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阅读笔记(六)

丘劲生

<p class="ql-block">(续第一部分:爱情诗)</p><p class="ql-block">21、褰裳(郑13)</p><p class="ql-block">原文:“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p><p class="ql-block">读这首诗,如同看到电影《刘三姐》中青年男女隔河山歌对唱的镜头。“惠”字有解为爱或真心实意的,我觉得是敬辞无实义(如多谢惠顾),或者可以把它看作是“谓”的别字;“溱”与“洧”是郑国的两条河,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会在河畔集聚对歌寻爱。弄懂这几个字后,这首诗的含义就非常直白了。有人说这是姑娘在等待爱人时的内心独白,也有人说是辣妹子在向男子发动攻势。依我看是女子对男子语言挑逗的回应。两节的意思重叠,可以翻译成:“你说你想我,卷裳就过河,你不想见我,难道无靓哥?去你个傻大个。”</p><p class="ql-block">22、丰(郑14)</p><p class="ql-block">原文:“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以一位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与相爱的人结婚的女子的口吻,表达心中的悔意与对成婚的渴望。诗中只有一个生僻字“褧”(音“窘”,用麻纱做的衣服),语言直白易懂。全诗四节,前两字每节三句,复叠且意同,想到健壮魁伟的爱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候与自己成亲,而自己却可能因父母变卦不能前行,非常后悔。后两节每节四句,也是复叠且意同,她穿上美丽的衣裳,迫切希望男方来人,驾车接她去成婚。</p><p class="ql-block">23、东门之墠(郑15)</p><p class="ql-block">原文:“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p><p class="ql-block">古代经学文人判定这首诗是讽刺郑国男女私合之风,也有认为是“托男女之情以写君臣朋友之义”、“思怀隐士”等观点。近现代学者多持“女子思恋人”说,认为是女子单相思之歌。诗分二节,每节都以东城门景物起兴,第一节的起兴句有几个现代很少用的字,“墠”是祭祀场地,“茹藘”是茜草,“阪”是山坡,“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就是昔日春祭相会时的地方已经长满了茜草,引出句的内容却很容易明白,男子的家就在附近,他的人却离得很远。有点咫尺天涯的意味。第二节的起兴句中,“践”字《辞海》解作“陈列整齐”,“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就是看到栗树下排列着整齐的房舍,引出女子的怀春之心,埋怨男方不主动的感叹脱口而出:“哪是我不想你,是你不来找我啊!”</p><p class="ql-block">24、子衿(郑17)</p><p class="ql-block">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p><p class="ql-block">古代经学文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留下来的在等待离开的人回来。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也曾借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和等待。宋儒朱熹开始把它看作男女之情,但指责它是“淫奔之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情歌。男女很久不见,女子埋怨男子不主动来找她,相约在城楼上见面,又久候不至,这首诗就是等候恋人时的内心独白。诗分三节,前两节复叠,以想到对方的衣服佩饰引出自己的思念,埋怨对方不主动传音信或来见面。最后一节是描述相约见面后,自己迫不及待地在城楼上来回走动,抒发焦虑的心情。</p><p class="ql-block">25、出其东门(郑19)</p><p class="ql-block">原文:“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p><p class="ql-block">古代经学文人还是从家国角度评论这首诗,认为是郑国内乱中“民人思保其室家”的作品,宋代朱熹则认为是人不待见“淫奔之女”。清代以后方认为是男子表示爱恋专一不二,区别在于爱恋对象是妻室还是恋人。现代人只要弄清几个生僻字词的含义,就会觉得此诗朴实无华,明白如话。“缟”是未经染色的绢,“綦”是苍艾色,“缟衣綦巾”就是素色的衣裳;“闉闍”是外城瓮城的重门,“荼”是苦菜,开白色的花,“茹藘”是茜草,“缟衣茹藘”也就是用茜草作染料染的衣裳。全诗二节,每节六句,用的是叙事的赋体,意义复叠,就是城外美女众多且美,但我只爱穿着朴素的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