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散落的遗存-碌碡

老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捡拾散落的遗存-碌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碌碡在中国农业生产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已经普遍使用(经查询)。又称“碌轴”、“石滚子”、“石碾子”等,是中国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机具,且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农耕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常由质地坚硬的青石或上川石(上川石:当地人指窟野河上游品质较好的石头)石料制作,经工匠多道工序精雕细琢加工而成,另需配套安装木框或铁制架组合,以便在牵引使用时更为便捷。在当地流传一歇后语“鸡蛋碰碌碡——自不量力”,比喻那些盲目行动、不考虑自身实力,而轻率行事的人或事,结果往往是以卵击石而败废,从而起到育人喻世目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碌碡‌形似圆柱体,中间较两端直径略大,便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主要用于打谷场碾压麦、谷、糜、黍、高粱等作物,使谷粒从穗上脱离下来,打谷场所使用碌碡直径两端约30-40厘米;也可用于碾压、平整、夯实所需建设窑洞、房屋、坝基场地及壕沟、水渠、梯田外沿等,所使用碌碡其体积较大,质量更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用途不同,打谷场使用碌碡周身表面,纹路多为浅条纹状雕琢,以便加大与谷物间的摩擦力;而需夯实用途的碌碡周身表面雕刻有排列整齐的球形(或柱形)突出体,从而增大对地面碾压力。旧时多由牛、驴、骡、马等牲畜拉动使用,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与应用,多地使用现代化机器作为动力牵引进行使用,进而提高工作效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现代机具的快速发展和推广,碌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一古老笨拙的机具早已被淘汰,闲置静卧在村落里,从而失去往日的荣耀。然而,在一些传统农业保留较好的地区或文化旅游项目中,碌碡仍然被作为体验或展示的对象,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农业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碌碡尽管已失往日的辉煌,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却是无法抹去的。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承载着无数农民辛勤耕耘的记忆。因此,捡拾这些古老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得以其文化内涵进而传承,让这一农耕机具“活化石”碌碡,在跨越时空中使其价值和魅力得以永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陕西・神木:李启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0月14日 于神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照片来源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