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声霹雳惊天地,蘑菇云升起红戈壁。”这是我国原佛教协会会长、社会活动家、著名诗人赵朴初先生1965年初公开发表的散曲《某公三哭》中的诗句,说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事。《某公三哭》产生于国际反华势力,尤其是苏联竭力打压我们,我们奋起反抗的国际政治背景下,散曲语言通俗易懂,诙谐辛辣,一发表即轰动全国,人们争相传颂。我当时正在读高中,高我一个年级的一位同学还自创了一个节目,在学校组织的晚会上表演《某公三哭》。我们经常吟诵《某公三哭》,特别喜欢“一声霹雳惊天地,蘑菇云升起红戈壁”这两句,读到它时,嗓门不知不觉都要放大一些,心中充满了自豪。</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体会不到60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国人极度兴奋的心情了,那时我们刚从“三年自然灾害”困境中走出来,敌人核讹诈的乌云时不时地飘向神州大地,全国人民憋了一口气,要奋斗,要自力,要让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不受人欺负。此刻,标志着打破敌人核垄断、增强我国自卫能力的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怎能不使人不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呢?!当年争抢阅读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这一辈子大概都忘不掉了。</p> <p class="ql-block"> (照片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请记住这个时刻:1964年10月16日15时。顺带说一下:选择这个日子试验原子弹是有特定含义的,就在两天前,10月14日,《某公三哭》的“某公”——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因“伙伴儿演出了逼宫戏”而灰溜溜地下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算是给他“送行”。</p> <p class="ql-block"> 红了罗布泊戈壁的蘑菇云曾把它的身影留在了我国发行的邮票上: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邮票的第8枚“自力更生”的右上方就是它!</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时刻,我们格外缅怀那些为研制原子弹、氢弹而隐姓埋名几十年,冒着生命危险,奋斗在第一线的“两弹一星”元勋们。方寸帮助我们认识了他们中的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郭永怀、于敏。</p> <p class="ql-block">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今年是他诞生100周年。邓稼先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留学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满怀报国热情,冲破重重艰难险阻,毅然回到祖国,受命参与研制核武器。当时我国的科研条件极其艰苦、滞后,邓稼先带领科技人员硬是用三角板、算盘和木制圆规计算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数据,由他最后签字确定的设计方案确保了原子弹试验的成功。为了检验试验成果,以利再战,他数次不顾核辐射危险,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邓稼先还和于敏一起制定了“邓—于方案”,依据这个方案,我国研制出了氢弹,并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两年零八个月后试验成功。邓稼先被公认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p> <p class="ql-block"> 邓稼先(《中国现代科学家(六)》,2014)</p> <p class="ql-block">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市。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是一位名扬中外的实验物理专家。接受研究原子弹任务后,化名“王京”,“消失”了整整二十八年,他先后指导、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一至第三次地下核试验。</p> <p class="ql-block"> 王淦昌(《中国现代科学家(六)》,2014)</p> <p class="ql-block">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今年也是他诞生100周年。朱光亚也曾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朱光亚参加和领导了我国全部40多次核试验的全时段和全过程。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就是经过他和张爱萍等人签字后,10月14日晚被吊上铁塔,16日引爆的。1966年10月27日9时,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发射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我们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这一成就凝聚了朱光亚的心血。他的朋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这样评价他:“他在两弹的研制中是科技众帅之帅。”</p> <p class="ql-block"> 朱光亚(《中国现代科学家(六)》,2014)</p> <p class="ql-block">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60年7月,在苏联片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带走全部研究资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面临可能夭折的时候,郭永怀临危受命,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他具体负责核武器的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了卓越贡献。1968年12月4日他带着试验中发现的重要线索从青海基地赶回北京。5日凌晨,飞机降落时失事,他与警卫员紧紧搂抱在一起,将装有试验资料的公文包夹在两人的胸前。人被烧焦了,公文包却保存了下来。同年12月25日,他被授予烈士称号。</p> <p class="ql-block"> 郭永怀(《中国现代科学家(六)》,2014)</p> <p class="ql-block">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在河北省宁河县。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底,在钱三强组织指导下,开始从事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依靠勤奋和努力,于敏带领科技人员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他和邓稼先合作提出的“邓—于方案”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于敏曾长期领导氢弹等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因而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p>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19日我国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八)》邮票,第3枚即“核物理学家于敏”,邮票的右侧印有首颗氢弹爆炸形成的蘑菇云。</p> <p class="ql-block">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首颗氢弹试验获得成功。同年11月20日越南发行《中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纪念邮票1套2枚,图中都印有原子核模型示意图、表示氢的“H”和试验成功的日期。由于受当时越南国内经济、技术条件限制,邮票印制不那么精致,但它却是世界上唯一一套纪念氢弹试验的邮票,是展示我国核武器研制过程中一个里程碑成就的邮票,因而很值得拥有,我有幸收藏了它。</p> <p class="ql-block"> 我国春秋时期的古籍《左传》里有这么一句话:“止戈为武。”(《宣公十二年》)说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即拥有武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停止干戈,平息战事。换句话说,要想得到和平,不受战祸之苦,就必须拥有足以威慑敌人的武力。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拥有核武器不是为了核讹诈其他国家,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之时,我国政府就庄严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个承诺今天依然有效。但是“止戈为武”,为了避免敌人使用核武器欺负我们,我们必须保持和发展我们的核武器库。愿和平与我们永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