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走进深秋的亚美尼亚

归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月, 深秋的天空,高远而湛蓝。飞机从乌鲁木齐飞越新疆的最高峰天山山脉后,正飞行在外高加索山脉上空。机舱外白云朵朵,云卷云舒。一簇巨大而美丽的云团,悬浮在空中,其形状让人浮想联翩。当飞机飞临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郊区上空时,我从机舱窗户中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高楼大厦,也没有看到纵横交错的道路和川流不息的车子,黑乎乎的一片,完全出呼预料,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国家的城市化率不高,还相对落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飞机稳稳的降落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兹瓦尔特诺茨国际机场时,刚好是夕阳西下,天空仿佛被染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温暖色彩,光芒四射的夕阳霞光映照在天边,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彩画,美得让人心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次日游览世界上海拔最高(1900多米)的淡水湖之一,有着“高加索明镜”美誉的塞凡湖。它是亚美尼亚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以其1360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成为高加索地区最大的湖泊。湖边雪白的沙滩,葱绿的树木,红色的屋顶。雪山环绕着湖水,湖水倒映着蓝天和远处巍峨的雪山,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塞凡湖拾级而上,便来到塞凡湖修道院。这座建于9世纪意为“黑色寺院”的修道院巍峨于塞凡湖半岛之颠,使用黑色火山石建成,赋予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不愧为亚美尼亚中世纪建筑的杰出代表。外观,建筑风格简洁庄重,在蓝天与湖水映衬下更显肃穆,令人心生敬畏。十一个世纪的风霜里,它曾俯瞰过无数丝路上过往的商队。如今,修道院里已空无一物,唯有院子里用绿石雕刻的十字架还记录着往日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塞凡湖,乘车大约一个半小时来到埃奇米阿津大教堂,然后前往里普西梅大教堂和兹瓦诺茨考古遗址。埃奇米阿津教堂坐落在埃奇米阿津附近,现仅存遗址。现在的教堂是托拉马尼扬根据发掘和他个人的设想加以重建的,是一座三层圆顶,内部有回廊的四瓣形教堂,正面装饰有镶嵌画和壁画。外观整座建筑,让人有一种端庄秀美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行程中的洞穴教堂正在维修不便参观,临时调整参观里普西梅大教堂。该教堂是为纪念圣徒里普西梅而建的,中央建有小穹顶,堪称亚美尼亚早期建筑艺术的优秀典范。进入教堂,恰好有一对新人在家人和亲友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可能是围观的人太多,新郎有些拘谨,而新娘则落落大方,笑容满面。教堂外面同时还有几对新人正在排队等侯,不难看出今天是个好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原瓦尔特诺茨教堂与埃奇米阿津大教堂一样坐落在埃奇米阿津附近,属同时期建筑,早在10世纪时候就化为一片废墟,即便如此,眼前残留下来的断垣残壁依旧遮挡不住它往日的辉煌,其景致甚为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埃奇米阿津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里普西梅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瓦尔特诺茨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市中心的埃里温阶梯广场,是亚美尼亚最大最知名的广场,也是亚美尼亚的象征之一。依山而建的阶梯式广场,被当地人称为“瀑布阶梯”。阶梯长500米,宽50米,共675级台阶。可拾级而上,也可乘苏联时期的手扶电梯登顶。因时间关系,我们选择电梯。虽然老旧电梯走起来慢悠悠,不时发出嘎吱嗄吱的声音,倒也可以放慢速度欣赏阶梯广场两边具有亚美尼亚传统与现代艺术的雕塑作品,文化氛围浓厚,让人赏心悦目。阶梯广场中央有一尊高大的人物雕像,正在静默沉思,他是埃里温城市著名建筑师,也是沙俄帝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塔曼尼扬。建于苏联时期的广场,塑有列宁雕像,被名命为列宁广场。后因历史变迁,列宁的雕像被移出。被誉为“粉色之城”的广场融合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和亚美尼亚传统建筑元素,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文化地标,大量使用列柱与拱门设计,用当地盛产的白色、粉色或暗红色的岩石建造,以粉红色为主色调,风格统一,宏伟精致,其细节处可见亚美尼亚民族风格的雕饰,传达着亚美尼亚民族的温厚与坚忍。广场中央的音乐喷泉演奏着优美的音乐,热闹而浪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完埃里温广场,穿过步行街来到亚美尼亚共和国广场己是傍晚时分,却依旧人来人往,热闹凡非。广场原名“列宁广场”,列宁雕像被移出后,广场也更名为共和国广场,它无凝是埃里温最引人注目的公共空间之一,其设计与建筑体现着亚美尼亚古典建筑的精髓。红、粉、白色的岩石建筑,给人一种柔和温馨的氛围。四周分布着的政府大楼、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馆、邮政大楼和万豪酒店等各式建筑,恢宏大气,颇为壮观。漫步在共和国广场,感受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变迁,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都仿佛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霍尔维普修道院(又名深坑修道院)是亚美尼亚的知名景点,主体建筑包括一座大教堂、一座钟楼和一座博物馆。教堂内供奉着圣格里高利的雕像,墙上镶嵌着精美的壁画。公元4世纪,这里曾是当地的监狱,有别于传统牢房,当时的罪犯被置于一个大坑中。相传圣格里高利在引导亚美尼亚人皈依基督教之前,也曾被国主梯里达底三世囚禁于此深坑长达13年之久。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圣格里高利凭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以及一位妇女的接济,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后来,国主身患重病,百医无果,在绝望之际,圣格里高利被从深抗中救出并成功治愈了国主,国主深受感动,最终皈依了基督教,从此基督教成为了亚美尼亚的国教。这段充满波折与奇迹的故事,让深坑修道院充满了神圣而庄严的色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往参观和朝圣。出于好奇,我们下到深坑探其究竟。狭窄的洞口,笔直的梯子,小心翼翼下到坑底,面积不大却昏暗沉闷,终于看到地狱是什么样子。在深坑修道院的对面就是土耳其,神山亚拉腊山清晰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亚美尼亚的拉瓦士薄饼制作过程是一项祖传手艺,即使是当地人也不知传了多少代,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亚美尼亚埃里温以东28公里处的加尼村,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庙宇,它是亚美尼亚唯一一座建于一世纪的希腊罗马式建筑,它就是加尼神庙,用来供奉太阳神密特拉,是罗马帝国与亚美尼亚文化融合遗留下来不可多得的产物。不幸的是,加尼神庙命途多舛。它先被帖木儿人所掠夺,后又被强烈的地震摧毁,苏联时代得以重建。如今,重建的加尼神庙在蓝天白云和绿色草坪的衬托下,巍然屹立在群山之中,更显其庄严与神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加尼神庙往下走便来到阿扎特峡谷,它是一个自然奇观,地形开阔,风景秀丽。在山谷的绝壁上,雕刻有六边形的黑色岩柱,仿佛是钢琴上的琴键,令人惊叹。峡谷形成的原因,至今仍无法解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参观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纪念馆,它是为纪念一战期间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遭受大屠杀而死去的150万亚美尼亚人而建的。馆内展示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种族灭绝前在奥斯曼帝国的亚美尼亚人的状况,灭绝行动本身以及当时世界各国的反应及其历史影响。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入内参观。馆外有种族灭绝纪念碑、长明火、纪念墙和各国元首裁种的纪念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亚美尼亚,自然不会错过前往亚美尼亚最大、最古老的亚拉拉特白兰地酒庄,品尝当地的白兰地美酒。亚美尼亚不仅具有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技术和6000年的酿酒历史,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气侯条件,年日照时间超过300天。自然充足的阳光、当地纯净甘甜的泉水、含糖量极高的葡萄,加上古老的酿造技术,使得这里酿造出来的白兰地酒,品质优越,口感醇香,享誉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花园式的酒庄,映入眼帘的是绿植苍翠,鲜花盛开。空地上错落有致的摆放着前苏联的汽车、俄罗斯土耳其战争时期和一战时期的大炮以及与酒相关的一些装饰物件,让人有一种清新幽静的感觉。坐上原苏联60年代的老式电梯进入酒窖,让人瞬间回到苏联的电影中,其嘎嘎作响的铁门传递着酒庄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酒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结束亚美尼亚的行程,即将前往格鲁吉亚,忽然间想起亚拉拉特山(又名亚拉腊山)。于是早早起来,走到离酒店100多米远的高处,站在深秋凉凉的风中等侯那日照金山的一刻。终于不负所望,金色的阳光照在白雪皑皑的亚拉拉特山山顶上。尽管距离很远,但还是有一点日照金山的感觉。传说中诺亚方舟在大洪水后,最后停泊的地方就在亚拉拉特山上。它因此成为万物开始的地方,是宗教信徒心中的圣地,不可攀爬,只能远观。亚拉拉特雪山虽然坐落在土耳其境内,是该国的最高峰,高5137米。但在亚美尼亚,依然可以一睹它的真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完亚美尼亚,终于对这个位于欧亚交界、高加索地区的山区小国有所了解,甚至多了几分同情。亚美尼亚之所以贫困弱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地理位置特殊,没有区位优势。亚美尼亚东临阿塞拜疆,西部和东南部与土耳其、伊朗及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接壤,北界格鲁吉亚,是典型的内陆小国家。由于没有出海口,缺乏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二是历史上曾经多次受到列强的入侵和掠夺,曾两次被伊朗和土耳其瓜分,又长期受沙皇俄国的统治,是苏联解体之后才独立出来的许多共和国之一,原有的基础较为薄弱。三是亚美尼亚共有人口300万,绝大部分民众信奉基督教,其周围被伊斯兰教国家所包围,再加上与邻国之间的国界争议问题,成为高加索地区动荡不安的火药库地带,其外部环境长期影响着亚美尼亚的发展。四是亚美尼亚在纳卡战争后遭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的封锁。之后虽然开始有所起色,但受制于贫瘠的资源,短缺的资金等因素,经济依然贫弱。五是国土面积狭小,产业结构单一。亚美尼亚总面积29700平方公里,90%的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平均海拔1800米,属亚热带的高山气候,年降水量仅为200 —800毫米。经济主要以农业、食品饮料和采矿业为主,制造业相对落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