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是我们自驾南行的第五天,在扬州住了两天后,我们准备开始北返。早晨从扬州出发,目的地是盐城。考虑到扬州离高邮很近,而且那里是我和石翁共同喜欢的作者汪祯琪的故乡,所以我们决定途中绕道去高邮<span class="ql-cursor"></span>,看看高邮的汪曾琪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提起汪曾琪,我就想起了高邮咸鸭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咸鸭蛋,应该全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个人认为:吃咸鸭蛋,算是一个常识问题。说五月端午吃咸鸭蛋 ,那应该属于习俗问题。如果说五月端午要吃高邮咸鸭蛋,那应该就是个文化问题了。为什么是文化问题,那还得从汪曾琪说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我曾经为五月端午送粽子的礼盒里配放咸鸭蛋而大惑不解,直至有一天我看过了汪曾祺先生的那篇《端午的咸鸭蛋》。汪先生写到:家乡的端午,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沈从文的入室弟子,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老先生曾诙谐幽默地说:“我的家乡有三大特产,一是秦少游,二是咸鸭蛋,我是第三。”其实,就当年咸鸭蛋的全国普及率和当年的信息传播条件而言,高邮咸鸭蛋的名气远远不及汪先生,正是当年汪先生以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家喻户晓《端午节的咸鸭蛋》的一篇文章,以那个年代的网红形式,带火了家乡的高邮咸鸭蛋,并促成了全国今天五月端午送粽子搭配咸鸭蛋的风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先生非常热爱他的故乡高邮,他说“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故乡总是忘不了的。”按现在的标准衡量,汪先生《端午节的咸鸭蛋》这是典型的软文广告,为高邮咸鸭蛋直播带货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此说来,汪先生实属中国网络营销的创始人和祖师爷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10:20到达了高邮汪曾祺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祺纪念馆坐落于高邮市文游台景区内,占地面积1000平米,主要展示汪老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北厅、南厅、东厅依序以“我的家乡在高邮”“大师风范”“永远的汪曾祺”为主题布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厅为主展厅,设置书房、故居模型、街景梦境等三个分展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厅共设置6个展陈单元 ,分别为“小说家汪曾祺”“散文家汪曾祺”“戏剧家汪曾祺”“美食家汪曾祺”“诗联书画汪曾祺”“老头儿汪曾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厅以“景仰与缅怀”“思念与寄托”为主题。展出社会各界对汪老先生的敬仰表达与缅怀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祺是个文学奇才,文学创作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主要文学体裁,兼会作曲、书法、绘画等。他也是个创作丰富的作家,一生共计创作了400多万字的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祺其主要著作包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说集:如《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散文集:如《晚翠文谈》《蒲桥集》《旅食集》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戏剧作品:京剧改编《沙家浜》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汪曾祺的作品还被收录在多种文集中,如《汪曾祺文集》(4卷5册)、《汪曾祺全集》(12卷)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作品中,他的短篇小说成就最高,以细腻笔触描绘故乡风物和人性光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因其作品中蕴含的士大夫精神。这种精神强调内在修养、品德追求,以及对国家、民族和百姓的深切关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深受士大夫精神影响。他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细腻描绘凡人小事和乡土风俗,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文风清新惬意,展现出文人雅士的闲适与恬淡,这正是士大夫精神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的散文集《蒲桥集》、《人间草木》等,记录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和各地风土人情,同时表达对底层百姓的关怀,这是士大夫精神中人文关怀的体现。汪曾祺不仅继承士大夫精神,更在作品中践行,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祺以其文学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学史上璀璨明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是对他个人的赞誉,也是对士大夫精神传承的肯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用现代人的说法,汪曾祺老先生是个典型的吃货。汪老先生的爱吃体现在他的生活中和他的作品里。通过参观纪念馆“美食家汪曾祺”,我们了解到,汪老先生拥有一手好厨艺,闲暇之时总是亲自下厨,烹调拿手的家乡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汪老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喜爱的家乡美食,如萝卜、黄瓜、咸鱼、炒米、豆腐、咸鸭蛋等。特别是他那段:“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语言朴实细腻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嚼之有味。因此,人们才会说:“如果汪曾祺先生活到今天,一定是‘舌尖上的中国’最好的编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琪是高邮人民的骄傲。高邮人说历史上让他们最自豪的是“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琪”。这里要简单普及及一下秦少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少游,大名秦观,别号邗沟居士,北宋文学家,儒客大家。是高邮历史上第一名人。所以才有了前文提到的汪老先生自嘲说:“秦少游排第一,咸鸭蛋排第二,他排第三”的段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琪纪念馆建坐落在高邮市文游台景区内,高邮文游台是古高邮八景之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原为泰山庙,因北宋苏轼路过高邮,在此与本地乡贤秦少游、孙觉、王巩集会并饮酒论文而得名。明代在文游台西侧又专为纪念秦观、苏轼、孙觉、王巩在此相会建造了四贤祠,祠后是秦观读书台。从此,此处成为名胜,吸引四方文人墨客、群贤雅士,纷纷登台,访古拜贤,一瞻风采,并留下千古不朽的诗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百多年后,汪曾琪出生在这里,耳闻目染古圣贤的儒学精神和文学遗风,或多或少影响着汪老先生的成长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琪是个好老头。展馆中有一个单元叫“老头儿汪曾琪”,在一个很正式展馆,取一个这样活泼的名称,还真是不多见。其实这是汪曾琪人生修养和生活作风的一种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曾祺作品里的人物,多为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他说:“我写的人物大都有原型。移花接木,把一个人的特点安在另一个人身上,这种情况是有的。也偶尔‘杂取种种人’,把几个人的特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但多以一个人为主。”这是汪曾琪在现实生活中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汲取到的文学养分,他不是高高在上文化人,而是隔壁慈爱的“老头儿”,所以他能不断地写出接地气的,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学作品,他被称作“人民文学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家中,“老头儿”是汪曾琪的“别称”,她的女儿说:“老头儿,妈妈这样叫,我们三个儿女这样叫,就连他的小孙女也这样叫。有时外人来,我们在言谈话语之间,一不留神也常把“老头儿”冒了出来,弄得人家直纳闷。”汪曾琪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但在生活中追求是“家人闲坐,灯火有情”的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了汪曾祺纪念馆,我敬重的不仅仅是汪老先生的文学成就,更加敬重汪老先生的人品修养和人生态度。抛开汪老先生的文学造诣不讲,就汪老先生正直、乐观、勤奋,热爱生活的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偏离人品的标准,沉溺于金钱与权利,丢失了乐观的情绪,忘记了勤奋的追求,人云亦云,不求进取,昏昏沉沉找不到人生快乐,其实,那都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出现的偏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看看汪老先生的书吧,它会让我们懂得,“抓不住天上的鸟,就看看脚下的花也能同样的幸福”;会让我们知道,劳作以后洗个澡,才能找到洗澡的那种清爽舒快的感觉;会让你学会,只有我们学会细细的品味,才会体会出咸鸭蛋那种“筷子一扎下去,红油吱一声冒出”的快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观“汪曾祺纪念馆”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汪老先生人生的“踏实和细腻”。无论是汪老先生的作品,还是汪老先生的做人,都建立在“踏实和细腻”基础上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想想也是,没有踏实的行动,哪有不倦的耕耘,没有勤奋的耕耘,又岂能有硕果丰成。没有细腻的品评,何谈品味人生,不懂品味人生,又岂有品质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汪曾祺纪念馆”出去,我就想以后要从吃咸鸭蛋开始,学习汪老的生活态度,读懂“踏实和细腻”这两部真经,品味剩余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年10月24日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于山东日照东湖开元名都大酒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