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0日周二8:53分到甘肃省博物馆,9:05分排队进入博物馆。 <b>甘肃省博物馆7.9。</b>8:30-18:30开放,免费开放,需提前预约,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br><b>甘肃省博物馆。</b>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馆内珍藏了众多珍贵的文物珍宝,精彩和丰富程度在全国的博物馆中排名前列,是游玩兰州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于甘肃地处丝绸之路,同时又是汉藏地域的交界地,所以能反映西域、中原、藏区文化的文物都有大量的出土展示,使博物馆中的文物丰富多彩又别具风格,非常值得参观。馆内的马踏飞燕铜像、驿使图画砖等更是闻名遐迩的珍贵国宝,来此参观一定不能错过。博物馆一共有三层,分为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佛教艺术展、甘肃彩陶展、古生物展和红色甘肃几个主题常设展馆,其中以丝绸之路、佛教和彩陶三个主题较为精彩。一层处还有一座临时展馆,经常举办临时的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丝绸之路文明展位于二楼,是甘肃省博物馆的核心展览,有名的马踏飞燕铜奔马像便展示在这里,这尊铜像的造型现在是中国旅游的标志,铜像只有一足着地却能站稳,展示了古代铸造的高超技艺,马踏飞燕也是整馆的镇馆之宝。有名驿使图画砖也在这里,上面画着的驿使图现在已经是中国邮政行业的标志。除了这两个国宝外馆内有古丝路上的众多珍贵文物,其中有中原文化的器物,有西域甚至欧洲文明在古代时途径丝绸之路到达这里留下的珍宝,还有伊斯兰教在古代中国留下的文化,具有特色。在有些区域通过沙盘等方式复原了古代西域诸国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十分具有少数民族风情,让人大开眼界。甘肃佛教艺术展位于三楼,也是馆内的重要的展览,这里有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复制而来的石窟,藏传佛教巨大的白塔和转经筒等等,走进展馆好像置身于一座辉煌巨大的寺院。馆内展示的佛像、法器等也都十分精美,既有汉传佛教的历史文物,也有藏传佛教珍贵的宗教器物,这样的融合只有在甘肃这样汉藏融合的地带才能看到,非常有特色。甘肃彩陶展也在三楼,一走进展馆便好像置身于一个远古时期的部落,古代的茅草屋和正在劳作的部落人群都被复制出来。展馆里的人像非常逼真,走近观看会让人产生那是真人的错觉。馆内展示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等距今四五千年的众多陶器,虽然是几千年前,但当时的陶器已经非常精美,有各种漂亮的花纹和独特造型,可以一一参观。古生物主题展分为两个展馆,二楼的为化石展,里面展示了恐龙等古代生物的化石,较有名名的是黄河古象化石,是我国先进发现较大的古象化石。三楼的则是古象和恐龙的模型展,走进展馆好像置身于恐龙世界。位于二楼的红色甘肃主题展馆则展示了革命时期南梁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物。 <b>甘肃彩陶。</b>大约在一万多年前人类发明了陶器。随着制陶工艺的日趋成熟,距今八千年前后,我国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产了第一批彩陶。优美的造型、缤纷的色彩、绚丽的图案融汇一体,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又体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甘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这些文化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它们大多含有多彩多姿的彩陶,这是数千年来甘肃绵延不绝的独特文化传统。甘肃彩陶历经五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岁月,其数量与种类、制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甘肃彩陶谱写了精彩华美的篇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div><b>石斧/狩猎工具。刻划符号陶片/陶纺轮。宽带纹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前6000-前5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 <div><b>文明的曙光-大地湾文化彩陶。</b>1979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大地湾文化。这支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西汉水流域,距今800-7000年,大地湾文化的居民在河边阶地建立家园,开始从事农业,种植黍,定居生活催生了彩陶。大地湾文化不仅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也是世界上时代最早的生产彩陶的古文化之一。<b><br></b></div><b>大地湾遗址。</b>大地湾文化是我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位于秦安县五营乡,主要分布在渭河支流清水河南岸,总面积110万平方米。1978至1984年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成系列的大量珍贵遗迹和遗物。大地湾考古首次揭开了距今约8000-5000年的甘肃东部地区古文化发展的真实面目。从彩陶的发明,农业的肇始,到大型礼仪性建筑的出现,表明甘肃东部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div><b>绳纹三足深腹罐。绳纹深腹罐。小口陶壶。小口球腹罐。</b>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前6000-前5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div> <b>世界新石器时代早期红宽带纹彩陶。</b>中国甘肃大地湾/希腊奥特扎克/巴拿马莫拉里罗/伊朗古兰/土耳其麦辛/伊朗西亚克。<br><b>三足圜底钵/圜底钵/三足圜底钵。</b><div><b>彩绘符号陶片。<br>安特生从河南到甘肃、青海考察路线图。安特生。</b><div><b>宽带纹三足圜底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前6000-前5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div></div> <b>绳纹红陶圈足碗。内彩波折纹三足钵。绳纹圜底钵。绳纹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前6000-前5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 <b>绳纹三足红陶小罐。宽带纹三足圜底彩陶钵。宽带纹圜底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前6000-前5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div><b>杯口红陶尖底瓶。</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b>鱼纹彩陶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馆藏。<br></div><div><b>带流红陶罐。</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 <b>绳纹陶杯。绳纹红陶钵。红陶圈足碗。绳纹三足红陶小罐。绳纹红陶罐。绳纹圈足红陶碗。</b>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前6000-前5000年),1978 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div><b>锦绣初展-仰韶文化彩陶。</b>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距今约7000至5000年,是我国原始农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仰韶先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一般选择在河谷地带定居并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聚落。彩陶生产呈现初步繁荣的景象,摒弃了以往红陶红彩的作法,普遍使用黑彩,各类象生性和几何形纹饰繁丽悦目,单一纹样逐步演化为丰富多姿的组合图案,表现出先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彩陶的许多图案,以鱼、鸟、花瓣、叶片为主题,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br></div> <div><b>甘肃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地层叠压示意图(从上之下)。</b>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大地湾文化。<br></div><div><b>宽带纹三足圜底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前6000-前5000年),1978 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div><div><b>宽带纹圜底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1978 年甘肃省泰安县大地湾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b>宽带纹刻"卜"彩陶钵。宽带纹刻"↓"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馆藏。<br></div><div><b>仰韶文化早期。</b>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早期,以大地湾二期遗存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泾河、渭河、西汉水流域,距今大约7000-6000年,文化特征与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大体相同,但具有自己的特点。大多数饰彩陶器为盆、钵形器,也有一定数量的壶、瓶。饰彩部位一般在口沿和中上腹部。与大地湾文化彩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大量使用黑彩,构图元素多为圆点、直线、三角,常见纹饰有宽带纹、三角纹、垂弧纹和鱼纹等。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br></div> <div><b>彩陶碗。三角斜线圆点纹彩陶钵。宽带纹刻"+"彩陶钵。三角纹彩陶钵。杯口红陶尖底瓶。三角斜线纹彩陶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馆藏。<br></div> <b>葫芦瓶。葫芦瓶(1978)。变体鱼头纹彩陶碗。鱼纹彩陶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馆藏。<div><b>带流红陶罐。</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1978年甘肃省察安县大地湾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b>三角纹圜底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馆藏。</div> <b>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早期墓葬。</b>M219/M210/M1/M215/M221。<div><b>葫芦型彩陶瓶发展演变。鱼纹演变图/彩陶盆上的鱼纹。仰韶文化早期墓葬出土的鱼头纹和鱼头寓人面纹的彩陶片。</b></div> <div><b>猪面纹细颈彩陶壶(二师兄花脸壶)。鲵鱼纹彩陶瓶(陶二妮)。</b><br></div><div><b>叶片纹彩陶盆。斗犬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前3500-前3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馆藏。<br></div><div><b>鲵鱼纹彩陶瓶。</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1958年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出土,馆藏。<br></div><div><b>变体鲵鱼纹彩陶瓶。</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甘肃省礼县石沟坪,礼县博物馆藏。<br></div> <b>鱼纹彩陶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馆藏。<div><b>折沿红陶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000-前3500年),1956年甘肃省永靖县采集,馆藏。<br></div><div><b>叶片纹彩陶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前3500-前3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br></div><div><b>叶纹彩陶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甘肃省环县出土,环县博物馆藏。<br></div><div><b>十字圆点纹彩陶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馆藏。</div><div><b>仰韶中期。</b>仰韶文化中期遗存分布范围比早期明显扩大,已越过华家岭直抵洮河流域及青海东部,距今约6000-5500年左右。文化特征与豫、晋、陕交界区的庙底沟类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地域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彩陶呈现出活灵活现的艺术风格。仍以黑彩为主,有少量的红彩和个别的白彩。以弧线圆点构成的弧形三角纹、回旋勾连纹、花瓣纹等几何形图案较为常见。线条柔美流畅、图案华丽精巧,充分展示了仰韶中期先民挥洒自如的绘图技艺。<br></div> <div><b>仰韶晚期。</b>以大地湾四期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及东南部,距今约5500-5000年左右。秦安大地湾、庆阳南佐、礼县高寺头等中心聚落遗址以及大型礼仪性建筑的出现,表明这一地区文明因素逐步走向成熟。包括甘肃东部在内的泾渭流域仰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彩陶迅速衰落,甘肃彩陶数量虽也大幅下降,但仍点陶器的5-16%,且图案比中期繁多,技法更为成熟。色彩有黑红两色,但黑彩居多。最常见是饰纹母题有弧边三角纹、圆点或圆圈纹、旋涡纹、网格纹等,还有独具特魚的鲵魚、蛙、犬等象生性图案。该期彩陶对稍后的马家窑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br></div><div><b>重唇口红陶尖底瓶。</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000-前3500年),1958年甘肃省静宁县中庄采集,馆藏。<br></div><div><b>涡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前3500-前3000年),甘肃省环县出土,环县博物馆藏。<br></div><div><b>红陶瓦足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div><div><b>房屋地面。</b>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前6000-前5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br><b>大地湾遗址和仰韶文化早期聚落沙盘,距今6500年左右。</b></div> <b>几何纹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000-前35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div><b>三角花叶纹彩陶盆。纽索纹彩陶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前3500-前3000年),1977 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br></div><div><b>仰韶文化晚期纽索纹、斗犬纹展开图。仰韶文化晚期旋纹展开图。</b><br></div><div><b>蛙纹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b>杏圆网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1977年甘肃省通谓县陇山出土,馆藏。<br></div><div><b>猪面纹细颈彩陶壶(二师兄花脸壶)。</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馆藏。<br></div><div><b>变形人面纹彩陶葫芦瓶</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 <div><b>游鱼纹彩陶瓶。弦纹深腹罐。</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馆藏。<br></div><div><b>斜线纹盘口长颈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1978 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div><b>鲵鱼纹彩陶瓶(陶二妮)。</b>新石器时代仰绍文化中期(约前4000-前3500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出土,馆藏。<br></div> <b>宽带纹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div><b>宽带纹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br></div><div><b>对三角横线纹彩陶钵</b>。<b>变体鱼纹彩陶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000-前3500年),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馆藏。</div> <b>斗犬纹彩陶罐。</b><div><b>变体鸟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前3500-前3000年),1964年甘肃省天水市籍河采集,馆藏。<br></div><div><b>变体鲵鱼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2020年征集,馆藏。<br></div><div><b>鲵鱼纹彩陶瓶。变体鲵鱼纹彩陶瓶。重唇口红陶尖底瓶。</b><br></div> <b>房屋地面。</b><div><b>鱼纹彩陶大盆。鱼纹彩陶大盆。</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1978 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馆藏。<br></div><div><b>研磨盘。</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前3500-前3000年),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div> 大地湾遗址和仰韶文化早期聚落沙盘。<div>陶艺再现。</div> <b>颜料杯。</b>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约前1900-前1400),1992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陶拍</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前2200-前1700),1998年征集,馆藏。<div><b>红陶小罐。</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1959年甘肃省永靖县何家庄出土,馆藏。</div><div><b>陶足模。</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1998年征集,馆藏。<br></div><div><b>陶托盘。</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前3500-前3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篮纹高领红陶罐。</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1998 年移交,馆藏。<br></div><div><b>波浪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1977年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林家出土,馆藏。<br></div> <div><b>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彩陶。</b>马家窑文化是1923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的。早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的黄河、洮河流域以及青海东北部的湟水流域,中期扩展到河西走廊东部及宁夏南部,晚期则到达河西走廊西部,其影响波及到南至四川北部、东至陕西西部、北至内蒙中南部的广大地区。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马家窑文化先民种植黍、粟和大麻等作物,开始制造使用小型铜器,东乡林家出士的青铜刀,是我国时代最早的第一把青铜刀。马家窑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鲜明的史前文化。尤以发达的彩陶著称于世,彩陶比例占陶器50%以上,有的遗址多达90%。陶质坚固,器表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彩绘线条流畅细致,图案繁缛多变,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大批令人惊叹的彩陶艺术精品,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b><br></b></div><b>彩陶盆的发展演变(马家窑文化人面鱼纹)。鸟纹的演变图(马家窑类型彩陶正面和侧面)。鲵鱼纹演变图。马家窑文化彩陶十字纹之演变。</b> <b>马家窑期。</b>马家窑期或又称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000-470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多为橙黄陶,黑色彩绘为基本色调,有时与白彩共用,形成浓墨重彩的突出风格。装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体彩绘的陶器较前增多,内彩极为发达。盛行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还有象生性纹样蛙、鸟等。几乎每一件彩陶上都有描绘河水翻卷的纹饰,表达了人们对黄河母亲的无比热爱。黄河为彩陶注入了永恒的艺术魅力。<div><b>蛙纹彩陶壶(1965年移交)。勾曲圆圈网线纹彩陶盆(1988年征集)。束腰网纹彩陶罐(1958年甘肃省永登县杜家台采集)/翅羽纹彩陶壶(甘肃省秦安县田家寺出土,秦安县博物馆藏)。内彩变体人面纹彩陶盆(1966年甘肃省兰州市王保保城出土)。变体人面纹彩陶盆(1977年甘肃省榆中县马家坬出土)。内彩旋纹彩陶盆(1977年甘肃省榆中县马家坬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馆藏。</div> <b>旋纹圈足三联杯。</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1974年甘肃省舟曲县丰达出土,馆藏。<div><b>葫芦形网纹单耳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出土,馆藏。<br></div><div><b>旋纹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1956年捐赠,馆藏。<br></div><div><b>旋纹带流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76年甘肃省兰州市关庙坪出土,馆藏。<br></div> <b>变体鱼纹彩陶钵。对三角横线纹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000-前3500年),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馆藏。<div><b>蛙纹彩陶壶(1965年移交)。勾曲圆圈网线纹彩陶盆(1988年征集)。</b><br></div> <b>半山期。</b>半山期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700-430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风格在马家窑类型的基础上,纹饰更趋繁丽精致,色彩愈加绚烂如锦,从而将彩陶艺术推到巅峰阶段。彩陶数量占陶器的60%以上,大型储藏器壶、瓮成为半山彩陶的主要器型。常见母题有旋涡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格纹等。精品彩陶器型大多匀称圆润,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条带镶嵌构成各种连续的图案,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无论平视还是俯视,都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div><b>旋纹尖底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1971年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出土,馆藏。<br></div><div><b>大锯齿纹彩陶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974年征集,馆藏。<br></div><div><b>葫芦形网纹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馆藏。<br></div><div><b>平行贝形纹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64年甘肃省广河县黎子坪出土,馆藏。<br></div> <b>对鸟纹彩陶壶(1956年天水市关子乡杨家坪采集)/网纹鸟纹彩陶罐(1977年甘肃省榆中县马家坬)。</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馆藏。<div><b>旋纹圈足三联杯。</b><br></div><div><b>条纹带盖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966年甘肃省兰州市王保保城出土,馆藏。<br></div><div><b>马家窑类型彩陶内图案以点定位示意图。马家窑类型彩陶中圆形内花纹。</b></div> <b>方格锯齿纹彩陶罐(1957年捐赠)。旋纹彩陶壶(1956年捐赠)。</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馆藏。 <b>旋纹尖底瓶。大锯齿纹彩陶瓶。</b><div><b>网纹圆点纹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1966年甘肃省兰州市王保保城,馆藏。</div><div><b>弦纹双耳彩陶瓶(1997年征集)/垂弧纹彩陶勺(1956年甘肃省皋兰县石洞寺出土)。内彩双鱼纹彩陶碗(1966年甘肃省兰州市吴家园出土)/彩陶勺(1956年甘肃省皋兰县石洞寺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馆藏。</div><div><b>折带纹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1973 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馆藏。<br></div> <b>葫芦形网纹彩陶瓮。</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1973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馆藏。<div><b>叶纹网纹双耳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75 年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北山采集,馆藏。<br></div><div><b>旋涡纹网纹彩陶罐。菱格纹彩陶盂。</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73 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馆藏。<br></div><div><b>内彩波纹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 3000-前2700年),1977年甘肃省东乡县林家出土,馆藏。<br></div><div><b>单耳月纹网纹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士谷台出土,馆藏。<br></div> <b>波折纹彩陶瓶(1974年甘肃省舟曲县丰达采集)/平行线弧条纹彩陶瓶(甘肃省庄浪县老庄,平凉市博物馆藏)/内彩星斗纹彩陶勺(1998年征集)。</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馆藏。<br><b>平行带旋纹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1977 年甘集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出土,馆藏。<br><div><b>旋纹带流彩陶罐。</b><br></div><div><b>内彩旋纹彩陶豆。</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958年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南岸园盘岭出土,馆藏。<br></div> <b>双耳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1977 年移交,馆藏。<div><b>菱格网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士谷台出土,馆藏。<br></div><div><b>旋纹彩陶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1978年甘肃省东乡县林农出土,馆藏。<br></div><div><b>旋纹彩陶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960年征集,馆藏。<br></div><div><b>旋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978年甘肃省武威市邱家庄出土,馆藏。<br></div><div><b>双耳旋涡纹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997年征集,馆藏。</div> <b>葫芦形网纹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馆藏。<div><b>双耳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60年征集,馆藏。<br></div><div><b>波纹四鋬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1978年甘肃省东乡县林农出土,馆藏。<br></div><div><b>平行贝形纹彩陶壶。</b><br></div> <b>圆圈纹敛口彩陶罐(</b>1992年移交)<b>。双耳彩陶罐(1997年征集)。凹凸纹敛口彩陶罐(1972年甘肃省临洮县辛店乡牛头沟采集)。葫芦网纹双耳彩陶壶(1964年甘肃省兰州市西坡坬出土)。"X"形纹彩陶壶(1955年征集)。旋纹双横耳彩陶豆(1998年征集)。</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馆藏。<br><br> <b>内彩人面纹水波纹彩陶豆(1996年征集)。网纹双耳彩陶壶(<br>1974年甘肃省舟曲县丰迭城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馆藏。<div><b>圆圈十字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984 年甘肃省武威市五坝山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b>双耳彩陶瓮(1964年甘肃省广河县城关公社寨子坪采集)。圆点纹彩陶壶(1960年征集)。凸弧锯齿纹彩陶壶(1973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馆藏。<br></div> <b>叶形纹单耳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1957年捐赠,馆藏。<div><b>圆圈十字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984年甘肃省武威市五坝山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b>内彩圆点圆圈纹彩陶钵。</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996年征集,馆藏。</div><div><b>大鋸齿纹单耳彩陶罐(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竖锯齿纹彩陶壶(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年),馆藏。<br></div><div><b>折带网线纹鸟形彩陶壶(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圆圈网格纹鸟形彩陶壶(1995年征集)</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馆藏。<br><b>回形网纹颈腹耳彩陶壶(1975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圆圈网纹三耳彩陶罐(采集)</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馆藏。</div> <b>甘肃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葬。红古下海石村马厂类型墓葬。</b> <div><b>马厂期。</b>马厂期因1923年最先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300-400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晚期。彩陶精美程度虽不如前,但仍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器型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单耳筒状杯等特色彩陶。由于贫富分化严重,一些大墓随葬品中彩陶数量亦急剧增多。彩陶成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盛行红色陶衣,以黑彩为主,逐渐取代了半山期黑红两彩并用的做法。纹饰大多粗犷松散,图案渐趋纷杂而抽象。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网格纹、回形纹、折带纹成为马厂彩陶的主要纹样,其中精细繁密的网格纹显示出陶工非同凡响的绘画功力。回形纹、折带纹对文明时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br></div><b>马厂四大圈内图案。</b> <b>垂弧锯齿纹彩陶罐(1964年甘肃省广河县城关镇出土)。菱块十字圆点纹彩陶瓮(1973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2个)。</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馆藏。<div><b>双耳网状纹彩陶罐(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双耳彩陶罐(1973 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年),馆藏。</div><div><b>方格网纹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馆藏。<br></div> <b>平行带弦纹壶(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多层垂弧锯齿纹双耳彩陶瓮(1973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双耳网纹彩陶罐(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涡纹网纹彩陶盆(甘肃省清水县城关导沟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馆藏。 <b>涡纹网纹彩陶盆(甘肃省清水县城关导沟出土)。高低耳网纹叶纹彩陶罐(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菱块纹双耳彩陶壶(1975年甘肃省景泰县张家台出土)。垂弧锯齿纹带流罐(1998年征集)。圆圈网格纹鸟形彩陶壶(1975年景泰县喜集水采集)。圆圈网格纹鸟形彩陶壶(1995年征集)。双耳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馆藏。 <b>菱形网纹彩陶壶(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回形网纹双耳彩陶壶(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馆藏。<div><b>圆圈网格纹彩陶罐(1955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道沟坪刘家坪出土)。三角斜线纹彩陶罐(1985年移交)。圆圈纹彩陶罐(1981年甘肃省榆中县哈岘乡采集)。菱块网纹双耳彩陶罐(1974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馆藏。</div> <b>折线纹彩陶罐(1986年征集)。复道折线纹彩陶罐(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圆圈带纹罐口四耳彩陶壶(1986年征集)。阴地折带纹双耳彩陶罐(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曲柄折带纹彩陶罐(1985年移交)。刻符红陶杯盘(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馆藏。 <b>旋动的美。</b>旋纹也称为旋涡纹,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晚期,兴盛于马家窑文化早中期。一般以四个旋涡为中心展开图案,有时多达六个或更多。初期旋涡较小,涡心中空,随后涡心逐渐增大,各类纹饰填充其中。半山期旋纹多装饰在大型壶瓮的肩腹部,黑色的锯齿与红色条带间错组合,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浪花翻卷、变幻无穷的气势。<div><b>单耳彩陶罐。四大圈网格纹彩陶罐。六大圈网格纹彩陶罐。四大圈网格圆点纹彩陶罐。</b>1955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道沟坪刘家坪出土,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馆藏。<br></div><div><b>内彩回形网纹四耳彩陶盘/内外彩菱格纹彩陶碗(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1955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道沟坪刘家坪出土)/平行线纹彩陶罐(1987年移交)。</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馆藏。<br></div> 编织纹双耳彩陶罐(1987年征集)。十字圆头纹双耳彩陶罐(征集)/三角纹彩陶纺轮(1955年甘肃省兰州白道沟坪徐家坪出土)。折线纹彩陶筒状杯/变体神人纹筒状杯(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人面銴米字网纹彩陶筒状杯/方块纹单耳彩陶筒<b>状杯(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内彩圆点贝纹彩陶豆(1969年移交)/单耳彩陶罐(1955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道沟询坪刘家坪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馆藏。 <b>"卍"字网纹双耳彩陶罐(1985年移交)。双耳贝纹彩陶瓮(1978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古台出土)。四大圈十字平行线纹彩陶罐(1955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道沟坪刘家坪出土)。卦形纹彩陶盆(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平行线纹彩陶壶(1986年移交)。四大圆圈方块网格纹彩陶壶(1978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古台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馆藏。 <b>双耳旋涡纹彩陶壶(1997年征集)。</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前3000-前2700年),馆藏。<div><b>旋纹彩陶罐(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出土)。旋纹彩陶罐(1973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四大圈旋纹彩陶壶(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旋纹彩陶罐(1973 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馆藏。</div><div><b>圆圈十字纹彩陶罐(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古台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馆藏。<br></div> <b>双耳彩陶瓮(1973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馆藏。<div><b>四大圈旋纹彩陶罐(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古台)。</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馆藏。</div><div><b>四大圈内天十字网纹彩陶壶(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古台)。四大圈十字纹彩陶罐(2004年征集)。四大圈纹彩陶壶(1956年出土)。四大圈内填圆点网纹彩陶壶(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古台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馆藏。</div> <div><b>神人变异。</b>神人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晚期彩陶代表性纹饰之一,有的学者称之为蛙纹。半山早期的神人纹描绘较具体,较接近于人的形象;半山晚期则变得较为抽象,以大圆圈代表头部,内填各种纹饰,上下肢向上折曲,肢端有数目不等的指爪。马厂时期头部大多被完全省略,有的四肢由顺向演变为反向呈直角曲折,进而将代表身体的宽带也省略,简化为肢爪纹,最后演化成三角折带纹。<br></div><b>四大圈纹网纹彩陶罐(1957年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出土)。四大圈纹网纹彩陶罐(1955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道沟坪刘家坪出土)。双耳彩陶瓮(1953年肃省永登县救场沙井采集)。变体神人纹彩陶罐(1975年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肢爪纹双耳彩陶壶(1986年征集)。神人纹彩瓮(1956年移交)。</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馆藏。 <b>马家窑类型彩陶旋纹向半山类型四大圆圈纹的演变。马家窑类型旋纹彩陶瓶、壶向半山、马厂类型的演变。彩陶壶人形纹的演变。</b><div><b>连续神人纹彩陶罐(1960年征集)</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馆藏。<br></div><div><b>神人纹彩陶罐(1987年移交)。单耳彩陶壶/折带圆点纹单耳彩陶罐(1955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道沟坪刘家坪出土)。</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馆藏。</div> <b>甘肃省博物馆。</b>红陶人面像(仰韶文化晚期,天水柴家坪出土,高15.3宽14.6厘米)。红陶人头像(齐家文化,礼县高寺头出土,高12.5最大口径8.5厘米)。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秦安大地湾出土,32.3,低径 6.8厘米)。<br><b>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学博物馆。</b>红陶人面具。<br><b>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b>女人头形杯(新石器时代晚期,前6000中期),高11.1直径10.7厘米。彩陶女神像(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前6000年后半期,高8.8,宽5.6厘米)。<div><b>甘肃省博物馆。</b>折线纹彩陶筒状杯(马厂类型,永昌鸳鸯池出土高13.4底径 6.1厘米)。鸟纹涡纹彩陶单耳罐(辛店文化,高7.6底径3厘米)。旋纹圈足三联杯(马家窑类型,丹曲掌坪出土,高12.2厘米)。<br><b>伊斯坦布尔考古学博物馆。</b>彩陶水注(前8世纪中期至前7世纪初),高14直径(器身)10厘米。<br><b>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学博物馆藏。</b>原始科林斯式陶阿拉拜罗香油壶(前630年)。<br><b>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b>四连罐(青铜时代早期,前3000年初,高7.5宽15厘米)。</div><div><b>甘肃省博物馆。</b>菱格纹人足形彩陶罐(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出土,高11厘米)。三立犬器盖四足鼎(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出土,高25厘米)。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广河县出土,高8.5长13.3厘米)。<br><b>凯塞里博物馆。</b>彩陶靴形杯(前19世纪,高 8-8.2,长13.3-13.7厘米)。<br><b>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b>鸟饰高足杯(前18世纪,高27.5口径32.5厘米)。鸟形水注(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18-17世纪,高13.1体宽12.6厘米)。</div><div><b>肢爪纹彩陶壶。</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年),1963年甘肃省永靖县出土,馆藏。</div> <b>齐家文化。</b>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流域,西抵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畔。距今约4200-3700年左右,与中原夏王朝大体同时,已步入文明的门槛。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居址多为白灰面建筑,大量使用小型铜器。甘肃中部地区彩陶数量不多,常见红彩;河西地区彩陶偏多,红黑彩并用。纹饰有三角折线纹、菱形纹和蜥蜴纹等。<div>网纹彩陶罐(1999年征集)。三角网纹双耳彩陶罐(1997 年征集)。刻划纹红陶罐(1997年征集)。方格网纹彩陶罐(</div><div>1999年征集)。复线三角纹交叉纹彩陶罐(1999 年征集)。弦纹彩陶罐(1996 年征集)。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前2200-前1700),馆藏。</div> <b>余辉流艳-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b>距今4000年前后甘肃步入青铜时代。我国其他地区的彩陶此时已基本消亡,而甘肃境内的彩陶依然独具魅力,先后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青铜文化。由于此时气候已日趋干燥,这些文化的居民过着或半农半牧或以畜牧为主的生活。反映在彩陶上,小型带耳器大量增多,象生性纹饰也由水族纹转换为以草原戈壁常见的动物纹为主。它们特征鲜明,风采各异,极大地丰富了 甘肃彩陶的内涵。<div><b>绳纹红陶斝(1975年甘肃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复线三角纹彩陶罐(1999年征集)/菱格折带纹彩陶罐(1956年移交)。菱格纹彩陶罐(1998年征集)/竖线纹彩陶罐(1975年甘肃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对三角纹贯耳彩陶罐(1957年甘肃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 三大耳红陶罐(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出土)。对三角纹双肩耳彩陶罐(1996年捐赠)</b>。青洞时代齐家文化(约前2200-前1700年),馆藏。</div> <b>神人纹鸟形彩陶壶(1955年甘肃省兰州市华林坪出土)。神人纹彩陶壶(1998年移交)。</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馆藏。 <b>复道三角纹双肩耳彩陶罐。</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前2200-前1700年),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出土,广河县博物馆藏。<div><b>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1976年甘肃省兰州市八里窑崖头出土)。网纹彩陶罐(1999年征集)。交叉条纹彩陶壶(1998年征集)</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馆藏。</div> <b>武威皇娘娘台38号墓(M38)平面图/武威皇娘娘台52号墓(M52)平面图/武威皇娘娘台76号墓(M76)平面图/武威皇娘娘台三人合葬墓(齐家文化,距今4100-3700年)。</b> <b>三角网纹竖线纹彩陶罐(1958年甘肃省民勤县沙井于出土)。倒三角纹双耳圜底彩陶罐(1978年甘肃省柏中县白崖沟出土)。双耳彩陶盆(1983年出土)。倒三角纹双耳圜底彩陶罐(1971年甘肃省武山县白门镇西旱坪采集)。</b>青铜时代沙井文化(约前1000-前600),馆藏。<div><b>双耳彩陶罐。</b>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约前1900-前1400),1987年甘肃省酒泉市干骨崖出土,馆藏。</div><div><b>双耳涡纹彩陶罐</b>。青铜时代辛店文化(约前1400-前800),1985年移交,馆藏。</div> <b>双钩纹彩陶鬲(1959年甘肃省出土)/双大耳涡纹彩陶罐(1977年甘肃省出土)。双大耳涡纹彩陶罐(1977年甘肃省出土)</b>。青铜时代辛店文化(约前1400-前800),1985年移交,馆藏。<div><b>斜线纹带盖四耳罐/折线纹矛形钮盖彩陶罐。双耳彩陶罐/单耳彩陶罐。</b>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约前1900-前1400),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馆藏。<br></div><div><b>四耳折带纹彩陶罐</b>。青铜时代四坝文化,1973年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出土,馆藏。<br></div><div><b>折线纹三矛形纽盖彩陶罐</b>。青铜时代四坝文化,1976 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 <b>复线三角纹彩陶罐(999年征集)。菱格折带纹彩陶罐(1956年移交)。对三角纹贯耳彩陶罐(1957年甘肃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三大耳红陶罐(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出土)。对三角纹双肩耳彩陶罐(1996年捐赠)。</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前2200-前1700年),馆藏。<div><b>齐家文化纹饰。</b></div> <b>菱格纹彩陶罐(1987年甘肃省酒泉市干骨崖出土)。菱格网纹彩陶罐(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单耳彩陶杯(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折线纹彩陶罐(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双耳宽柄彩陶罐(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b>青銅时代四坝文化(約前1900-前1400年),馆藏。<br><b>单耳彩陶罐。</b>青铜时代沙井文化(约前1000-前600年),1981年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 <b>陶苑奇葩-陶塑古风。</b>甘肃史前陶塑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大地湾文化。题材主要为人物、动物形象,制作工艺有捏塑、堆塑、贴塑、雕刻、镶嵌、镂空等。其中有许多雕塑与彩绘相结合,堪称艺术珍品。内容反映了史前先民的自我存在意识和日趋丰富的审美情趣,以及某种原始宗教信念。<div><b>太阳纹双钩纹带流壶。</b>青铜时代辛店文化(约前1400-前800年),1953年甘肃省临兆县辛店出土,馆藏。<br></div><div><b>复道交叉纹彩陶壶。</b>青铜时代辛店文化,1974 年甘肃省东乡县河滩出土,馆藏。<br><b>横竖线纹单耳彩陶罐。</b>青銅时代沙井文化(约前1000-前600年),1973年甘肃省民勤县沙井子采集,馆藏。<br></div><div><b>髻发红陶俑首。</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甘肃省庆阳市南佐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b>红陶人头像。</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1964年甘肃省礼县寨子里采集,馆藏。<br><b>红陶双足罐。</b>青銅时代齐家文化征集,馆藏。/<b>人足形彩陶罐。</b>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约前1900-前1400年),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 <b>兽首灰陶盃。</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前2200-前1700年),1971年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出土,馆藏。<br><b>人面鋬方折纹彩陶筒状杯。</b>新石器财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年),1973年甘肃省永春县鸳鸯池,馆藏。<br><b>彩陶罐。</b>青铜时代沙井文化(约前1000-前600年),1979年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单耳彩陶罐。</b>青铜时代沙井文化,1958年甘肃省民勤县沙井子出土,馆藏。<div><b>平行锯齿纹彩陶鼓。</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前2700-前2300年),1997年征集,馆藏。<br></div> <b>红陶盉。</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約前2200-前1700年),1971年移交,馆藏。/<b>内彩蜥蝎纹彩陶豆。</b>青銅时代四坝文化(約公元前1900-前1400年),1976 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馆藏。/刻划蛙面纹红陶提篮。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 2000年),1986年征集,馆藏。<br><b>手纹羊头形把手彩陶方杯/彩陶鹰形壶(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菱形纹彩陶罐(1987年移交)。</b>青铜时代四坝文化,馆藏。/<b>舞蹈纹双耳彩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要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年),1973 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馆藏。<br><b>兽首红陶铃。</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征集,广河县博物馆藏。/<b>鱼形彩陶埙。</b>青铜时代四坝文化,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b>红陶铃(1956年移交,)/彩陶铃(1956 年甘肃省皋兰县糜地岘出土)。</b>新石器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56年移交,馆藏。<br></div><div><b>乐舞遗韵</b>。音乐与舞蹈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表现情感最直接的艺术形式。陶器中的许多乐器和陶绘中的舞蹈纹样是原始乐舞的实物见证。<br></div> <p class="ql-block"><b>人头形器口彩陶瓶</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馆藏。</p> <div><b>陶俑首。</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000-前3500年),甘肃省庆阳市南佐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b>蛙形红陶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年),1986年征集,馆藏。<br></div><div><b>红陶鸟形器。</b>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前2200-前1700年),1999年征集,馆藏。<br></div><div><b>竖线纹靴形罐</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85年移交,馆藏。<br></div><div><b>陶埙。</b>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约前1900-前1400年),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 <b>网纹提梁彩陶铃(1956年甘肃省皋兰县糜地岘出土)。涡纹彩陶瓮(1974年甘肃省永登县蒋家坪出土)。三角纹彩陶鼓(1998年征集)。折带纹彩陶鼓(1998年征集)</b>。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前2300-前2000年),馆藏。<div>10:15分结束此部分内容的参观。<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