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银山塔林”,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西湖村的崇山峻岭之中。银山因峰峦高峻,冰雪层积,色如白银,故名“银山”。山麓中有石崖,色如黑铁,称为“铁壁”。银山铁壁,为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据考证,唐贞观年间银山始建寺院,自唐宪宗元和年间始,历代名僧、禅师相继来此。到辽、金、明、清时,银山寺院云集,共有大小寺院庵堂百余所,其中“法华禅寺”为最大的一座寺院。历代禅师圆寂及大小沙弥死后,按僧人在佛门的等级,修建灵塔,入弊在法华禅寺院内及银山山麓,形成塔群,统称为“银山塔林”。</b></p> <p class="ql-block"><b> 法华禅寺复原图</b></p> <p class="ql-block"><b> 银山塔林,现存古塔19座,其中密檐式塔7座,覆钵式塔12座,另有一座集密檐与覆钵于一体的异型塔,大部分塔有损毁和缺失塔铭。法华禅寺遗址院内的5座密檐式塔、2座覆钵式塔、1座异型塔保存相对完好。银山塔林景区内有前、中、后三座山峰,中峰为为银山最高主峰,海拔726.81米。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景区,先沿左路(前峰)上山,途中看到不少覆钵塔,大多只剩塔基和半截塔身,深感可惜。若能依据史料,予以修复并对号入座,也是功德一件。</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古佛岩”,岩壁上古人留下的镌刻图像随处可见,这也是银山遗存的古迹之一。清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和清光绪版《昌平州志》均有记载。</b></p> <p class="ql-block"><b> 岩壁上刻绘的“一指擎天”、“玉指搅海”、“金指锁龙”等,像是习练武功的指法。</b></p> <p class="ql-block"><b> 岩壁上还有一幅浮雕,为一胖大僧人,慈眉善目,笑口常开,颇有弥勒佛的风范。</b></p> <p class="ql-block"><b> 古佛岩的另一面,是一处天然形成的窝棚式洞穴,洞前巨石上有人工开凿的石阶,洞侧巨石上有两座佛龛,距洞不远还有一座正在修缮的覆钵式塔。估计这里是僧人们修行起居、练功打坐之所。</b></p> <p class="ql-block"><b> 继续前行,穿过狭窄的通道,道旁的树木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之中,任凭山风狂扫、暴雨冲刷,千百年来牢牢抓住山岩不放松,其顽强坚忍今人赞叹。</b></p> <p class="ql-block"><b> 距古佛岩200余米便是“小朝阳洞”,洞穴不是很大,但也曾经是一处修行之所,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来到一处相对宽阔、平整的地方,有一块平卧的巨石,上刻硕大的“佛”字,这里便是“说法台”。</b></p> <p class="ql-block"><b> 相传“说法台”是唐代高僧邓隐峰讲经说法的地方,“佛”字石岩前还保存有柱础石等建筑遗迹,说明这里曾经也有建筑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转腰塔”,位于说法台侧方山崖之上,是一座覆钵式喇嘛塔。建于明清时期,现仅存塔基和部分塔身,是银山塔林景区海拔最高的古塔。</b></p> <p class="ql-block"><b> 相传,围着转腰塔向左转三圈、向右转三圈,能治好腰腿疼病,故称“转腰塔”。许多游客游览银山,都要到这里转圈打卡。</b></p> <p class="ql-block"><b> 在转腰塔处俯瞰山下塔林,十分壮美,限于手机性能,效果不尽如意,但在现场还是能一饱眼福。</b></p> <p class="ql-block"><b> 山顶有一座“钟亭”,六角攒尖式。据介绍,原亭内悬有铜钟,钟声洪亮,可传播数公里之外。来时,只见悬钟的绳索,却没看到铜钟。</b></p> <p class="ql-block"><b> 钟亭所在,是一处宽阔的平台,遥望附近山峦,巍峨雄峻;俯瞰山下古塔,静静矗立。</b></p> <p class="ql-block"><b> 从“钟亭”下山,选择中路,沿途佛龛、洞穴随处可见。大部分洞穴比较狭小,住人不行,避雨尚可。</b></p> <p class="ql-block"><b> 距“钟亭”300余米处,有一处数丈高的瀑布。此时水不充沛,瀑布无水,瀑池也早已干涸。但是岩壁上,瀑布冲刷的痕迹清晰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朝阳洞”,位于古佛岩相反方向约280米,人们习惯称此洞为“大朝阳洞”,是相对前面所说的小“朝阳洞”而言的。</b></p> <p class="ql-block"><b> 大“朝阳洞”是古代人工开凿的石洞,是僧人讲习佛法或生活起居的场所,现仍存有部分活动的遗迹。</b></p> <p class="ql-block"><b> “落落洞”,是过去僧人修行居住的地方。据史书记载,此洞称为“重石洞”或“重岩洞”,其上洞为佛龛,供奉观音菩萨。“落落洞”是当地乡民的叫法,意思是洞上有洞,洞上落着洞。</b></p> <p class="ql-block"><b> “松棚庵遗址”,“松棚庵”,建于明清时期,因庵门前原有一棵大松树,其冠如盖,内荫满院,故名“松棚庵”。现仅存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懿行大师塔”,法华禅寺五座密檐实心塔之一。塔高19.95米,塔基为须弥座,遍布砖雕花纹。塔身为八边形,四面为花门,另四面为菱花式假窗,塔南面的假券门洞内有白石铭,篆刻“故懿行大师塔”。该塔是景区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塔。</b></p> <p class="ql-block"><b> 懿行大师是金朝非常著名的僧人,虽未取得国师的地位,但他辩经的本领非常高强,71岁圆寂。曾有人赋诗赞道:“于其亲也孝,于其师也恭。临机答问难,诸方怖机锋。七十一光阴,白驹之过隙。秋风振塔铃,说尽真消息。”</b></p> <p class="ql-block"><b> “晦堂塔”,总高19.3米,法华禅寺五座实心密檐塔之一,白石铭上篆刻“晦堂佑国佛觉大禅师塔”。晦堂大师也是金代著名高僧,被朝廷封为“佛觉大禅师”。</b></p> <p class="ql-block"><b> “佛觉塔”,全称为“佑国佛觉大禅师舍利塔”,位于法华寺院内五座密檐式实心墓塔中央,是景区内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塔。建于金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塔高20.1米,平面八边形,十三层檐。南面的券门在券面砖与隔扇门之间嵌有白石塔铭,篆刻“故佑国佛觉大禅师塔”。</b></p> <p class="ql-block"><b> 金代名僧佛觉大禅师,法名海慧。金太宗完颜晟及皇后曾出金钱数万,在今北京牛街附近为其修建寺庙。金熙宗完颜亶将海慧大师请至大延圣寺做寺主。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金熙宗完颜亶在京都上京皇宫旁修建大储庆寺,请海慧做寺主,并下旨海慧为“开山第一代祖师”。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海慧大师在大储庆寺圆寂。据记载,其火化后烧出五色舍利子,且散发异香。皇帝带领皇后及文武百官设供五天。弟子门将其舍利子分成五份,分别建塔保存,银山佛觉塔便是其中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圆通塔,法华禅寺五座实心密檐塔之一,塔高15.15米,是金代名僧圆通大师的灵塔。平面呈六边形,七层檐。塔身假券门券面砖南侧雕飞天,北侧雕花卉。南面的假券洞内镶嵌白石铭,篆刻“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b></p> <p class="ql-block"><b> 圆通大师法号广善,是海慧大师的传法弟子。金世宗大定年间一度住持大圣安寺,圆通大师是金世宗、金章宗、卫绍王三朝国师,曾编写《觉海轩录》,可惜已经失传。</b></p> <p class="ql-block"><b> 静虚塔,总高14.8米,法华禅寺五座密檐实心塔之一。塔平面为六边形,七层檐,现存塔刹仰莲以下部位。南面假券洞内嵌有白石铭,刻“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大安元年元月二十二日功毕”等字。</b></p> <p class="ql-block"><b> 虚静塔的塔刹内,设有“刹穴”,1992年在修缮银山塔林时,在塔刹“刹穴”内发现了一件高18.3厘米铜制小型喇嘛塔。</b></p> <p class="ql-block"><b> 有几座塔前立有石碑,虽已残损,但近前拍照,残存碑文清晰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法华禅寺遗址内的两座覆钵式塔。覆钵式塔最早出现在印度,后传入尼泊尔等国,元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覆钵式塔塔身圆的部分形似僧人吃饭、化缘用的钵倒扣过来,钵口朝下,故称“覆钵式塔”。这两座覆钵塔,虽保存相对整,但无塔铭可查,无法探其究竟。</b></p> <p class="ql-block"><b> 法华禅寺遗址上,有水井坐落在台基之上,井前尚有水槽。</b></p> <p class="ql-block"><b> “无铭覆钵式密檐塔”,位于法华禅寺遗址西南,总高8.8米,塔平面呈六角形。基座、塔身与前面所述五塔基本相同,塔身以上有三层檐,均作冰盘檐式,顶作叠涩式。再上依次为覆钵体、塔刹座和相轮。现存塔刹相轮以下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在法华禅寺遗址附近,又陆续看到几座覆钵式古塔,已在这里矗立了数百年,其中蕴含的故事,如今已不得而知……</b></p> <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4年4月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