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彝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瑰宝,其中彝文医药典籍尤为珍贵。它们凝聚了彝族人民与疾病抗争的经验智慧,是中华民族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彝族人民的智慧与勇气。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哀牢山脉中段,东临鲁奎山,西倚大雪锅山,这里是聂苏、纳苏、山苏、车苏、腊鲁等多个彝族支系的聚居地,共有约13万彝族同胞生活于此,是滇南彝文典籍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彝文在鲁奎山、磨盘山、迤且山等地广泛使用,尤其在明清时期,彝文的应用达到鼎盛,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典籍,其中包括大量的彝文医药书籍。近年来,我们在搜集整理彝文医药典籍时,发现了诸多珍贵的彝文医书,如鲁奎山巴桑努巴、写莫乡涅别努巴、磨皮乡此苏维录巴、老五斗乡申姐咩巴、老厂论著巴都乡者竜以及新化迤施河一带流传的彝文医书等。这些书籍大多成书于明清时期,在新平彝族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汉名为张德跃的此苏维录巴所著彝文医书,在当地享有盛誉,并被广泛应用于彝医实践中。1986年8月至1987年10月间,我们根据新平县老厂河收集的者竜所著的民国八年(1919年)抄本《彝族医药之书》和民国十年(1921年)抄本《彝族医药》进行了翻译整理,编纂成《聂苏诺期》。</p> <p class="ql-block"> 在彝文典籍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关于彝族先民为生存而寻找医药的记载。在新平地区流传的彝文典籍《哦母支杰察》中,</p> <p class="ql-block">在遥远的古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间的人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患病无医无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病痛只能呻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祖中有英杰什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山采集百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尝遍各种滋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草各有妙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种采来一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草可治百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不再呻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代学习什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犹如火星火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诺的医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代相传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关于彝族医药起源与发展的记载,与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融为一体,成为彝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在彝族叙事长诗《力芝与索布》中,讲述了索布上托落尺山寻药救兄的故事,“托落尺山长灵芝,托落尺山有仙草,采回山药救阿哥”,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彝族医药在逆境中顽强发展。在涉及西南历史的汉文文献中,很少有关于彝医彝药的文字记载。元朝李京所撰《云南志略》附录《诸夷风俗》中提到:“罗罗,即乌蛮也。……有疾不识医药,唯用巫,号曰‘大溪婆’。以鸡骨占凶吉,酋长左右,斯须不可缺,事无巨细皆决之。”嘉庆师范《滇系》概述云南各地彝族时也说道:“病无医药,用夷巫禳之。”这些记载揭示了汉民对彝族医药的忽视,但并未阻碍彝族医药的发展。许多汉文献将彝族医药与毕摩求神卦卜混为一谈,这是对彝族医药的历史偏见。历史上许多偏远山区医疗资源匮乏,为了治病救人,人们求助于神灵,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彝族,其他民族亦然,不能因存在迷信活动而否定彝族医药的存在。相反,从我们翻译整理的彝文医药典籍来看,彝族医药较少受到迷信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我县在古彝文医药典籍翻译整理过程中,列举了部分彝文医药书名,这些具有独特价值的典籍,经过不少艺人的翻译、整理,虽然很多有价值的药方、药典被传承下来,但能够学通、用上却十分困难。因此,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明确民族民间传承人的责任,使彝医后继有人,世代相传。新平彝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先前曾有一些有识之士作出有益探索。有人著述过《彝药志》,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彝族医药专著。其中,产于洱源县九气台村的一种名叫“天生磺”的彝药,治疗寒泻甚为灵验,广载声誉。建国后,楚雄州药检所曾发掘整理过《彝文医药书》,并于1983年出版了《彝族志》。玉溪地区和峨山县药检所也发掘整理过《峨山彝族药》。1983年凉山州内部出版了《彝族医药史》铅印本。这些都为发掘彝族医药的实践作出了有益尝试。我们翻译整理《聂苏诺期》,是对先前热爱和关心祖国民族医药的同行们所做努力的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