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从江阴走出的英雄部队 ——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73团

钱一鸣

<div>1949年2月,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渡江战役正在准备。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解放军部队进行了全军第一次整编,统一了全军的组织编制和番号,全军共编成四大野战军,17个兵团,57个军,188个师,另五个一级军区,开启了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历程。<br></div><div><br></div><div>在第三野战军战斗序列里,有一支番号为“步兵第173团”的英雄部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58师。它发源于江阴,受编于茅山。初战苏南东路,转战大江南北。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地方武装发展成长为主力部队,是一支地道的江阴人民的子弟兵部队,也是唯一一支从江阴走出的正规野战部队。</div><div><br></div>追根溯源,步兵第173团的前身是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它是于1938年10月,由江阴地区的三支抗日地方武装改编成立的,让我们从这支英雄部队的历史沿革来探究它的成长发展历程。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b></div><br><b>起源江阴</b>。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南地区人民群众纷纷组织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军。在江阴西乡和东乡活跃着两支颇具规模影响的抗日自卫武装,分别是梅光迪领导的澄西抗日游击队和朱松寿领导的澄东抗日游击队。1938年2月,中共上海党组织派何克希、吕平等人与江阴地方抗日武装联系,进行争取改造工作。5月,为加强领导,成立了“中共澄锡虞工作委员会”(简称澄锡虞工委),何克希任书记。随后,澄锡虞工委授予梅光迪部“江南抗日游击大队”番号,任命梅光迪为司令。同时派张志强(江阴人)到朱松寿部开展争取工作。8月,澄锡虞工委授予朱松寿部“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简称江阴民抗)番号,任命朱松寿为司令,张志强为政治部主任。澄锡虞工委还在澄西西石桥一带举办“青训班”,培训抗日骨干。学员主要当地的抗日积极分子以及上海动员下来的工人、学生等爱国青年。</h3><h3><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茅山改编</b>。9月,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派第2团参谋长王必成率部东进澄锡虞地区战略侦察。澄锡虞工委与之取得联系,并带梅光迪部、朱松寿部和青训班三支地方武装一起行动,参加了多次战斗,经受了锻炼考验。10月,澄锡虞工委奉命率领所属三支武装到达茅山地区整编。陈毅接见了各部领导,授予“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简称江抗3路)番号,隶属新四军第1支队建制,任命梅光迪为司令,何克希为副司令(实际是政委),吕平为政治部主任。另派红军出身的新四军第2团组织股长徐绪奎任参谋长。下辖三个连。原“苏浙人民自卫军”编为第1连,原“江南抗日游击大队”编为第2连,原“青训班”为第3连。同时,在江抗3路成立党总支委员会,何克希为书记,各连均建立党支部。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抽调了三名党员,担任连队指导员。从此,江抗3路成为苏南东路地区最早接受新四军改编的地方抗日武装,正式加入新四军战斗序列,走上了新的发展历程。</span></div></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中共澄锡虞工委书记、江抗3路创始人 何克希</b></h5> <b>初战告捷</b>。1938年11月,江抗3路随新四军第2团3营挺进武进南部活动。征战途中,在坊前消灭了顽军张少华部“驻武南办事处”,生擒办事处主任朱力子;发动群众破击武宜公路,火烧何留墅大桥;在嘉泽附近打击了常州伪警武装的收租活动;配合第2团特务连粉碎了日军对延陵地区的三路合围大“扫荡”。<div><br></div><div>1939年1月,陈毅派新四军第1支队参谋长胡发坚任江抗3路副司令兼党总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调第2团政治部主任王赤任政治部副主任,进一步加强了对江抗3路的领导。1月中旬,胡发坚率部从茅山地区出发,挺进武南锡西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广泛发动群众,鼓舞人民抗战信心。在马鞍墩争取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刘金林部。刘金林系江阴夏港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加入共产党。1938年初,刘金林带人在澄武交界打游击,部队发展到100余人。江抗3路派人到刘部做工作,刘欣然接受改编。被编为江抗“独立支队”,刘金林任大队长,派华企哲任教导员。江抗3路作为东进的先行部队,在武南、锡西一带的活动,为我军“向东作战”创建了前进基地。但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先是王赤副主任在战斗中牺牲,3月15日,红军出身的胡发坚副司令也不幸以身殉职,江抗3路接连损失了二名团级以上干部。<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新四军1支队参谋长、江抗3路副司令员 胡发坚</b></h5> <b>东进抗日</b>。1939年5月1日,陈毅命新四军第6团执行“向东作战”任务。叶飞团长、吴焜副团长率部从茅山出发,在武进南部戴溪桥与江抗3路汇合。随后,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乔信明任参谋长,刘飞任政治部主任。江抗总指挥部下设第2、第3两路。第6团改称江抗2路,吴焜兼任司令。江抗3路不变,何克希兼任司令,徐绪奎任参谋长。<br><br><div>5月5日,江抗总指挥部率第2路、3路一千余人从戴溪桥出发,渡过京杭运河,跨过京沪铁路,6日下午,进驻江阴麻皮桥。7日,江抗在江阴月城穿过锡澄公路,进入苏南东路地区,于8日到达无锡梅村驻扎,展开敌后游击战斗。<br><br></div><div>5月下旬,江抗3路奔袭苏州葑门外斜塘伪军,给予该部重创。6月3日,江抗3路协同江抗2路严惩扰我后方的国民党忠救军10支队,歼灭其两个直属中队,缴获机枪20余挺,步枪300余支。6月初,挥戈向澄东挺进,在祝塘一带遭到国民党忠救军5支队的拦截。在叶飞的部署指挥下,江抗3路协同江抗2路集中兵力,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前进到长寿大坝头村时,击退了敌人的反扑,击毙敌中队长朱冰人及以下数十人。6月24日晚,江抗3路按总指挥部的命令,攻击了苏州黄埭的伪军据点,歼敌大部,有力地掩护配合江抗2路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的战斗。7、8月间,江抗3路继续向东挺进,经常熟、昆山、太仓、嘉定,越京沪铁路、吴淞江,直抵上海近郊青浦,沿途打击了敌伪势力,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主要战斗活动有:<br></div><div><br></div><div><b>嘉定战斗</b>。7月21日,在嘉定钱门塘以北,袭击了伪化投敌、偷袭我外冈游击队的国民党淞沪游击纵队邓敬烈部,歼灭了该部一、二支队,俘敌600余人,缴获机枪40余挺,步枪700多支,这是江抗东进抗日中缴获最多的一次战斗。<br><br></div><div><b>观音堂战斗</b>。8月12日,青浦、黄渡、白鹤等地日军数百人,分四路合围“扫荡”江抗3路在观音堂的驻地。在徐绪奎参谋长的指挥下,奋起反击,反复冲杀,毙伤敌数十人,顺利突围转移。战斗中,第5支队支队长刘金林、教导员华企哲、指导员孟浩等指战员二十余人英勇牺牲,3连指导员包厚昌负伤。<br><br></div><div><b>望仙桥战斗</b>。8月20日,占领望仙桥的国民党苏鲁皖游击纵队独立团邓毅部,妄图攻击嘉定外冈游击队吕炳奎部。江抗3路在吕炳奎部的配合下,一举打垮了盘踞望仙桥的邓毅部,毙伤其一部,俘200余人,缴获轻机枪7挺,步枪200余支。<br><br></div><div>8月下旬,江抗部队由东进开始时的1000余人已发展到5000余人,江抗总指挥部将部队统一整编为2、3、4、5路(相当于团)。江抗3路扩编为3个支队,原3路的两个支队编为第1支队,支队长杨戈;常熟民抗编为第2支队,支队长刘史明;嘉定吕炳奎部编为第3支队,支队长吕炳奎,部队实力大大增强。</div><div><br></div><div>9月初,江抗回师澄锡虞地区,在澄东顾山地区遭到了国民党忠救军的蓄意拦击。9月3日凌晨,江抗3路2支队作为前卫部队从常熟周行桥出发,经过一夜急行军,刚抵达顾山东南麓准备宿营,国民党忠救军5支队1000余人就包抄过来,并抢占顾山制高点,企图趁江抗立足未稳进行偷袭,江抗被迫仓促自卫。2支队6连首先接火,4连、5连当即增援。吴焜、徐绪奎带领江抗2路、3路全部投入战斗,向山头猛攻,激战5小时,毙伤敌20多人人,缴获机枪1挺。忠救军向山北退却,江抗乘胜追击,一直攻到顾山镇上。江抗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刘飞(京剧《沙家浜》主人公原型)及连排干部10余人负伤。当晚,叶飞派张志强护送刘飞至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br><br></div><div>江抗3路在中共澄锡虞工委、江抗总指挥部领导指挥和江抗2路(新四军第6团)带领下,贯彻“向东作战”方针,执行东进任务,对开创苏南东路地区抗日斗争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战斗力,武器装备得到了极大改善,成长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团</b></h3><div><br></div><div><br></div>1939年10月,江抗西撤至澄西。陈毅也随部到达江阴西石桥。在西石桥小学召开的江抗营以上干部会议上,陈毅动员部署江抗部队发展苏北的新的战略任务。随后,江抗进行了整编。撤销江抗原有的2、3、4、5路,整编为两个主力团。江抗1团以2路为主体组成。江抗2团以3路为基础,并入4路部分。徐绪奎任团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下辖三个营,1营营长周厚荣,教导员包厚昌;2营营长刘振太;3营营长吴光明。11月,经过整编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之命,开赴扬中岛,与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为新的挺进纵队,管文蔚任司令员,叶飞任副司令员。江抗1团、2团分别编为挺进纵队1团、2团。在扬中期间,部队在组织、政治、军事上进行了集中整训,提高了阶级觉悟,纯洁了组织,增强了团结,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为部队完成新的作战任务打下了基础。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江抗领导人在西石桥整编时合影</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inherit;"> 陈毅(后右一)、叶飞(前左三)、王必成<span class="ql-cursor"></span>(前左四)、</span>何克希(前左二)、乔信明(前左一)、徐绪奎(后左二)</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返共高潮,国民党第三战区处心积虑妄图进攻江南新四军,阻挠新四军“向北发展”。为掩护新四军挺进纵队北上,挺进纵队2团(江抗2团)在扬中提前结束整训,奉命返回江南,以营为单位,打出原江抗2、3、4、5路番号,在丹阳、武进、江阴一带分散活动,积极打击日伪军,使得敌人坐立不安。1940年1月10日,日军千余人分十三路向江抗2团驻地合围进攻。江抗2团与敌激战一天,粉碎了敌人的合围。3月初和四月上旬,江抗2团两次奉命飞兵驰援溧阳地区,粉碎了国民党第3战区袭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阴谋,保卫了江南指挥部的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5月上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决定江抗2团再次东进,扩大和巩固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相机增援苏北。江抗2团从溧阳竹箦桥出发,直插武南地区展开活动,遭到了日、伪军的分路合击。半个月中,连续作战十余次,予敌以重创,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打开了武南的局面,完成了筹集经费的任务。在战斗中,江抗2团也遭受重大损失。1营长周厚荣、2营长符义山、6连指导员龚鹏佐等百余名指战员牺牲。3营政委包厚昌等数十人负伤。</span><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6月初,江抗2团继续东进,全团分两批越过京沪铁路,到达澄西。15日,越过锡澄公路进入江阴东部。6月16日凌晨,江抗2团在当地向导引路下,到达长泾刘家桥村,包围了勾结日伪、残害人民的国民党忠救军澄锡虞政治特派员包汉生的司令部,抓获二十余名骨干,打击了该部反共磨擦的嚣张气焰。接着,江抗2团到达锡北的张缪舍,与江抗东路指挥部的2支队(新江抗)会师,对创建澄锡虞抗日根据地、打开东路地区抗日斗争新局面有着重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随后,江抗2团挺进沙洲桥头地区(今属张家港市),承担开辟沙洲沿江地区的任务。派出团民运股干事孙文敏、2营特派员陈刚、9连指导员蒋敏等十余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到沙洲桥头街和江阴石牌一带开展民运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6月28日,苏北国民党顽军韩德勤策动十三个团的兵力,围攻已过长江的新四军挺进纵队的郭村驻地,郭村战斗爆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电令江抗2团渡江北上增援。全团从沙洲出发,经澄西直抵丹北渡江,于7月上旬抵达江都吴家桥待命。至此,江抗2团的二次东进告一段落。从1938年10月江抗3路成立到江抗2团渡江北上,短短的二年时间里,这支部队转战苏南大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足迹。</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军第1师第2旅第6团</b></h3><br>1940年7月中旬,遵照中央指示,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为基础,在泰州成立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下辖三个纵队。江抗2团改编为第2纵队第9团,团长徐绪奎,政委罗维道。<br><br><div>在黄桥战役中,第9团接连参加了泰兴姚家岱、古溪、营溪等战斗。9月6日,在营溪战斗中,团长徐绪奎指挥部队发动猛攻,突破顽军阵地,和兄弟部队一起歼敌两个团。徐绪奎在战斗即将胜利之际不幸中弹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3营营长陈剑雄(江阴璜土人)。徐绪奎是经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对江抗3路及江抗2团的壮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他是黄桥战役中我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军第二纵队第九团团长——徐绪奎烈士</b></h5><div><br></div><div>徐绪奎牺牲后,由李忠明接任团长。9月13日、14日第9团协同兄弟部队攻克姜堰。10月初,参加了黄桥决战,取得了最后胜利。12月,参加了曹甸战役,相继攻占北宋庄、蒋营等地,对曹甸形成包围之势,并首次缴获山炮一门。<br><br></div><div>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将新四军整编为七个师。原苏北指挥部所属各部编为第1师,第9团编为第1师第2旅第6团,团长张日清,政委罗维道。从此,该团又走上了新的征途。此后部队一直征战于苏中东台、兴化、泰东地区,开辟建立苏中抗日根据地。第6团3营由营长赵云鹤(江阴人)率领,在兴化芦洲地区英勇伏击日军汽艇一艘告捷,全歼敌一小队26名,生擒日寇2名,受到新四军1师2旅旅部嘉奖,授予“捉鬼子第一”的奖旗一面。期间,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主力部队地方化,部队调整频繁,番号多变。1942年9月,第6团1营改为淮宝支队,开辟淮(阴)宝(应)地区,2、3营划归兴化独立团。同年12月,淮宝支队改为苏中军区2分区特务营(营长方铭)。1944年10月,苏中军区2分区特务营与东台独立团合编为苏中军区特务2团,团长余光茂、政委张潮夫。12月,特务2团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教导旅第2团,团长吴肃、政委杨荣生。<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军苏浙军区第4纵队第11支队</b></h3><br> 1944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第1师主力执行南进任务,发展苏浙皖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扩大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率第一批南下部队第3旅(陶勇部),渡江南下,在浙江长兴地区与新四军第16旅会合,成立了新四军苏浙军区。1945年4月,第1师副师长叶飞率第二批南下部队新四军第1师教导旅,从靖江地区渡过长江,经丹阳南下,至浙西孝丰白水湾地区。第1师教导旅改称苏浙军区第4纵队,所属三个团依次改称第10、第11、第12支队。教导旅第2团改称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第11支队,支队长余光茂,政委张孤梅。<br><br><div>5月 17日,根据苏浙军区的部署,第11支队受领向东作战的任务,打通与浙东的联系。从浙西孝丰出发,经余杭过临安,转战萧山、富阳地区,富阳地区的反动武装被基本扫除。随后参加了新登战役、孝丰战役,取得了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的胜利。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第11支队奉命转进湖州地区,攻击日伪军据点,扫清敌伪残敌,展开全面反攻作战,攻克了吴兴香山、德清新市、湖州双林等重镇。<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45年5月,第11支队强渡富春江</b></h5><div><b><br></b></div><div>9月下旬,根据上级指示,苏浙军区部队全部撤离江南,渡江北上。第11支队于10月中旬离开湖州地区,经宜兴、溧阳,在武进孟河、小河一带渡江北上,到苏中根据地集结,在涟水地区与兄弟部队会合。<b><br></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军第1纵队第1旅第2团</b></h3><br>1945年11月10日,根据上级命令,苏浙军区第2、第4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组成新四军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委。11月10日,在涟水城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参加的纵队成立大会。第1纵队下辖三个旅,苏浙军区第4纵队改编为第1纵队第1旅,第11支队改称第1旅第2团。团长余光茂,政委张孤梅。这次整编,标志着这支从江抗3路发展而来的部队,由分散独立作战转变到高度集中统一,由游击部队发展为正规野战部队,成为新四军的一支主力部队。<br><br><div>整编后的第1旅第2团,根据中央指示,随纵队先开赴山东,准备渡渤海执行发展解放东北的任务。由于形势变化,中央军委命令纵队停止进军东北,拓展山东战场。<br><br></div><div>12月18日,第2团抵达费县地区,进行了10天的攻坚战和攻城训练,对部队作了战斗动员。1946年1月8日,发起了兖州战斗,打响了该团在山东地区的第一仗。部队肃清了西关外围之敌,正要发起最后攻城总攻时,当日24时,国共停战协定生效,奉命停止进攻,监视、包围兖州之敌。<br><br></div><div>1946年6月7日,我军发起了收复泰安的战斗。第2团奉命攻取东关。该团奋勇突击,用炸药、地雷连续炸开四道围墙,突破敌前沿,一举占领东关。10日晚,全歼泰安守敌,战斗胜利结束。<br><br></div><div>随后,部队转战鲁南地区,开展反击作战。12月15日,参加了宿北战役。1947年1月初,根据上级命令,第2团在临沂以西地区,担负阻击敌第一快速纵队的任务。敌在该团坚强阻击下,增援无望,遂向西逃窜。第2团及时出击,全歼了敌第一快速纵队。1月12日,接到攻歼枣庄以西三公里的齐村之敌任务。经过一天两夜战斗,全歼齐村守敌,生俘敌旅长、副旅长及以下官兵2500余人。战后。该团5连被纵队授予“齐村战斗大功连”称号,1连被授予“齐村战斗小功连”称号。<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部向齐村之敌发起进攻</b></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第2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山东、华中野战军统一编为华东野战军,此时,第2团的番号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第2团,团长方铭,政委张孤梅。此后,第2团接连参加了几个重大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莱芜战役</b>。2月 20日,华东野战军发起莱芜战役,包围了莱芜地区的4万敌军。第2团奉命配合友邻部队向莱芜外围突击,解决了莱芜西南、西北之敌,攻占了莱芜城北的400高地。敌军组织突围,400高地首当其冲。守卫高地的2团8连,与敌激战八个小时,打退敌人七次冲锋,阵地依然屹立未动。战后,8连被纵队授予“400高地大功连”称号。莱芜战役我军共歼敌6万人,其中俘虏了4万多人,取得了重大胜利。</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团8连扼守在400高地前沿阵地上</b></h5> <p class="ql-block"><b>孟良崮战役</b>。1947年3月,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率60个旅、45万人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我军贯彻积极防御方针,求歼敌人有生力量。在五月中旬发起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围歼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1师2团担任穿插、攻坚和阻援任务,为取得战役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最后阶段阻援时,敌增援部队向我阵地连续冲击,整群成团往上涌。敌增援部队与敌74师虽只有一山之隔,在2团及友邻部队顽强阻击下,敌人始终无法靠拢。最后敌整编第74师被我全歼,中将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山东战场的局面一举扭转。之后,第2团随纵队转战鲁西南、豫东地区,攻占解放了费县、藤县、杞县、西华、砀山、许昌、开封等县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淮海战役</b>。1948年11月6日,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打响,国民党军第63军被我第一纵队包围于运河边重镇——窑湾镇。第2团为第一梯队,奉命从镇东肃清外围之敌,然后向镇中核心阵地攻击。2连勇猛迅速,连续爆破,仅以30分钟就突破东门,为全师打开了进攻道路。五连不顾伤亡重大,连续奋战,攻入敌指挥所,俘敌200余人。战后,2连被纵队授予“窑湾战斗第一大功连”荣誉称号,5连被授予“窑湾战斗第二大功连”称号。一个团在一仗打出两个大功连,在全军也不多见。</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窑湾战斗第一大功连、第二大功连锦旗</b></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73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26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全国人民解放军统一整编的决定,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第2团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73团,隶属于第20军第58师。团长李彬,政委夏期发。部队在正规化、现代化的道路迈开了新的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渡江战役</b>。完成统编后,第173团沿运河南下,抵达扬州宜陵地区进行渡江准备。4月22日,在扬中岛万福桥登陆。23日,渡过夹江后,经埤城解放丹阳。继续向南挺进,经长兴、吴兴、震泽,挥戈东进,解放了平湖、金山卫等地,一路追歼逃敌,顺利完成扫荡残敌的任务,进占上海近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解放上海</b>。5月21日,第173团奉命围歼浦东之敌,战至19时,攻占南渡。24日,顺利完成攻打浦东的任务,该团与友邻部队歼敌3000人。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第173团仍留浦东,担负杨思、洋泾地区的警备任务。7月底,奉命解除警备任务,移驻江苏太仓,进行解放台湾的战斗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抗美援朝。</b>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我国政府于10月18日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1950年11月7日,第173团在师的编成内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列,入朝参战。该团奉命在东线长津湖地区参加了第二次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津湖地区,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狼林山脉,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高山峻岭,林木茂密,道路狭小,村镇稀少,气候寒冷,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战役定于11月26日24时发起,第58师包围了位于下碣隅里的美军陆战一师的部队。28日3时,向敌发起攻击。长津江以西的第173团,先占领红门里及其东北124.9高地,而后向东北攻击京下里击飞机场之敌。战斗异常激烈,伤亡很大。29日,部队主动撤出战斗,巩固已得阵地,防敌反扑。30日,奉命再次攻击京下里和飞机场,给敌人以重创。12月2日,该团奉命进击古土水、黄草岭地区,阻敌南逃北援。全团并组11个排,坚守1478.5高地,节节阻击。阵地失手后,又迅速组织反击夺回,予敌以重大杀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战役,是第173团出国后参加的第一仗。部队在天气极度严寒、粮弹不足、缺乏御寒物资的情况下,以勇猛顽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下碣隅里、古土水、黄草岭等地连续作战15天,给美陆战第1师以歼灭性打击。在战斗中,第173团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全团有40%的人冻伤减员,使战斗行动受到严重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发起。第173团经过休整补充,全装满员,战斗力大大增强,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经历两个阶段,战斗持续一个月。较好的完成了穿插、阻击、围歼、清剿等任务,沉重地打击了美韩敌军。随后,第173团又参加了著名的华川阻击战,连续奋战13个昼夜,为掩护后续部队北撤、组织部队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作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后,全团评出功臣单位25个,功臣个人876名。其中:第2营四个连都立战功,全营荣立集体二等功,为志愿军第20军唯一一个,被誉为“光辉的第二营”。5连荣立集体一等功;6连排长卜广德荣获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2连排长马天明、5连副排长褚庆然、9连副排长唐云荣获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五连指导员白鹤连被授予志愿军“二级工作模范”荣誉称号。1营机炮连八班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王学才班”荣誉称号,班长王学才被授予“二级炮兵英雄”荣誉称号。</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 卜广德</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73团从1950年11月7日入朝作战,到1952年10月14日凯旋回国,历时两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归国后,第173团先是驻扎在苏州,随后移防至浙江余姚。此后,又先后驻扎江苏宜兴、浙江杭州。1975年9月,又调防至河南许昌驻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对越自卫还击战</b>。1979年2月19日,奉中央军委命令,第58师归陆军第50军指挥,开赴广西边境,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第173团在师的编成内出国作战。这是自抗美援朝回国以来,时隔26年再次参加战斗,经受了战争的锤炼和考验。全团指战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部队从驻地许昌出发开赴广西前线。3月8日出境跨过水口关,9日首战班矿,12日攻占重庆,前后连续作战九昼夜,以较小的代价,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于3月16日胜利撤回祖国。全团涌现出5个功臣连、5个功臣排、22个功臣班和152名功臣个人,其中有1名二级战斗英雄、2名一等功臣,为第173团的光辉历史增添了新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精简整编 血脉相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8年9月,根据济南军区的命令,第58师开始实施调整精简,由摩托化步兵第58师精简改编为摩托化步兵第58旅,实施师改旅、撤销团的番号。步兵第173团缩编为第58旅第2营,保留了原2连、5连、8连等功臣连队的红色血脉,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49年2月全军统编,步兵173团的番号正式启用,到1998年9月实行师改旅、撤销团级番号止,步兵第173团的番号存续了49年。从1938年10月江抗3路诞生算起,则正好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战斗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8年师改旅后,部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00年10月,摩托化步兵第58旅改编为全军第一支机械化步兵旅——机步第58旅。2017年4月,全军体制改革,第58旅转隶陆军第83集团军,改编为陆军合成第58旅,2营随建制改编为合成第2营。尽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国以后经历了十一次裁军整编,但这支由江抗3路发展起来的英雄部队,一直保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新四军江抗老部队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从步兵第173团先后走出了22位将军(9位开国将军),其中有1位上将、1位中将、14位少将、6位副军职以上未授衔将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173团中的江阴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73团是由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是从江阴地区走出来的一支江阴子弟兵部队。在江抗3路创立初期,主要以江阴当地的进步青年、抗日积极分子为骨干组成。当时,以梅光迪为首的江南抗日游击队有100余人枪,以朱松寿为首的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江阴民抗)有120余人,以及中共澄锡虞工委的领导下的青训班有二、三十人。这三支江阴地方抗日武装编为三个连。江抗3路、江抗2团在东路地区征战期间,又有不少江阴热血青年纷纷参军,加入这支部队。他们南征北战,驰骋战场,英勇杀敌,血洒疆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少部分人经历残酷的战争环境考验,经历过九死一生的无数磨难,成了战争的幸存者,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级指挥员。<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徐 超</b>,江阴璜土人。1938年2月参加了澄锡虞工委举办的青训班。10月,随部改编为江抗3路,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连长。在顾山战斗中,担任江抗3路1连连长的徐超,带领部队猛打猛冲,打垮了敌人的进攻。经过战火的考验,徐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率部转战大江南北。1944年3月,在安徽广德杭村东乡战斗中,徐超率部缴获日军九二步兵炮一门,受到旅部嘉奖。该炮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内。在战争年代,徐超四次负伤身中五弹。建国后,徐超曾任第70师参谋长。1952年5月调入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学习,1956年以优异成绩留校。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大校。历任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战役法教授会副主任,空军学院战役法教研室主任、空军学院训练部部长、副院长(副兵团级)、顾问等职。1986年离休,2010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赵云鹤</b>,江阴人,1938年2月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江抗3路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江阴境内的几次战斗。1941年5月,已是新四军1师2旅6团3营营长的赵云鹤,率部在兴化县梓辛河伏击日军巡逻艇,共击毙日军26名,俘虏2名,我方仅牺牲1人。为此,3营被旅部授予“捉鬼子第一”的奖旗一面。此后,赵云鹤历任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团长,南京警备区科长,副师长、师政委,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政委、顾问等职(正军职)。1981年7月离休,1997年1月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陈 伊</b>,又名沙金,江阴德积护漕港(现属张家港金港镇)人。1938年年底加入了江抗3路,历任交通员、随营学校学员、文化教员。入伍不到半年就担任连指导员。后历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江西省军区副政委。1987年按正军职待遇离休。2015年8月15日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方如玉</b>,江阴北漍人。1935年考入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1938年10月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8月,经组织批准,到无锡梅村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同年12月,转到江抗2团,任学兵队队长。后调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3队任队长。建国后,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任冶金指挥部参谋长(副军职),具体分管宝钢工程基建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冶金工业做出了贡献。1983年11月回部队离休,2008年12月16日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陈 泾</b>,江阴德积永兴村(现属张家港金港镇)人。1940年5月在家乡参加了江抗2团,历任政工队员、文化教员、干事、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1969年任第24军副政委兼中共承德地委第一书记。1983年离休(享受正军职待遇),2018年10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173团统编番号二十三年后的1972年12月,又一批来自江抗3路发源地的176名江阴有志青年,应征入伍加入了步兵第173团,成为这支英雄部队新的传人。江阴兵“性格秉直、待人真诚、素质突出、作风硬朗”的鲜明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部队建设续写了新的篇章,在部队发展史上留下了江阴兵的深刻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二十集团军军史》载明:“<b>步兵第一七三团,原为二十军五十八师第一七三团,其前身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b>这是一支江阴人民的子弟兵部队,这是一支屡建功勋的部队,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薪火相传。这支英雄的新四军传承部队,一代代传人延续着红色血脉。经过多次精简整编,该部现为中部战区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第2营,所在部队也就是名闻遐迩的“杨根思部队”,仍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在强军的征途上继续永往直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