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背景音乐:古筝《香妃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摄影/编辑:三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文字来源:(百度搜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恭王府及花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沿、什刹海南岸,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庆王永璘的宅邸。清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及花园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等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时28年完成,成为完全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恭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其花园位于王府后,又名萃锦园,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据考证是在明代旧园上重修的。全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园区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王府中路主要为银安殿和嘉乐堂,主为祭祀之用;东路主要为多福轩和乐道堂,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訢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锡晋斋即为恭王府“楠木殿”,殿内雕刻皆为楠木所成,是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清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和孝公主府(和珅宅)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二十日,乾隆将和珅儿子丰绅殷德指为和孝公主(十公主)额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同年六月二十一日,乾隆下旨“所有李侍尧入官中一所房屋着赏给和珅作为十公主府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和珅建造此府,用时至少超过四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1790年1月),和孝公主(十公主)下嫁丰绅殷德,正式入住此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和珅获罪赐死抄家,宅邸赐予庆王永璘,和孝公主奉旨迁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庆王府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庆郡王永璘得到和珅宅邸,宅邸开始称为“庆王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庆亲王永璘病逝,其爵位由三子绵慜继承,降袭郡王,成为庆王府的第二位主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道光十六年(1836年)绵慜病逝,郡王爵位由仪亲王永璇之孙、绵志之子奕彩继承[8] ,是庆王府的第三位主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奕彩被爆出在其母丧服期间纳妾生子,后又查出奕彩向宗人府书办贿赂三千钱,奕彩被革爵,退回本支。永璘五子绵悌革不入八分镇国公爵位,降一级授镇国将军,承袭永璘祀事,是为庆王府的第四位主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绵悌病死,无嗣,其弟绵性之子奕劻承嗣绵悌,降袭辅国将军,成为庆王府的第五位主人。奕劻承袭不久,即奉旨迁到府第西侧不远的琦善旧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道光三十年(1850年),奕訢奉旨分府,获赐原庆王永璘旧第、辅国将军奕劻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恭王府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咸丰二年四月(1852年6月),奕訢正式移居此府,府名史称恭王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奕訢住进来半年后,咸丰二年十月二十三日(1852年12月4日),咸丰皇帝陪着奕訢的母亲皇贵太妃驾临恭王府,咸丰皇帝还为奕訢府第的殿堂题写了多福轩、葆光室匾额。同治初年,奕訢还重新对府邸后花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并命名“朗润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1898年5月29日),奕訢在恭王府病逝。奕訢之孙溥伟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承袭恭亲王爵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民国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12年1月,溥伟从恭王府出逃。2月清帝退位,恭王府第一次成为王公可以随意处置的私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24年,隐居西山的溥伟之弟溥儒、溥僡及母回到恭王府花园居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36年,溥伟病逝后,包士杰于1937年向北平地方法院起诉,法院将恭王府进行拍卖,被辅仁大学买去。溥儒于1938年初离开恭王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37年,受圣言会委托,圣言会牧师张维笃出面,以19.9万元依法购得恭王府位于地安门外三座桥路,东至府夹道、南至什刹河,西至什刹海河,北至西煤厂街的房屋五百六十九间,廊六十间,以及花园地亩,合计四十九亩三分产权,用于辅仁大学添办女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39年9月,辅仁大学开始大范围招收女生,恭王府随改称辅仁女院,女院由圣神修女会管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新中国成立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王府等古代建筑的重要性,自然也没有注意到恭王府的保护问题。提出保护恭王府,周恩来是第一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恭王府成为师大女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56年~1964年,恭王府府邸部分先后被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多家院校机构占领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62年,周恩来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北京市有关部门拨款重修恭王府。此后,北京市有关部门制订了保护恭王府的方案,并拨出款项重修恭王府。就在那次重修时,考古人员在王府花园的秘云洞内意外发现了失踪的福字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病重期间,委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同志办三件事:新建一座北京图书馆;修琉璃厂文化街;对社会全面开放恭王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