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又一年的感恩节来了。加拿大的感恩节,是在十月份的第二个周一。美国要暖和一些,是每年十一月份的第四个周四。感恩节是欢庆丰收和感谢上帝赐下的诸多祝福的传统节日,通常连着一个长周末,是一年最重要的家庭团聚的节日之一。很多已经成家在外工作的孩子们,在这一天,要回到父母那里,一起团聚吃大餐来庆祝这个节日。</p> <p class="ql-block">去年的这个时候,朋友Ricky和Maggie邀请我们一起度过了感恩节。记得那天我们一起在他家吃了火鸡,然后我和Maggie在河边散步。</p> <p class="ql-block">Maggie的中文名字叫秀霞,她是在网上和她的先生认识,据说她的先生为了见她,曾经6、7次去中国,还在成都做了一年的外教。两人终成眷属,她就随他落户到了这个小镇。刚来的时候,她的英文不太行,在这里的多元文化中心补习英文。这儿不像大城市,为新移民开的“ESL”(英文作为第二语言)课程,因为师资和经费短缺,经常被迫停课,好在老师帕特非常关心她,不仅经常一对一地给她上课,还带她去打羽毛球、去参观国家公园、参加各种活动……后来她得到了一份在这里的小学做清洁的工作,凭着勤劳和能干,今年转正了,夫妇俩买了房子,算是终于在这里——她先生的家乡,安顿下来了。记得去年的感恩节那天的落日极美。我俩在她家附近散步时,遇到一对开老爷车的情侣在河边拍照,他们主动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和他们的老爷车一起合个影……河里有一个长长的、简陋的、摇摇晃晃的铁索吊桥,我们俩就下到桥上,故意晃动着桥身,玩得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年的感恩节也很难忘。那是2015年,我们还住在大温地区的Richmond(列治文)的时候。正赶上朋友陈励从北京来相聚。我们在家中烤了一只火鸡,让她体验一下北美感恩节的气氛。同时来家里聚餐的还有Sherley和Chu——来自台湾的一对老夫妻、我们的老朋友。陈励全程记录了火鸡大餐的制作过程,她还做了一个美丽的果盘。</p> <p class="ql-block">火鸡的烹制方法,家家不同,但过程大体相似。清洁、塞馅料入肚、在鸡身涂抹油和盐、放入烤箱后还要经常喷水保持肉质的鲜嫩;几个小时后,火鸡烤好了,再把烤出的火鸡油拌在加热的黄油和面粉中,反复搅拌,作成肉汁,浇在烤好的肉和配菜上。配菜也不一样,通常火鸡宴的配菜,有土豆、红薯、萝卜、胡萝卜、圆白菜、红菜根、玉米、蔓越莓…</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那年的感恩节,秋雨绵绵,地上铺满了落叶……几个月以后,我们就把家搬到了东部。不知道为什么,在温哥华度过的那些个感恩节,记忆都模糊了,唯有这一个是清晰的,那个细雨朦朦的早晨,朋友戴着围裙、端着一只烤好的火鸡笑意盈盈的身影,还有Sherley 和Chu把车子停在铺满了落叶的家门口那条安静的街道,从车上搬下一台他们家的老唱机和很多张唱盘送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两年以前的感恩节,我们在自己的家里,邀请了几个生活在这个小城的中国人来potluck聚餐,大家吃了一顿中国菜,算是一起庆祝这个节日。</p> <p class="ql-block">饭后,我们开车去了我家附近的小岛,在林中漫步聊天赏枫叶,又去了一个牧场去看羊驼,回来的路上,我们这一伙老大人又在一个农场停下来,看那些金灿灿的向日葵和南瓜……这个时节的秋色最美……</p> <p class="ql-block">小城的中国人很少,记得刚刚搬来小城,有一天到这里的周末自由市场,遇见了正在那里卖中国菜的菊霞,我们两个人都很兴奋,就像彼此已经认识很久了。第二天,她就邀请我去她家喝茶。我先生开玩笑说,我的到来让小城的中国人口一下子加倍了。大多数的中国移民,还是喜欢去更热闹、生活更方便的城市。但是加拿大的大城市就是那么几个,更多的,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小城小镇。有的小到汽车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能穿过。有时出去旅行,开车不知道开了多长时间,道路两旁就只有树木相伴。偶尔,有一两栋房子闪过,心里就纳闷,住在这些孤零零的房子里的人们,他们不寂寞吗?也许是因为加拿大东部的冬季漫长寒冷,夏天凉爽短暂,人们冬天的时候抱团取暖,夏天的时候尽情欢乐…</p> <p class="ql-block">但是今年,一切都变了。夏天,没有了大规模聚会、节日狂欢和音乐,河里的观光游船停了,甚至都很难找到yard sale(后院销售)……但听说今年本地的房车和家庭旅馆生意很好,很多人没有办法去更远的地方,就在“Atlantic bubble”(“大西洋泡沫”:第一波疫情缓和后,大西洋四省组成了可以自由通行的联盟) 地区旅行……听说小城的今年的房地产销售也很火爆,因为很多人正在从大城市举家搬回乡下!</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感恩节,北美正在经历新冠疫情的第二波反弹。就在几天前的疫情发布会上,加国总理特鲁多提到,加拿大全国纪录刚刚打破大流行以来的最高单日增幅记录,现在加拿大正处于这次大流行的引爆点。官员们呼吁,这个感恩节长周末,请所有人只和跟自己住同一栋房子的人聚会!</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年的感恩节聚会,是和我们的“bubble family”(“泡沫家庭”)——邻居Frank 和Della一起度过的。“泡沫家庭”,是本省在疫情期间的一个特殊发明,就是允许每一个家庭,自由选择另一个家庭——可以是亲戚,或是朋友——来组成“家庭”,我们可以自由来往、相互照料而不用保持社交距离……这样,让疫情当中的人们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社交,但是却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p> <p class="ql-block">Della 和我是邻居,也是朋友。我们每天都要发信息给对方,告诉对方这一天干了些啥,睡觉前互道晚安。她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刚刚搬来这里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她拿了一个空的包装盒子送给我,就因为那上面的英文拼音,在她看来,和中国字的发音很像。她很骄傲能够有一个朋友是来自对她而言遥远而古老的中国。我们一起喝茶聊天,一起去看展览,一起开车去Acadian (阿卡迪亚人)法裔聚集地看秋天的风景,一起去海边买龙虾,一起去SPCA(动物保护机构)去探访那些可爱的猫咪们……很年轻的时候,Della嫁给了一个开朗风趣的帅哥,他们来到大城市Saint John,他在汽修厂做汽修工,她在医院做文秘,两人一共养育了5个孩子,她说,那会儿,生活不富裕,但很快乐。每个周日,从教会做完礼拜回来,一家人就开着车出去转悠……当丈夫突然离世的时候,她才五十多岁。好在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她不让自己被悲伤击倒。她打好行囊,开始到处去访问朋友、参加舞会、又给自己报名去参加了远在沙特阿拉伯的医疗队工作。她竟然被选中了——她告诉我,当飞机即将降落在那片沙漠之地的时候,她忍不住掐了自己,告诉自己这不是梦——她从小在加东的这个小镇长大,从来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66岁那年,她卖掉自己在Saint John的房子,带着自己的爱猫,回到这个她出生和长大的小镇,买了老年公寓住下,准备在家乡安度晚年。在老年俱乐部,她认识了Frank。四个月后,Frank竟然向她求婚。他当时78岁,之前从未结过婚,被小城的女士们称为这里“最后的王老五”。Frank是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之前的生活,完全被事业所填满了,每天去自己的公司上班,回家后就是忙不完的各种户外活计:锄草、砍树、扫雪、种菜、修理工具……周六去教堂是雷打不动的……他那每天朝九晚五上班的生活,已经成了常态,直到最近,才被疫情所打破。</p> <p class="ql-block">从他们的可以俯瞰整个河谷的房子里,也可以居高临下看到左邻右舍的房子和花园——有的时候我会想象,有多少个日子,Della坐在她那个小阳光房,手里拿着一本书,从窗户里看出去……她可以看到被落日染红了的河水,看到被白雪厚厚的覆盖着的大地,看到雪地上的狐狸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还有邻居家越过树林来玩的猫咪……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会把家里的猫委托给他们照料,他们也会在他们出门的时候,把她家那只20岁的猫Dusty托给我们照看。我们回国时Frank 会经常过来帮助查看房子拿邮件、甚至在我们回来前,开着除草机帮我们把院子里的草除去……他马上就要过91岁的生日了,可是身板硬朗,看上去像是七十多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去年的圣诞节,原本是要去他家,和他们、还有Della的儿子和两个可爱的外孙女一起度过的。可是晚餐前,我先生突然出现了手术后的心脏不适反应,没有办法去他家赴宴。我只好发短信致歉。没多久,就收到了Della的回复:我们来送餐!过了一阵,她的短信又来了:晚饭在门口了。隔着窗户,我看到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在院子那一头出现,是她的儿子Paul和他的女儿Payton。他们一人抱着一个大大的披萨纸盒,里面装着他们烧好的、热乎乎的两份圣诞晚餐:里面有牛肉,火鸡肉,豆子,土豆,胡萝卜,还有浇汁和桔子罐头甜点。……我目送着他们踏雪而去,看到从我家通向他家的雪地上,留下几行脚印。我心里暗暗希望,这脚印能够不被另一场将要来临的大雪很快覆盖…… </p> <p class="ql-block">往年的感恩节,Della的5个儿女和每个家庭的大人孩子都会赶来和她与Frank一起吃传统大餐,家里老老小小热闹非凡。而我们,每一次都会被邀请。午餐后,人们会纷纷离去。有一次,我听到Frank轻轻感叹着,不知道下一次人还会不会这么全。</p> <p class="ql-block">这个感恩节,我们这个四个人组成的特殊家庭,在一起过。我们烧了一只大火鸡,他们带来了酒和蛋糕,饭后,Frank和我先生一起看纪录片,Della和我就坐在桌前聊天。Della的好奇心永远是那么强,她总是有很多个问题。在中国的餐馆,是不是食物都像这里的中国餐馆一样?你们多大的时候开始用筷子吃饭?……她跟我说,要退休那会儿,她不想让自己闲着,就去上夜校,还去应聘了去当导游——是那种带老人团的旅游团。面试的时候,让她完全没有想到,人家不让她做导游,想让她做管导游的主管!回家的路上,她觉得自己都快要跳起舞了。她的女儿说,真是天上掉馅饼啊,人家花钱让你完成你的梦想!后来,她因为身体出了问题而不得不辞掉了这份工作……现在谈起来,她还是充满遗憾。临别的时候,Della说,真是有很多要感谢的,比如说,好邻居……</p> <p class="ql-block">临别的时候,Della说,真是有很多要感谢的,比如说,好邻居……</p><p class="ql-block">是啊,我今年要感谢的,有太多,太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