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中国导弹、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

W.G.32291229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章:转载;插图:网络(感谢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配乐:《亲吻祖国》由王丽达演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 1 枚<span style="font-size:18px;">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这枚基于钱学森弹道原理设计制造的</span>东风31AG是中国战略力量的支柱。</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为我国防科技发展做出卓著贡献的“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王”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以及以他为首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们。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8日,对于无数中国人而言,是一个铭记于心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这一天,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王”和“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终于结束了长达五年的漂泊生涯,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p><p class="ql-block">钱学森的归国之路,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的历程,更是新中国在外交与科技领域取得重大胜利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立誓要用学术报效国家。在交通大学深造期间,他致力于铁路工程,但国内铁路业的衰落迫使他转向航空领域。</p> <p class="ql-block">1934年,钱学森远赴重洋,进入他梦寐以求的航空领域深造,并在世界权威冯·卡门的指导下,取得了卓越成就。年仅29岁,他已成为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知名专家,36岁时更是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p><p class="ql-block">然而,正当他准备将所学贡献给祖国时,却遭遇美国政府的无理阻挠。1950年,钱学森因被怀疑泄露军事机密,而遭到美国政府的逮捕和监禁。尽管加州理工学院师生和恩师冯·卡门纷纷为他发声,但美国政府依然坚持不放行。钱学森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他的归国之心却从未动摇。</p> <p class="ql-block">美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甚至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许他回到中国,他太有价值了,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抵得上3至5个海军陆战师力量。”</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囚禁岁月中,钱学森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他深知,只有回到祖国,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信件向祖国求救。</p><p class="ql-block">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钱学森看到太师父陈叔通与毛主席并肩而立的照片,这激发了他写信求救的念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是,他在香烟薄纸上倾注心血,书写了一封求救信。</span></p> <p class="ql-block">并通过蒋英的巧妙传递,成功地将信件送到远在北京的太师父陈叔通手中。陈叔通迅速将信件转交给周总理,为钱学森的归国之路点亮了希望之光。</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得知钱学森的情况后,立即展开营救行动。1954年4月,在日内瓦的中美四国会议上,他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与美国代表进行激烈交锋。</p><p class="ql-block">面对美国代表的强硬立场,周总理采取先示好意的策略,主动释放了四名美国战俘,以此显示释放更多战俘的诚意。这一举动打破了僵局,为后续的谈判创造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经过多次谈判,美国终于同意先遣返钱学森等留学生,但条件是中国必须释放11名在朝鲜战场被俘的美国飞行员。这些飞行员在二战中表现出色,是美国空军的精英。</p><p class="ql-block">这一条件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然而,周总理却以国家大局为重,毅然决定释放这11名飞行员。他的这一决定,不仅彰显了中国的诚意和善意,更为钱学森的归国之路扫清了障碍。</p><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他们走下邮轮,踏上祖国的土地时,激动的泪水瞬间溢满眼眶。<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多年的漂泊生涯终于结束,他们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他深知,自己的归国离不开周总理等老一辈外交官的不懈努力和国家的坚定支持。并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身于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这些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钱学森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的归国和贡献,不仅是中国科技事业的一次重大胜利,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体现。他的归国之路,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念。</p><p class="ql-block">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矢志报国,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安康而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1998年,钱学森与22位科技专家共同荣膺“两弹一星元勋”称号。这是对他一生奋斗和贡献的最高肯定。</p> <p class="ql-block">2009年,98岁的钱学森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的一生谱写出了中国科技自主自立的壮丽史诗,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气概。</p><p class="ql-block">如今,重新回顾钱学森的人生历程,我们不禁感慨万分。我们的国家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默默奉献,他们堪称是共和国的栋梁之才和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选自:【搜狐网】;</p><p class="ql-block"> 原创: 涂山十八。</p> <p class="ql-block">【附1】这是“中国洲际导弹划过美国上空”?实为美国猎鹰9号相关场景</p><p class="ql-block">澎湃新闻/2024-09-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新华社报道,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此次导弹发射,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达到了预期目的。中方提前向有关国家作了通报。</p><p class="ql-block">美五角大楼发言人于当地9月25日表示,“我们确实收到了一些关于洲际弹道导弹测试的提前通知,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它确实会防止任何误解或误判。”</p> <p class="ql-block">【附2】东风31AG---基于钱学森弹道原理的中国战略力量支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风31AG,作为中国远程战略导弹的代表,其卓越性能和独特弹道设计,使其成为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结合钱学森弹道原理,探讨东风31导弹的先进技术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一、钱学森弹道---东风31的技术基石</p><p class="ql-block">钱学森弹道作为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轨迹设计理念,为东风31导弹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东风31导弹在钱学森弹道原理的基础上,实现了以下技术突破:</p><p class="ql-block">1、高超声速滑翔:东风31导弹在大气层边缘进行长时间的滑翔飞行,速度可达马赫数20以上,有效缩短了敌方预警时间,提高了突防能力。</p> <p class="ql-block">2、气动控制:东风31导弹采用先进的气动设计,通过改变攻角和侧滑角,实现飞行路径的灵活调整,使得敌方拦截系统难以预测和拦截。</p><p class="ql-block">3、重力助推:东风31导弹在滑翔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球重力场,进行跳跃式机动,进一步延长飞行距离,扩大打击范围。</p><p class="ql-block">二、东风—31AG:不可拦截的远程战略导弹</p><p class="ql-block">基于钱学森弹道原理,东风31导弹具备以下特点,使其成为难以拦截的远程战略武器:</p><p class="ql-block">1、末端变轨能力:东风31导弹在飞行末段具备末端变轨能力,能在大气层内进行机动,避开敌方拦截。</p><p class="ql-block">2、多弹头技术:东风31导弹可携带多个独立目标弹头,每个弹头具有不同的飞行轨迹,大大提高了拦截难度。</p><p class="ql-block">3、高生存能力:东风31导弹采用固体燃料,发射准备时间短,机动性强,生存能力较高。</p> <p class="ql-block">三、东风31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1、核反击力量:东风31导弹作为我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核反击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p><p class="ql-block">2、战略威慑:东风31导弹的远程打击能力和突防能力,使其成为我国战略威慑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3、全球快速打击:东风31导弹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打击,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提供有力支持。</p><p class="ql-block">总结:东风31导弹凭借钱学森弹道原理的先进技术,成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支柱。在现代战争中,东风31导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坚强保障。随着我国国防科技的不断进步,东风31导弹家族将继续发展,为国家安全作出更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为我国防科技发展做出卓著贡献的“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王”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以及以他为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千千万万的</span>科技工作者们。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共和国的历史,将永远镌刻他们的丰功伟绩!祖国和人民会永远铭记!祖国的山山水水会永远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