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沧桑始见“珍”,~闽人杨浚所藏金石赏释

且听风吟

<p class="ql-block">  外地一藏友知我喜文献收藏,遂发其所藏文献照片予我,其藏品本身内容、存世量皆珍贵罕见,颇为心动;惜其要价不菲,且藏品本身历尽岁月风霜,破烂不堪,犹豫间朋友说:其人曾为左宗棠左公幕僚、著名学者、金石家、藏书家。遂对其所说详加了解,往来有三,皆大欢喜,终于易手与我!</p> <p class="ql-block">刚买下时的原始状态,岁月给予的累累伤痕!</p> <p class="ql-block">  待货到时拆开一看,其几已无法翻阅,心痛甚矣,此物历尽沧桑、劫后余生,且有缘经我之手,我亦不愿于我处束之高阁,不问不顾。便想重新装裱,但所需费用颇为不菲,思虑再三,经向多地藏友询问、推荐、沟通、对比价钱,终于选定一外省口碑、手艺皆为上乘的师傅。忐忑中,又是二月有余的等待,待重新收到时已是改头换脸、焕然一新。翻阅时的那一份心情,复杂难言!收藏是需要缘份,于文物本身来讲,遇到一个好主人、识货者,何尝又不是它的缘份,不然,要么藉藉无闻、要么灰飞烟灭!懂它的人才会视若拱壁、让它重新焕发容光。且我为之花费那么多的心血和付出,我亦不愿它再次默默无闻,归于沉寂,遂作此文,详加解读,让这件珍贵文献资料重见天日,让更多的世人来了解它……</p> <p class="ql-block">  该本拓片主要为宋代石刻拓本、元代砖拓、明代大儒陈继儒砚拓等组成,共二十二个单面,其中杨浚题跋十三处,其中所有拓片,收藏各平台及国家诸院、馆均未得见,可见这本拓片的珍贵之处。</p> <p class="ql-block">新装裱后请好友中书协会员李宏伟题签。</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阅读和理解,综合整理了杨浚的生平如下:</p><p class="ql-block"> 杨浚(1830—1890),字雪沧,号健公,又号冠悔道人;出生于福建侯官(今泉州市石狮曾坑),在省城福州长大。</p><p class="ql-block">咸丰二年(1852年),杨浚中举人,年方22岁,一时春风得意,声名鹊起。可惜之后却命运多舛,屡次会试不第。</p><p class="ql-block">同治四年(1865年),杨浚赴京,朝廷援例授为内阁中书,又充国史馆、方略馆校对官。冷曹小吏,居京不易,杨浚不到一年就告假而归了。</p><p class="ql-block">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率兵入闽,任闽浙总督,提倡文教,访知其文名,遂延请杨浚主持重刊先贤遗书《正谊堂全书》。</p><p class="ql-block">同治六年(1867年),左宗棠挥师陕甘,亦召杨浚入幕,杨浚追随左宗棠千里征尘,筹办军务,深得左公信任。</p><p class="ql-block">同治八年(1869年),杨浚赴游台湾,次年底返回。在台湾应邀编撰《淡水厅志》、《北郭园全集》。</p><p class="ql-block">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浚赴厦门一带。</p><p class="ql-block">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马江之战爆发,居留福州的杨浚抗敌卫城,颇有作为。</p><p class="ql-block"> 此后,杨浚离开福州,赴厦门、金门、漳州诸书院任山长。光绪十六年(1890年),一代学者、诗人、收藏家、金石学家杨浚终于厦门,为后世留下他的七万卷藏书和数十种著述,如:《冠悔堂诗钞》、《冠悔堂楹语》、《淡水厅志》、《北郭园全集》、《岛居录》等。</p><p class="ql-block"> 杨浚去世后,由于其道德文章俱佳,当地乡贤将其奉祀于福州西湖宛在堂。</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图书馆(今首都图书馆)四处搜罗典籍,杨浚后代将“冠悔堂”藏书让售于北京图书馆,其一生心血、数万卷藏书终于有了最好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杨浚生长、生活于福建海疆并曾遊历海疆重地台湾,入幕左宗棠、李鹤年、沈葆桢、彭纪南等,与吴鸿源、吴光亮、杨昌濬</p><p class="ql-block">等交往密切,上述诸人多为福建海疆重臣,故其海防意识尤强。在《冠悔堂楹语》书中,杨浚为有关福建海防之官署、官员、官兵题写的楹联多达数十副。</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一年七月(1885年9月),再度入闽指挥抗击法国侵略者、保卫闽台的左宗棠病逝于福州,杨浚痛挽百字长联:</p><p class="ql-block">将相公侯尊显及身,独荷五百年梁木仔肩,居近濂游经洛, 仕宦遍关闽,记曾创局有遗言,校字命重刊,自道生平,千仞干城立人表;</p><p class="ql-block">兄弟夫妇文章惊世,更凭十万里江山神助,韬继吕训续伊,讴吟比管乐,共痛盖棺无长物,匡时留一疏,不忘典学,满天雷雨启君心。</p><p class="ql-block"> 长联深情缅怀左公左宗棠一生的功业与韬略,“创局有遗言”、“匡时留一疏”指左宗棠临终前上疏建议“凡铁路、矿物、船炮各政应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p><p class="ql-block"> 光绪丙戌(1886年)十月,福州左文襄公祠落成,杨浚题联云:</p><p class="ql-block">黄阁听传宣,三朝佐神算荡平,画像立祠,胸甲长怀范楚国;</p><p class="ql-block">青门掌书记,一介感元戎赏识, 捧觥贺厦,鬓丝自愧杜樊川。</p><p class="ql-block"> 联中“范楚国”指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越王勾践谋臣。“杜樊川”指杜牧,唐代诗人,因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称“杜樊川”。联语称赞左宗棠有范蠡之谋略,自己愧无杜牧之才。</p><p class="ql-block"> 光绪丁亥(1887年),杨浚执掌漳州丹霞书院,呈请当地于书院旁兴建左文襄公祠,祠成之日,杨浚书撰联:</p><p class="ql-block">河山百战话从戎,口指亲承,庸笔昔曾司记室;</p><p class="ql-block">文字廿年感知己,死生难忘,横经今又托比邻。</p><p class="ql-block"> 该联有序曰:“同治丁卯(1867年),浚随文襄公西征,综营务处,昕宵列幕,受教良深。”</p><p class="ql-block"> 厦门南普陀寺内,原有左文襄公祠,杨浚题联,其上联云:</p><p class="ql-block"> 知己托文章,命综校儒林,专司记室,佐治军资,八千里秦陇相随,每饭忝上宾,谔谔到今,垂老依人惭一士。(下联不详)</p><p class="ql-block"> 上面几副对联中,杨浚分别以“一介感元戎赏识”“文字廿年感知己”“八千里秦陇相随”等语句表达了自己对左宗棠知遇之恩的深切感怀,也让我们从中一窥左宗棠与杨浚之间非同寻常的深厚友谊。</p> <p class="ql-block">  第一页,杨浚题跋:宋余宣教张氏墓誌铭,咸淳五年,福建侯官(今泉州)。</p> <p class="ql-block">  拓本第二页,右下角钤印:雪沧所赠。雪沧即杨浚,这本拓本即杨浚送别人的,并题跋多处,可见受赠之人身份之显赫尊贵,然岁月久远,亦不知第一任主人为何许人也?受赠之人亦深为感动,特刻印“雪沧所赠”钤之,郑于重之,以示不忘!</p> <p class="ql-block">  此宋碑在清代同治年发现后重新刻上一段话,介绍此碑发现的具体情况,由葆亨题识书写,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此石同治甲戌(1874年)侯官乡人得于田间,已货(卖给别人)作研材(砚台的材料)。杨雪沧(即杨浚)、林省轩(不详)闻而辗转为予购获。今将去(离开)闽,留嵌致用书院壁端以垂诸世。戊寅荷花时(即1878年6月)芝岑葆亨识。</p> <p class="ql-block"> 题识之人身份如下:</p><p class="ql-block"> 葆亨,字芝苓,满正蓝,同治九年(1870年)任福建按察使,光绪元年(1875年)任福建布政使 ,光绪三年(1877年)署福建巡抚。</p><p class="ql-block"> 此碑被发现后收藏陈列在致用书院,可见当时文人士大夫对文物的重视与保护。</p><p class="ql-block"> 经查找致用书院资料如下:</p><p class="ql-block"> 致用书院是清代福州四大书院之一,初名致用堂,由福建巡抚王凯泰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该书院改为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p> <p class="ql-block">  此碑拓后杨浚题跋一页,详细说明了关于此碑的具体情况,经整理,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此碑在市肆五年,碑末“铭曰”二字旁有直凿痕,刻石“陈洪”下有横凿痕,盖将斫为砚矣。浚告芝岑中丞亟购,嵌致用书院。所云太宰余卫公,即余深,与子日章均见宋史,闽之志乘未採录,其人(指余深儿子日章)无足叙耳!或张孺人尚贤,冥漠中不令其湮没也!浚识。</p><p class="ql-block"> 左下方钤二印:健公、闽杨浚雪沧所得金石。</p><p class="ql-block"> 墓志拓片中提及、及杨浚跋中所说余卫公即宋代宰相余深,墓主张孺人即余深四世孙媳。</p><p class="ql-block"> 余深(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大臣,福州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宋史》、《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罗源县志》皆有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图碑拓杨浚题跋:宋肇庆知府陆侃墓誌,嘉定五年。福建侯官。</p><p class="ql-block"> 碑中空白处镌刻:</p><p class="ql-block"> 同治癸酉(1873年),福州新出土,光绪戊寅(1878年)杨雪沧为予购得,因嵌于鰲峰书院壁间以垂永久,葆亨记。</p><p class="ql-block"> 注:鳌峰书院是清代康熙间理学名臣、时任福建巡抚的张伯行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创建,鳌峰书院从创办到撤销历经近两个世纪,是当时福建省的最高学府,堪称东南第一学府。鳌峰书院培养的名人有“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筹台宗匠”的蓝鼎元、“道光四子”之一的诗人张际亮等。</p><p class="ql-block"> 可见当时尚古、好古之风,广而推之,把古物藏于书院,让更多学子耳濡目染、让文化口传身授,让文化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上页图中杨浚题跋足足三处,惜两边的跋残损严重,已辨别不清,唯剩中间跋文完整,经整理,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此石为林清波得于郊外,清波之子在船厂习书,胥是时沈幼丹先生督船政,予托幼丹向其子述所好,将购嵌正谊书院,林□敬、方伯(指葆亨)亦怂恿之,乃林氏故昂其值,视为无敌之宝,遂作罢论。幼丹语予日:“非公好尚易得也。”雪沧识。</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多位重要人物及重要事件。</p><p class="ql-block"> 文中“船厂”即: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造船厂),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在1866年创办的。其时督船政的是沈幼丹,即沈葆桢。(沈葆桢(1820-1879年),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文中正谊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创立的“正谊书局”。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在新美里(今黄巷)设正谊书局,聘杨浚为总校,重刊《正谊堂全书》。同年,镇闽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英桂拨款购得福州骆舍铺民屋,将正谊书局移于此。沈葆桢、杨庆琛等人适于其时请建专课福州十郡举贡的书院,英桂遂如所请,撤书局,设正谊书院。</p><p class="ql-block"> 左下角亦钤印,惜残,经辨认为:闽杨浚所得金石。</p><p class="ql-block"> 从此跋文中亦看到,从古到今,收藏一物皆是如此:你越喜欢,越想要,别人越是要天价。此文现今读来,依旧令人不禁莞尔!</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元代泉州的城墙砖拓,跋文:泉州修城砖,元泉州谯楼砖。</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明代大学问家陈继儒使用的砚台自题铭文拓片。</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图拓片为龚咏樵送给杨浚的,杨浚特为之题跋说明:光绪戊寅(1878年)六月龚咏樵太史赠,雪沧!</p><p class="ql-block"> 上文中龚咏樵即:龚显曾(1841~1885年)字毓沂,号咏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生,世居泉州城。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p><p class="ql-block"> 龚显曾收集的历代泉州人著述很多,有版本、抄本等。经他整理校订后钤上“晋江龚氏校藏本”、“咏樵经眼”等印鉴便成珍本。</p><p class="ql-block"> 龚显曾嗜好金石文字,常与当时各地的名儒一起摩挲鼎彝,搜寻碑刻。其著作至今传世的有《温陵遗书》、《薇花吟馆诗存》、《龚显曾丛抄》、《蒧斋金石目》等。</p> <p class="ql-block">  灯光下,我轻轻的合上拓本,这半年未了的心事,即将完成,我知道它的珍贵,所以我也尽己可能的去保护、珍藏、解读它,让更多的朋友来了解、珍惜,特别是福建的朋友,这是一本荟萃众多晚清福建名人的合订本,那些远去的信息、先贤的背影,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其中呈现;这也是晚清整个文人士大夫的收藏缩影,只是恰好浓缩的那一份,穿越了一百五十年的时空,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欣赏!此时的拥有,对于古物来说,我也只是它的一个过客,只是这个过客对它倾注了太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期待有更多的朋友来关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让伟大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李鹏辉</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4日完稿于长沙东塘寓所</p><p class="ql-block"> 《暂得山房杂记》二十</p><p class="ql-block">注:本文题跋的解读、题签,感谢好朋友李宏伟老师,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24年又入了中书协国展并进京展,特此祝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