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之普洱记 8—心在旅途

走•在云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3日10点,我们从宁洱城出发,前往下一站景谷县。途中要在两县交界的小黑江森林公园闲逛一会儿,下午在景谷县稍作停留,然后天黑前要赶到镇沅县。天气薄阴,车辆稀少,空气清新,满眼绿色。美好的节日,悠然自得地驾驶车辆,不疾不徐地行走,这场景如此熟识而亲切。来到美丽云南六年多了,每次节假日出行,总是抱着满满期待,用心观赏一切,完全享受旅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导航显示,距离我们要去的小黑江森林公园还有不到15公里。越往前走,山势越高。水泥路向前延伸着,弯道增多。茂盛的杂草开始蔓延到道路上来,说明这段路通行的车辆很少。在向前开行的过程中,只有对面有三辆车过来,而与我同向,一直没有车辆。等我注意这个问题时,才开始意识到:走错路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距离地图目的地不到三公里处,导航终止,因为一条土路出现在林间,车没法再往上走。尽头是一户人家,主人正在收拾面包车,看样子准备外出。和他确认山上并不是森林公园之后,我们折回去,又向一户正在采摘万寿菊的乡亲打听,知道了去往小黑江公园的正确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家庭旅行组最大的优点,就是行动一致。六年的云南之行证明,只要走上旅途,所有成员就能按照计划行动,从来没有因为分歧而导致红脸。所以对网上发布的“旅行千万不要带自家婆娘”的言论,我向来是嗤之以鼻的。这不,尽管已经知道走错了路,但三人仍然兴致勃勃,观赏着滇南无量山的密林、河谷、村庄,对崎岖、颠簸、寂静,反倒觉得更为难得而占了便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从山上沿江折返的途中,老周看着窗外连绵的群山和茂密的植物,呼吸着清甜润暖的空气,向我提出以后宁洱可以暂居。对这个海拔适中、气候温润、交通方便的山中小城,我当然毫不吝啬地喜欢。这样,在误入山林之际,反倒决定了未来的一件大事——继腾冲、弥勒、开远、元谋之后,我们又确定了一个云南宜居之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到省道,又往宁洱方向回开了三四公里,在小黑江大桥二号桥南侧,拐下公路向西,不到五十米,终于看见森林公园的招牌,于是沿着江边公路,继续前进。走了七八公里,除个别山谷处标识了地点,意思是可以徒步进去之外,也没见到明显的休闲景点。老周这时候提醒,说在进到门口大概不远处,有一条岔路通往山顶,看样子是徒步路线,那里才应该是森林公园开发的地方,我说也注意到那个岔路了,但时间关系,将错就错,原地休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滚滚西去的小黑江边,我们铺开垫子,把食物摆起来,解决了午餐。江水奔流,幽深开阔,夹岸树木庄稼甚至杂草都十分茂盛。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丰沛的降水,滋育得植物高大茂盛而四季常青,这与滇东北与滇西北看到的情形,差别很大。儿子在岸边玩起了含羞草,那专注的样子,让我穿越回到四五年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澜沧江边,看到当年小豆丁专注愉快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往景谷的路上,我在回想着几年前的两段旅行。2021年春节,在西双版纳橄榄坝,我在游记里写道:</span><b style="font-size:20px;">“曼听佛寺前是个有名的景点,叫作塔包树。树是菩提树,塔则是先于树建成的。据说一只鸟偷吃菩提树种子,落到佛塔里面,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大树,形成了塔包树的奇观。在几百公里外的芒市,还有树包塔,等游历德宏州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b><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双版纳记5-橄榄坝》)</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年之后的2022年春节,在德宏州府芒市,看过树包塔之后,我又在游记中这样写道:</span><b style="font-size:20px;">“除了西双版纳的塔包树,和芒市这个树包塔之外,在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大寨的勐卧佛寺内,有树包塔和塔包树同时存在。这引起了我的一点好奇,但至于能否有专程探访的可能,我无法确定,毕竟我已经见过这种奇观。”</b><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宏记2-树与塔的情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觉得对景谷这个处于无量山腹地的小城,很难安排专门的访问,所以当时不能确定是否可以看到双包的奇观,但那时就已经为此行埋下伏笔。谁想只短短两年多,这次竟然成行。世事的变数固然难料,但执著于心必将催生新的行程,所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之故吧。所以当下午一点四十分,在景谷县城南郊的勐卧总佛寺,看到这个“树包塔—塔包树”的勐卧双塔之际,心情既畅快、又欣慰,如同事了还愿一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勐卧双塔俗称“树包塔—塔包树”,由第17代傣族世袭土司刀汉臣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大殿和僧房于2003年重建,2018年对双塔实施了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傣族语称菩提树为“梅细利”,称佛塔为“广勐”,称包围为“卧”,所以树包塔就是“梅细利卧广勐”,高10.7米,塔刹被菩提树包裹,树冠高约25米,据考证,此树龄约370年。塔包树傣族语就是“广勐卧梅细利”,高7.2米,塔顶菩提树树冠高约20米,树龄18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双塔塔身刻有浮雕,包括唐僧取经等佛传故事、孔雀公主等民间传说、飞龙莲花等动植物花卉等等。雕刻建造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具有极高艺术水准,为全国罕见之珍品。两塔相距30米,连线中垂线上建有大殿,金碧辉煌,一如傣族寺庙的奢华。关于双塔,还有一些宏大的传说,不再叙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继续北上,前往无量山与哀牢山之间的镇沅县。百公里的山路上,风光无限。在云南这个名山林立的省份,自驾出游虽然辛苦一些,但所见所得,自非其他方式可比。特别是全身心地投入旅途,痴迷地观赏山林田舍、河流沟谷,深切地感受景观带来的美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净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一处观景台,惊喜地发现大片的花朵。先是一种粉红色的五瓣大花,至少半个手掌大小,盛开如喇叭。然后是鹅黄色,与先前明显是一个品种。想起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似乎见过,那个叫金杯藤。后来经过查对,才知道那粉红大花叫作红蝉,而黄色的并不是金杯藤,而是黄蝉。总算还有一种是我认识的,那是百香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