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有子山风景

瞭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子山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 很早就有个想法,亲自爬上辉渠镇西南的有子山看看,因为有子山对我太有吸引力了,2500多年前,孔子爱徒有若游学至此,看上了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有子山上居住、读书、讲学、授徒,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抗战时期,国民党苏鲁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选定此地作为他的前沿指挥所,指挥中国士兵和日寇血战,最后血染城顶山,以身殉国;最近偶然有听到中国科学院退休的教授夫妇二人在此隐居生活,更激起了我上有子山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约上同学韩风学,又联系了住在辉渠镇祖官村的李宗良老师,他是辉渠人,应该熟悉去有子山的路线和附近村里的人,给我们当向导。</p><p class="ql-block"> 有子山,辉渠西南11公里,相传,孔子的学生有若曾游学此地读书讲学,古时山上建有子祠,故名有子山。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孔子的弟子,被尊为儒学圣贤,有若学习勤奋,看书时担心睡着而用火烧手。他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倡导和睦、重视礼教。《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有若过世后,鲁悼公曾前往吊唁。可见有若在当时的极受尊崇,名望很高。</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九年《重修庙记碑》载:“有子山,古传为因有子读书其山而得名,山有3峰,西南——东北向,山势陡峭。主峰海拔395.5米,顶部平坦。山上部为玄武岩,下部为石灰岩。中上部岩石裸露于地表,下部多为沙土覆盖。山上梯田可种植花生,地瓜等。古时山上有先贤有子祠,岁时祭祀,祠内碑石林立,古松数株。有道士数人住持,庙田300余亩。祠今已毁,遗迹犹存。仅有废壁残垣和石碑2座。</p><p class="ql-block"> 到祖官接上李宗良老师,我们由辉渠西行,过洞西头村南拐,到一村停下进村,只见村内满是石屋、石墙,道路狭窄弯曲,只好返回到桥头,这个村前几年我们寻找传说的“石门”时来过,也是一个古老村落。</p><p class="ql-block"> 继续南行,从一山东侧过,我觉得这山好像就是有子山,前几年和诗人周庆芳、周连军等几位老师曾经到山上寻找有子祠的遗址,我不敢确定,我们只好继续前行,到了前面的村庄,村西树立的村标是“麻湾村”,记曰:麻湾村位于辉渠镇12公里,因村东有湾状泉水多处,星罗棋布,犹如人脸的麻子,故称麻湾村。麻湾村自古受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离老子故里仅有10公里,村北山上即为孔子弟子有子讲学生活的地方,文化氛围浓厚。麻湾村群山环绕,山清水秀,自古为兵家险地,抗战时期,因地形复杂,便于隐蔽,国民党部周复将军指挥所驻扎在村北有子山上,受村民拥戴,其部下多有与村民相识者。</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车和路旁的两位60多岁的村民聊了起来,他们说听老人说古时山南坡上有有子祠,也有庙宇,他们记事起就没有了,现在山上住着三户人家,都是李姓叔兄弟,其中有北京来到李学仁夫妇,也是麻湾村出去的,老夫妻俩回来再在山上住,也有几十年了,他们自己种菜、种点杂粮,平时一般不下来,有时下来赶集买些日常用的东西。我们问起 抗战时周复的指挥所一事,他们说没有了,早就被毁了,听说周复是个大官,他的部下经常到村里,和老百姓相处的很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根据两位村民的指点,驱车返回,在山的东侧,找到了村民所说的那块大石头,大石头北侧有一条窄窄的水泥路,我们便开车沿水泥路上山,路不但狭窄,还忽高忽低,极不平整,两边长满荆棘杂草,初会开车的肯定不敢往上开,艰难的走过一段路程,我们来到了一片白杨树林深处,三户人家居住的地方,有一辆白色的新能源汽车早停在那里了,我们在东侧停下车。</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停车处的北面是一处废弃的残垣断墙院落,院落全部是石头垒的,北侧是东西向的六间石屋,只剩残缺不堪石墙,看得出是有两个门口,四个窗户,房前有石槽、石磨等用具,还有两块横卧残缺石碑,上面字迹模糊,依稀看出字的痕迹,实在看不清是什么字,一旁还有石碑的底座,镶石碑的长方形石槽很好辨认。前边的石屋也是残缺不全,东侧一间还有石砌的池子,不知是做什么用的,或许是方便用的厕所,也有可能是存放地瓜、白菜等过冬的地窖。这难道就是有子祠遗址,石头院落有人生活过是很明显的,但是看不出何朝何代,肯定很久远。</p> <p class="ql-block">  走出残垣断墙院落,西侧就是三户村民居住的房屋,房前一中年男子,他也好奇,不明白我们到如此荒凉的地方干啥,和我们攀谈了起来,他是新安街道焦家庄的,这里是他的老家,上世纪末,举家搬迁,落户焦家庄,有时也回来看看,毕竟有恋家情结,他是作玻璃钢的,自己出资修了这条上山的水泥路,这样就方便上山了,他说北京来的两位老人住在中间那处院落,是他堂哥。</p><p class="ql-block"> 我们便来到中间院落,一进大门,首先看到拥北墙上的一副“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对联,横批是“牢记”二字,对联内容既陈旧,也不工整,却是上了岁数老人的心里话,只有毛泽东时代的人才有切实体会。老妇人正在院子里忙着,看我们进来,赶忙招呼老伴出来,老人出来,我一看,红光满面,尽管头发全白,步履却很轻便,看上去也就七十岁左右,老人招呼我们屋里喝水,我们本来就是拜访老人家的,也就不客气进了屋,老人家拿出茶,给我们泡水喝,我一看还是龙井茶,看出来老人喝茶的品味很高。我们边喝茶边聊了起来,老人说他是1934年生人,1954年当兵出去的,后来转业去了中国科学院工作,在北京结婚,老伴家是临朐的,有三个女儿,一个在国外,两个在大城市,他1994年60岁那年退休,退休时浑身是病,还有癌症,以为自己活不了几年了,特别想家,就回来买了这处房子住下来,吃自己种的菜和五谷杂粮,喝山泉水,因为这里取暖不行,冬天就回北京过冬,开春就再来有子山上居住,不觉一住就是三十年,现在什么病也没有了,就是耳朵有点背,他说每年冬天回北京,和他一时工作的人,每一年都走几个,现在健在的也没几个了。他说这房子就建在他家老屋的位置,原来的有子祠就在这里,早就毁掉了。我们问起周复将军,他一时没明白,幸亏老伴提醒,人家问住这里的那个大官,老人说,周复就住在原来这里的房子里,那时他七八岁,已经记事了,闲暇时间,周复经常领他玩,摸他的头,给他好吃的,他也经常跟在周复将军的屁股后去这去那。</p><p class="ql-block"> 周复,国民党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从1939年到1943年,周复与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指挥部队在鲁苏战区坚持了四年的抗日游击战争。他不仅是于学忠将军指挥抗战的助手,实际上是为蒋介石安排在鲁苏战区的“监军”,因为于学忠将军是张学良部下,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1940年初,周复来安丘县马家旺村创办了鲁苏战区《阵中日报》,号召抗日救亡,鼓舞战区士气。1941年11月,日伪军约5万多人分三路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周复协助八路军共同对敌,坚持战斗50多天,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扫荡。1942年8月,日军对驻扎唐王山的鲁苏战区主力113师进行合围,周复指挥113师与敌激战两昼夜,突出重围。1943年2月20日午后,日军迫近城顶山,周复率八百余人于黄昏后向东突围。21日黎明时分被日军包围。周复率部抢占了在张家溜西南的城顶山,据险死守,奋力抗敌。日军增兵,将周复部层层包围。激战中,周部伤亡过半。周复以粮弹不继,不可死守,下令集中火力突围,并亲率敢死队员数十人冲杀于第一线。行至半山腰,他胸部不幸被流弹击中,血流如注。他强忍剧痛,继续指挥突围,最后力竭殉国,弥留之际仍叹曰:“局势如何得了!”无一言及家事。后周复部下和辉渠绪泉村周姓族人将周复将军遗体掩埋在绪泉周家老林里 ,周复将军原籍是绪泉村,曾认祖归宗,也是抗日英雄,1995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周复为革命烈士,将其墓从绪泉老林迁入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时间已近中午,我们不得不告辞老人家,老人家说11月中旬就回北京了,邀请我们一定再来,喝茶聊天。和老人告别后,我们又上老人住房的后边看了看,他们三家的住房和六间残垣断墙后,有很大一块平整的空地,有些杂树,东边也有一些零零落落的蔬菜和绿豆、黄豆、玉米等杂粮,不是很旺盛,可见这是两位老人家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两位老人家,退休后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自己从小生活的老家,来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圆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吃着自己亲自种的蔬菜杂粮,喝着山沟里甘甜的泉水,闻着山野里温馨的气息,看着村里升起的缕缕炊烟,和自己儿时的玩伴相聚闲聊,生活返璞归真,这种田园式生活,就叫梦回故乡,对多年在外的游子来说,的确是一种最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登上有子山,尽管没有看到秀丽的风景,巍峨的群峰,生辉的峭壁,满山的苍翠,流水般的云雾。但是有子山曾是有若子生活居住,读书讲学的地方,后人为纪有子,修建有子祠、有子庙;抗战时期,国民党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抗日英雄周复将军选择此地作为前线指挥所,指挥军队与日寇血战,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扫荡,最终在城顶山战役中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中国科学院退休职工李学仁,退休后带着满身疾病,甚至是癌症,梦回故乡,返璞归真,修身养性,一住三十载,成为一位90多岁的健康老人,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难道不是有子山上最美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