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石刻艺术群,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窟龛[kān]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p><p class="ql-block"> 龙门原名伊阙,龙门之名始于隋朝。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宋等朝代,造像活动于北魏(公元493年至528年)时期进入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为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魏字洞等,唐朝(公元636年至746年)时期进入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为潜溪寺、宾阳南洞、奉先寺、万佛洞等。其他时期造像活动较少,多在已有洞窟的基础上加开小型龛像,且部分为劣品。金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龙门石窟屡遭破坏、盗掘,损失惨重,偶有修缮,不尽人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门石窟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受到了各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修缮、开发保护。1982年,龙门石窟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公众开放,主要景点有潜溪寺、古阳洞、看经寺等。</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艺术、文化特点表现多元,造像风格多样,从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过渡到唐朝“躯体丰腴,面相圆润”的大唐风范,更有与外来文化融合所产生的造像、装饰,如优填王像、佛塔、西域纹样及服饰。龙门石窟的雕刻刀法为浅平直平阶梯式刀法,雕刻技法全面多变,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线刻、平雕等。龙门石窟北魏与唐朝时期窟型与装饰特点各有不同,窟顶二者多为穹窿顶,窟底北魏多为马蹄形与方形,唐代则多为方形,北魏石窟装饰图案丰富、复杂细致,唐代石窟装饰则趋于简单化、程序化。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碑林,书法形式多样、体法多变、淳朴天然,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陈抟十字卷碑、伊阙佛龛之碑等,此外中国历代文人也多于龙门石窟留下赞美诗篇,如唐代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记》、北宋宋真宗赵恒的《龙门铭》等。龙门石窟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文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2007年5月,龙门石窟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说明:篇中文字部分来源于百度百科,照片拍摄于2024年10月14日。</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4日 于河南济源市整理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