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彝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开出了许多文明之花,其中有不少是彝文医药典籍,它们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医药遗产的一部分,体现出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处巍巍哀牢山脉中段,东有鲁奎山,西有以大雪锅山为中心的哀牢山主脉峰系。这里世代生息着聂苏、纳苏、山苏、车苏、腊鲁等10多个支系的彝族同胞,共有人口13万余人,是滇南彝文典籍的主要蕴藏之地。历史上,彝文在鲁奎山、磨盘山、迤且山的彝民中,广泛通行使用,直至解放前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彝文在这些地方广泛使用,在民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典籍,其中不少是彝文医药典籍。近年我们在收集整理彝文医药典籍的过程中,了解和接触到的彝文医书就有:鲁奎山巴桑努巴所著的彝文医书,写莫乡涅别努巴所著的彝文医书,磨皮乡此苏维录巴所著的彝文医书,老五斗乡申姐咩巴所著的彝文医书,老厂论著巴都乡者竜所著的彝文医书,新化迤施河流传(著者佚名)的彝文医书等等。这些书大都成于明清之际,曾经在新平彝族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如汉名为张德跃的此苏维录巴所著的彝文医书,在新平彝族中颇有声誉,至今在彝医中广为运用。1986年8月至1987年10月,我们翻译整理的《聂苏诺期》,是根据新平县老厂河收集的者竜所著的民国八年(1919年)抄本《彝族医药之书》和流传于迤施河一带的民国十年(1921年)抄本《彝族医药》整理的。</p> <p class="ql-block"> 云南的彝医药发展历史长达千余年,医药体系发展比较完整。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积累沉淀了丰厚的彝族文化形成独自的彝医药体系,并用自己独特的彝族语言传承了下来。彝药药材种类丰富将近有一千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彝医药尤其喜用动物药,这是在其他民族医药中很少见的,如《双柏彝医书》中记载动物药就有92种占全书的1/3。彝药常用的药物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34科55种,如芸香科、蔷薇科、菊科、茜草科、豆科、毛茛科等,常用药物有土三七、苦荞麦、九里香、余甘子、五爪金龙、山海棠、火把果、龙牙草、奶浆草、大花金钱豹等目前记载彝医药的著作典籍主要有《双柏彝医书》、《彝族献药经》、《老五斗彝医书》、《三马头彝医书》、《元阳彝医书》、《彝族治病药书》、《洼垤彝医书》、等。近些年来云南彝医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楚雄州中医医院是全省彝医药研究基地,近些年编著出版了《彝药志》、哀牢山彝族医药》、《彝族医药荟翠》、《峨山彝族药》、《彝族医药学》、《双柏彝医书》、《彝族医药芸萃》等彝族医药专著。楚雄州中医院目前研发院内制彝族药特色制剂24个、彝药保健品2个,养冒解毒胶囊、利胆解毒胶囊、紫灯胶囊和饿求齐胶囊获得国药准字号。此外,闻名中外的云南白药,就是由清代的云南彝医曲焕章,根据祖传秘方研制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彝文典籍中,我们不难找到许多关于彝族为民族生存而寻求医药的记载。在新平地区流传的彝文典籍《哦母支杰察》中,就有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在荒古年代,</p><p class="ql-block"> 世上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有病不会医。</p><p class="ql-block"> 病了吟哼哼。</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有英臣什诺,</p><p class="ql-block"> 上山采百草。</p><p class="ql-block"> 尝遍苦酸辛。</p><p class="ql-block"> 百草有百样,</p><p class="ql-block"> 一样采一百,</p><p class="ql-block"> 百样治百病。</p><p class="ql-block"> 有病不再哼。</p><p class="ql-block"> 后人学什诺,</p><p class="ql-block"> 如火星火种,</p><p class="ql-block"> 什诺的医药。</p><p class="ql-block"> 一代传一代。</p><p class="ql-block"> 这些彝族医药发生和发展的记载,同本民族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融为一体,成为彝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在彝族叙事长诗《力芝与索布》中,就有索布上托落尺山找药救阿哥的故事,“托落尺山长灵芝,托落尺山有仙草,采回山药救阿哥”就反映这一事实。彝族医药是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在涉及西南历史的汉文文献中,绝少有彝医彝药文字记载。元朝李京所撰《云南志略》附录《诸夷风俗》中,记述“罗罗,即乌蛮也。……有疾不识医药,唯用巫,号曰‘大溪婆’。以鸡骨占凶吉,酋长左右,斯须不可缺,事无巨细皆决之”。嘉庆师范《滇系》概述云南各地彝族时,也说道:“病无医药,用夷巫禳之”。这些记载,说明了汉民忽视彝族的事实,但阻挡不了彝族医药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