)。老村长今年84岁 ,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热情健谈,不知道的根本不会想到已经是八十有四的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与老村长聊天:</p><p class="ql-block"> ——当年怎么想到了实施分田到户的大包干制?</p><p class="ql-block"> ——被逼的。当时穷啊,没饭吃。集体所有制,大家没有积极性,出工不出力,加上天灾,收成不好。没有吃的,人要饿死的。</p><p class="ql-block"> 聊到实行大包干后,老村长开心地说道:当时叫生产队,粮食总产从没实行分田到户之前的三万余斤没超过四万斤,到实行大包干后当年粮食总产达到十四万斤。完成上缴国家公粮任务后,家家户户余粮很多,村民那个开心哪!可是,因为心有余悸,担心一旦政策有变又返回从前,所以让乡亲们卖余粮时,都在留有足够家中人口吃两年的份额后才肯卖出去。 </p> <p class="ql-block"> 老村长邀请我们来到后院拍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老村长帮我们拍的,真心不错!</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晚餐——三菜一汤,味道很不错,光盘。吃了一阵子才想起拍照,碗盘狼藉。</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又饶有兴致地仔细察看并拍了民宿和街道。</p> <p class="ql-block"> 昨晚并没有注意到这家店名和下图的那块提示黑板。我们该是有多么的幸运啊!</p> <p class="ql-block"> 太阳升起耀东方,半个月亮挂空中,日月同辉好天气。</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村街路灯明亮,村头广场音乐奏鸣,舞者劲爆;与之鲜明对比的荷塘,夜色朦胧,荷叶幽香。小村静谧安和</p> <p class="ql-block"> 小岗村的现代农业示范田。</p><p class="ql-block"> 据老村长儿子向我们介绍,小岗村同全国其他农村情况相似,年轻人大多都在外地城市打工,村民们的土地也都实行了流转。这块土地流转给了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作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岗村的现代农业示范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田间无人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 七星农场在此运用5G实行田间无人作业,真正实现智能化管理,而且是在北大荒就可以直接操控。</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北大荒人,喜看稻菽千重浪,看不够,拍不厌,久久不舍离去。</p> <p class="ql-block"> 水稻因台风而有所倒伏。</p> <p class="ql-block"> 祝愿小岗村发展得越来越好,祝愿我们的广大农村都能欣欣向荣!</p> <p class="ql-block"> 说明:部分文字介绍摘自百度。 </p><p class="ql-block"> 2024.10.13整理完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