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叙事:我的第二故乡(一)

长安亦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故乡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初到大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河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乡是一个人的出生地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故乡,但“第二故乡”却未必人人都有。对于一位曾经有外地生活或工作经历的人来说,所谓第二故乡,一定是对自己感情深厚的异乡,不是故乡胜似故乡。仙山、秀水、汽车城十堰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十堰生活、工作了35年,把美好的年华都赋与了这座城市,当然了,这座城市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衰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和北方许多地方的知识分子一样,成了一只“孔雀东南飞”,来到了改革开放,招贤纳士的车城也是山城的十堰。在经过资格审查,试讲等严格的考核程序后,我有幸搭上了十堰市招聘的末班车。在征求个人意见,分配工作单位的时候,我由于对十堰人生地不熟和年轻气盛,自己把自己忽悠到了偏远的山区中学——大川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川中学排序十堰市第十一中学,地理位置,教学条件和我后来调任的第一中学,那的确是天差地别。第一天到学校,市教育局人事科的罗科长担心我找不到路,就安排一名姓张的老师——我后来的同事给我带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从城里进大川的班车有两路——6路和11路,其中6路的终点是大川街道,早上一趟,下午一趟。还有11路是过路车,跑更远更偏的唐家乡。早晚也各一趟。要是下午,如果错过进山的时间,就只有在城里住一宿。所以下午进山的人聚集成一大群,老早都在路口等候。车一来,大家便一窝蜂地朝车上捅。车门小,挤不进去,有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大姑娘,腿脚有劲的,就从车窗往进翻。我第一次经见这场面,加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放不下,眼看着车里的人加塞一样,车门子都无法关,心想,这趟车是坐不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老师不愧是可靠的带路人。他年龄长,脸皮厚,经的世事多。他绕到车前,向司机说明了我们两个人的身份。司机是一位50岁上下的瘦子,他人很热情,一听我们是要到大川中学去任教的老师,立马站起来朝车里大声喊:“都朝后挤一挤,给两位老师让个位子!”喊了两遍后,他跳下驾驶位,让我们从专供司机上车的前门上。坐在发动机盖子上的几个年轻人当即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来,坐这儿!”人缝里,一个年轻人努力地伸长脖子大声问:“老师,你们是到我们大川中学的吗?”听到我回答“是”后,车里引起了一阵搔嚷,由于人们的胳膊和手无法伸开,有人就把两手举到头顶鼓掌欢呼,有人甚至把车梆子和坐椅背拍得啪、啪响。看得出来,人们对我俩的到来非常高兴和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漫长的爬坡上山,班车在一个小镇街道的公共厕所旁停下了。司机师傅说:“终点站到了,都下车吧!”下了车,几个人就急忙过来和我们握手。经过介绍,知道是大川中学校长郝良浩带着几名校领导亲自来迎接。这天晚上,郝校长在他们家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招待晚宴。听陪同的人说,在得到市教育局通知,知道我们要来报到的消息后,郝校长两口忙活了整整大半天。他爱人暴老师是沈阳人,漂亮,干练,麻利。她亲自采购菜品,亲自下厨。进入大川中学的第一顿饭,让我和张老师都酒酣饭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早晨当我从被窝爬起来,站到校园中央的操场上时,先天的热头胀脑一下子冷清了。这是什么地方?是城市里的中学吗?怎么连乡下条件很差的学校都不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来大川中学坐落在一个山沟的夹渠里,四面高山环绕,校园面积最多也就二三十亩,教学楼是一座两层共八个教室的木楼,一栋砖瓦平房是学生宿舍和教师办公室,一栋砖瓦平房的礼堂和食堂,一栋已经废弃的砖瓦房堆放杂物,比较洋气的是一座红砖砌的三层教工家属楼。沙土操场,沙土路面……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但一想到学校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我狠狠地吐了一口涶沫,自己对自己说:好好干吧,干出成绩再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决心一下,竟然很快就和大川中学产生了感情。大川人的热情好客,让我不久就成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出门走到街上,无论男女老少,认识的人还是不认识的人都会向你打一声“稀客”的招呼。我开始不理解“稀客”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稀客”就是“尊贵的客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那时年轻,除了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也喜欢在教学改革上探究,比较有亲和力,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大川中学的学生都来自周围山区的农村,最远的离学校有七、八十里地。绝大多数学生每周回家一次背包谷糁子给学校食堂交。由于多种原因,有不少学生免不了经常迟到、旷课,老师们便利用星期天下乡家访。而每到乡下,都要受到老乡们的热情招待。山高地偏远,冬天气候寒冷,为了满足自家的生活,山里的老乡家家每年冬天都要杀一头猪,条件好的甚至杀两头,挂在屋梁上用火坑里的烟熏,熏上两年甚至三年,再烧几锅包谷酒。烤火坑,喝土酒,吃熏肉,冬天的日子就这样悠悠地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里平常很少有人来往,一家的客人就是全村的“稀客”。中学老师来了,自然就是更稀有的客人了。有学生的人家,家家都请你喝酒。不喝就会让好客的山里人心里不舒服,觉得你瞧不起他们。但一坐上桌子,喝多喝少就由不得你了。他们喝酒的门道多:第一杯是门杯,第二杯叫双喜临门,第三杯是“进了山,先喝三”。喝过三杯,主人开始敬酒,先喝为敬。敬酒时主人站着,客人不能站。不入“行”的,屁股一抬,喝了重来,甚至会被连罚3杯。3杯过后,开始打通关,桌上有多少人,就敬你多少杯酒,别人敬了你,你就得回敬,不回敬那是对别人不礼貌。每人又是回敬一杯。通关打完,家里没坐桌的其他人就上场了,先是老伴敬,老伴敬了儿女敬,儿女的酒你要是不喝,主人就让儿女跪到你面前,直到你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而且只能喝双,不能喝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喝酒还有许多说辞:作风端正,喝酒准行;作风不正,喝酒装怂。一两二两润嘴,三两四两尝味,一斤才算开胃,二斤就当喝水。一次我到一村长家家访。村长是一个豪爽之人。非得留我喝酒不可,怕我遛走,叫来同是一小学老师的亲戚把门。酒菜上桌以后,他把我让到上座,然后说:酒品看人品,酒量看胆量,酒劲看干劲,酒风看作风。董老师这样的好人品好作风,难道能不喝酒?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浅,舔一舔。咱先定规矩再动杯。这一回,我喝美了,也喝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陕西工作的时候,平时很少喝酒,十天半月,偶尔喝一两盅,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能喝酒的本事。到大川中学一两年时间,就把我喝酒的能力开发到了极致。当地不少人都知道,大川中学有个从陕西招贤来的老师,书教的好,也很能喝酒。能喝酒是我的长处,但并不是优点,有时甚至还会误事,有损教书育人良师的形象。后来再到乡下,我宁愿“得罪人”,也坚决不端酒杯,时间长了,也得到了老乡们的理解,自己感觉也轻松了许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简介 小河水,原名董怀禄,新浪博客和微博昵称:长安亦君;微信 和QQ昵称:细水长流。原中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十堰市首届十大名师,中国中学骨干教师。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作协十堰分会会员,原十堰市语言文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乡土文学作家,精短小说签约作家,西部文学副主编,咸阳文学院理事,曾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副主编。作品见诸多种报刊杂志和网站,多次荣获文学大奖。出版有个人专集《怀念与忧思》、《黄土魂》、《董怀禄短篇小说选》、《家在牛角塬》、《我是啷嘀当》(上卷)、《好好活着》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