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秋意浓,寒霜枝头柿子红”。每年的国庆假期,差不多都要去兰溪摘柿子,今年却因故缺席。节后的第一个周末,周六正常上班,周日轮不到值班。老婆天天催问“能不能去?”直到周六晚上才确定成行。次日一大早,一家三口就驱车赶往兰溪马涧的老婆娘家。</p> <p class="ql-block"> 秋天,是柿子的季节。在山上有片柿子林,是她家的。由于岳父母年纪大了,体力也差了,没办法把柿子搬运下山。大舅子在外创业又没时间,也不在乎“那点钱”,所以,近些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柿子烂在树上或熟透掉落,秋去冬来,如此循环。不过,也算领悟了“舍得”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十年前,两个伯伯住在山里时,山路虽崎岖,行走倒顺畅,途中有座小庙是村民祈福的圣地,沿途山谷风景也不错,有潺潺水声,有虫鸣鸟叫,有袅袅炊烟...…我们一年会去一趟,徒步行走,单程约1个小时。后来“下山脱贫”,两家都搬到山下村子里住了,两幢老泥土房子以及那座小庙经不住雨打风吹,现在都塌了,消逝在尘埃。</p> <p class="ql-block"> 进山的路,因为走的人少了,渐渐变得野草丛生,落叶堆积,有些地段都看不到路了,回归原始生态。儿子“被迫”随行,探险般的丛林穿越,令他显得有些兴奋,收获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享受着看电视、玩手机体验不到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手机没了信号,就到了该爬山上行的地方,那里也曾是爷爷奶奶茅草房的遗址。柿子林就在山顶向阳的那片地方。八十年代山林分到农户后,垦荒种植下柿子树、杨梅树等,靠着水果的收入,维持着家用,养育了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兰溪柿,蛮有名的,曾经比杨梅名气大。我小时候,爸妈就与人合伙贩卖过兰溪柿子,坐拖拉机经太阳岭颠簸往返的场景依稀记得,此类人货混装的危险行为早已禁止。我不爱吃柿子,我爸喜欢。摘柿子,很大程度上是为他去摘的。</p><p class="ql-block"> 沿着老丈人“开辟”的路径,终于爬上了山顶。红彤彤的柿子满枝满丫,累累垂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闪闪的光、透透的红,鲜艳夺目。差不多与老婆同龄的七、八株柿子树,挂满了果实,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映红了山坡,“至少有个十来担,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柿子没人摘,自然“便宜”了小鸟和野猪。熟透了的柿子不乏被鸟戳破的,树下处处有野猪拱过的痕迹。老婆去敲板栗了,柿子留给了我摘。山坡倾斜、高低不平,我与儿子攀爬中几次滑倒,引来相互哈哈大笑,“解压、真解压啊”。</p> <p class="ql-block"> 一个拉枝条,一个摘柿子,父子俩亲密合作,很快摘得两篮柿子,约二十来斤吧。也不敢多摘,因为要拿到山下会“很艰难”,毕竟来时的路,徒步行走都已不易。</p><p class="ql-block"> 既要承受肩上的重,又要顾忌脚下的滑,还要防着荆棘藤蔓。虽说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可肩头实在扛不住,没走出二、三十米就受不了。除了儿子,每个人都有“回头货”,身边已无可以依赖的人,我不得不扛起“责任”,坚持“硬扛”着回到家里。尤如平时工作一般,即使有些事“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但也通过坚韧和适应以及不断挖潜,去争取、去完成、去实现目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p> <p class="ql-block"> 晚上躺在床上,两个肩膀火辣辣的痛,腿脚也酸胀着......可回想儿子摘柿子的高兴劲和老父亲接过柿子露出的笑容,又觉得非常值得!</p><p class="ql-block"> 火红的柿子,红火的日子。在平安稳定的大环境下,品味着春华秋实,祝愿您柿柿如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