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梅城印记

融信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完闽清梅溪雄江风景区后,中午到闽清县城用歺并继续参观位于闽清县老城区一条历史古街,城梅城浮桥头古街。浮头街,卵石花基,夯土木构,街巷间回荡着明清的喧嚣。漫步在浮头桥街,热闹非凡的景象映入眼帘。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红色灯笼高高挂起,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行人穿梭其间,或闲逛或购物,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悠闲时光。这里不仅是一个商业区,更是当地文化和传统汇聚之地。</p> <p class="ql-block">  转入一条古色古香的小巷,眼前展现出一幅宁静的画面。浮头街,原名“浮桥头街”。因街之北向有一浮桥跨过梅溪,通往榕院,故而得名。“浮桥头街”叫起来拗口,遂被简称为“浮头街”。浮桥头街西接马房巷,东连安民巷。该街主要有吴氏祖厝和吴氏宗祠,其中吴氏祖厝有建筑精致的横厝花厅,人称“将军厅”。此地还有陈、刘、温、谢、卢、张等姓氏居民。有供奉陈靖姑的毓麟宫,其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多次重建或重修。</p> <p class="ql-block">  砖红色调的建筑透露着岁月的痕迹,窗户上点缀着绿色植物盆栽,为这古老的巷子增添了几分生机。街道两旁整齐排列着花箱,各式绿植花卉争奇斗艳。偶尔驶过的电动车打破了片刻的宁静,却也带来了一丝生活的气息。老城区的街道上,传统市井风情扑面而来。两侧店铺鳞次栉比,红色灯笼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里既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游客探寻历史足迹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闽清毓麟宫,又称闽梅毓麟宫、临水庙,俗称娘奶殿。位于邑治城内西北向(今福州市闽清县梅城镇浮头街北大路69号),是祀典道教女神,海内外公认的“顺天圣母”陈靖姑的宫殿。庙宇的红色砖瓦与绿色琉璃瓦交相辉映,显得庄严肃穆。前来参拜的人们络绎不绝,他们在这里祈求平安、健康与好运。</p> <p class="ql-block">  据宫内碑载,闽梅毓麟宫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即公元795年,几经风雨、战乱等侵袭,几近损毁,于明成化年间大修,距今约1380多年的历史,为顺天圣母陈夫人(陈靖姑)降妖伏魔的古道场。</p> <p class="ql-block">  闽梅毓麟宫的整体建筑采用一进院式的建筑形式,由前门、天井、正殿、回廊等建筑构成。正门有一牌匾,书“闽梅毓麟宫”,左右饰有龙、凤、麒麟等瑞兽图样。正殿主祀陈、林、李三位夫人(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左右配祀江夫人、石夫人等女神。正殿两侧有黄杨大将、周卢太保等护法神,天井两侧回廊有“三十六宫婆姐”像,神态各异,但无一例外都是养育儿女的妇人形象。建筑工艺充分运用木刻、木雕、石刻、石雕、彩绘艺术手法,大量使用如意斗拱,弓梁、垂莲柱。</p> <p class="ql-block">  浮头街路上,新旧建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既有现代感十足的新式楼房,也有保留着传统特色的木质结构老宅。这条街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  在这条热闹非凡的小巷里,几位穿着休闲服装的人们正悠闲地散步或购物。女士背着蓝色背包,年轻人手牵手漫步街头,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耍,给这个场景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街上挂着许多红灯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一些店铺门前还插上了红旗,增添了几分节日气氛。这里不仅是一个购物天堂,更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最佳场所。她静静地诉说着千年传说。</p> <p class="ql-block">  梅城印记历史文化展示馆分陈闽清历史沿革、礼乐文化、状元文化、华侨文化、院士文化、陶瓷文化、古厝文化、祠堂文化、非物质文化等专题展厅。党员政治生活馆则作为闽清红色印记的微型展示馆,展陈兴增厝、六叶祠等古厝模型,图文并茂地展示闽清文庙、天儒中学等古厝民居作为革命据点、地下交通战、联络点在红色岁月里的鲜明印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和内涵。</p> <p class="ql-block">  室内空间宽敞明亮,木质结构与白色墙壁相间的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天花板上悬挂着一盏吊灯,柔和的光线照亮了整个房间。中间位置摆放了一个大型石质雕塑,其表面刻有精美图案,成为视觉焦点。四周墙上挂着一些画作,其中一幅描绘了山川河流与古色古香的房子,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传统民居的完美融合。靠近门口的地方还有一块写着“梅城印记”的牌匾,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场所。</p> <p class="ql-block">  彩色油纸伞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周围摆放着桌椅供游客休息,并插上了国旗以示庄重。这里不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地方。“梅色二陈礼乐同辉”几个大字悬挂在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大楼上,门前挂着两个红灯笼,上方的匾额彰显着这座建筑的独特地位。步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音乐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闽清古来多文才,县内有许将、黄唐、郑性之三状元牌坊高耸,县外有虎丘黄氏后裔、黄定、黄复、黄东叔四状元光沁宗籍。有名臣黄镇,“十八学士”陈祥道、陈贤良,著名诗人萧德藻,道教高人白玉蟾、张圣君,江南名僧古月,民主革命家、爱国侨领黄乃裳……无数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燃起簇簇光明,照亮中华文明的银汉。</p> <p class="ql-block">  许将(1037--1111年),字冲元,谥号文定,今坂东镇文定村人。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状元及策,时年26岁,是福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也是福建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许将出身贫寒,少时勤读,博览经书,励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他才华横溢,深得神宗、哲宗二帝赏识,为“两朝弼亮,翊赞良臣”,但也遭到同僚嫉妒、排斥。他出仕后曾三起三落,仕途曲折,初授签书昭庆军判官,集贤校理,后升为翰林学士,累官尚书右丞、吏部尚书、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卒追赠开封府仪同三司,谥文定,微宗御书墓表。</p> <p class="ql-block">  黄唐(出卒年不详),字雍甫,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丁西科登释褐状元,举太学两优释褐第一人。黄唐中状元后,始授承务郎、太学录,兼修国史历任校书郎、秘书郎、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南康知军;绍熙二年(1191年)以朝请郎提举两浙东路茶盐常平公事;庆元初为考功郎中兼实录院检计官。黄唐一生敢言直谏、班列忠臣,而且著述丰富,是南宋出版界一位著名的刻书家,是我国出版史上经疏合刊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郑性之(1172-1255年),字信之,初名自诚,号毅斋,今梅溪镇石郑村人。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戊辰科进士及第。他一生光明磊落、立朝秉正,敢于直谏,为民去害就利,师从朱熹。李宗勉每见性之论事,就说;“平生但以公为宽和长厚人”。累官承事郎、奉国军节度判官、秘书省正字、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宝章阁待制、江西安抚使、敷文阁待制、吏部侍郎、端明殿学士、进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加观文殿学士。卒赠少傅,谥文定。</p> <p class="ql-block">  科举功名流芳千古——闽清状元文化展览馆展示了历史上福建地区涌现出的一大批进士及高官显贵。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文化的场所,更是传承优秀传统的重要阵地。三位状元生平事迹的文字展板上,详细介绍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他的政绩贡献。历史人物的事迹,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  牌匾上写着“闽清历代进士”,下方详细记录了许多历史上的福建闽清籍科举考试状元及进士名录。这些名字背后,是一段段辉煌的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  福建闽清县历代进士198人,尤其是云龙乡漈上村的陈氏,在宋朝时人才辈出,登科及第,扬名近200年。初至漈上村开基者乃陈柄公。柄生衲、衲生俨、俨生玩、玩生五子:长深道、次祥道、三安道、四旸、五从道。五兄弟除长兄深道,其他四兄弟皆进士及第,被称为“五子四登科”。祥道子行中、安道子刚中、旸道子积中又先后登科进士,叔侄举进士者七人,被称为“一门七进士”。当时县里在这个家门第七人中进士时,为其立“七进士坊”以表彰。但立坊以后,又添了两名进士:陈从道之子陈和中(1154年进士及第)、陈刚中之孙陈问(1235年进士及第),因此,是“一门九进士”。</p> <p class="ql-block">  千年梅邑,东南胜地。梅邑二陈,礼乐同辉。闽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陈祥道(1042年~1093年),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是著名经济学家、理学家,官至太常博士。弟陈旸(1068年~1128年),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以布衣身份中贤良科进士,世称陈贤良,是北宋著名音乐理论家,官至礼部侍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祥道著《礼书》等7种226卷礼乐著作,以及《论语全解》10卷。陈旸著有《乐书》等3种240卷礼乐著作,以及《孟子解义》14卷。在清代乾隆时期,《礼书》、《乐书》、《论语全解》均被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四库全书·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他们的著述能入其中,足见其价值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陈旸精通音律,为宋代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用40年时间编著了一部200卷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系统阐述儒家乐学理论。《乐书》奠定了陈旸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让他成为中国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后人尊称他为“乐圣”。如今,人们在供奉诸乐神的北京天坛神乐署显佑殿,可瞻仰陈旸塑像。这位与神仙同列的“闽清人”,端坐案台前提笔写字,目光炯炯。神乐署的规制、布局,是按照《乐书》所描绘的做法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礼乐文化,出身布衣、家道贫寒的陈祥道、陈旸兄弟先后完成《礼书》《乐书》,由此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朱熹曾以“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诗句高度评价这对兄弟,真可谓是一场成功的人生逆袭。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陈祥道《礼书》与司马光《书仪》、朱熹《礼仪经传》“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内在的道德力量约束自己,也是今人严于修身、严于律己的传承典范。陈旸《乐书》被认为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礼的中国古代音乐博物馆立有中国古代八大音乐名人塑像,陈旸跻身其中。</p> <p class="ql-block">  古代男子雕像身穿汉服,手持书卷,仿佛正在吟诵诗篇。他那专注的眼神与优雅的姿态,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崇尚礼仪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一尊身穿古代服饰的人像雕塑手持书卷,背后展示着两幅对联,其中一幅上写“爱国爱乡开拓创业”。这位古人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关于忠诚与奋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书写着古诗文,并配以插画装饰。旁边还摆放了几件乐器展品,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 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福建闽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2019年1月14日,吴孟超院士退休。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p> <p class="ql-block">  吴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他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发表论文220余篇。2020年10月18日,吴孟超院士馆在福州闽清县落成开馆。</p> <p class="ql-block">  闽清还是福建省著名侨乡,有20多万乡亲旅居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代知名侨胞有担任过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会长的张晓卿、黄双安、张仕国和刘贤威等。</p> <p class="ql-block">  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楼建筑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黄乃裳”三个大字。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纪念。展板详细介绍了闽清籍海外侨胞的精神特质以及他们对于祖国与家乡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们的辛勤耕耘与卓越成就,成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  黄乃裳,1849年-1924年9月22日),原名久美(也有写作玖美、九美),字绂丞,号慕华,晚号退庵居士。福建福州市闽清县六都湖峰(今坂东镇湖头村)人,基督徒。是中国清末民初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乃裳后来追随孙中山,是老同盟会会员,曾任福建省省长。他曾参与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运动以及后来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是清末民初重要的革命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侨领,曾率领福州移民开垦马来西亚砂拉越的诗巫(新福州),诗巫的福州族群繁衍。</p> <p class="ql-block">  大堂内部场景中,中间摆放着一个木质供桌,上面放有一块写有“三教谕”字样的牌位。两侧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牌匾,其中一面较大的牌匾上书“讲经处”,另一面较小的牌匾则写着“致斋”。这里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更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  闽清自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建县起,闽清县曾出过两宰辅、三状元、198位进士,福建省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许将出自闽清坂东文定村;北宋年间的音乐理论家陈旸与其兄礼学大家陈祥道被世人称作“一朝双理学”,陈旸著有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对我国的古典音乐用绘图形式做了详细的记载;陈祥道以《礼书》名世,乾隆年间,《乐书》、《礼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研究和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近代有民主革命家、爱国侨领黄乃裳;现代有肝胆外科专家、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百岁茶叶泰斗张天福等。纵观闽清千余年建县历史,历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名人,但有名望、有成就、上层次,得到国家层面认可的、百姓称赞的,概括起来有“六位名人,四种文化”。</p> <p class="ql-block">  “漫漫征程上下求索——闽清历史沿革”展板详细介绍了闽清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过程。这里记录了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厚重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地图墙上,标着各个历史时期的起止时间以及所属国家或政权。这里不仅是一幅地图,更是对中国历史脉络的全面展示。闽清简称梅。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拆侯官县西乡十里设梅溪场,旋升为县,后改名梅清县。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以梅溪与闽江汇合,江水浊溪水清,改名闽清县。历属福州、长乐府、东都、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p> <p class="ql-block">  这幅展示历史变迁的地图上,标注着各个朝代的时间线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地名变化。这里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让人感叹时光荏苒。闽清县,简称“梅”,福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中下游,总面积1494平方千米,下辖11个镇和5个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1年5月21日,闽清县常住人口为256181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31568人,占51.36%;女性人口为124613人,占48.64%。</p> <p class="ql-block">  闽清县境位于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中部,岩质为中酸性碎屑熔岩,属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已查明的矿藏有14种。高岭土(瓷土) 为县内蕴藏量最大的矿产资源,古代制陶工艺情景再现中,两个工匠正在忙碌的工作,一个手持工具制作陶器,另一个则负责烧窑工作。这里不仅展示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更是对工匠精神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  几座古色古香建筑模型悬挂在空中,造型各异,有的像亭子,有的则更接近于塔楼或阁楼。这些模型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  两座具有明清特色的建筑,左侧是一座低矮而开间较少的房子,以木构为主材,外形多作凤凰展翅状;右侧则是高耸入云的房屋,立面装饰较为繁复,可见斗拱、雀替等构件。这两座建筑不仅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p> <p class="ql-block">  一艘传统的乌篷船模型停放在一个白色的鹅卵石上,采用竹木制作而成,顶部覆盖着茅草屋顶,两侧设有窗户,底部装有两个小轮子便于移动。这里不仅展示了古代交通工具的多样性,更是对水上生活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展览现场的情景中,墙上挂着多幅黑白老照片,记录着历史瞬间;而地上摆放着一些木质摆件,可能是展品的一部分。几位参观者正在驻足观看,其中一位似乎正拿着相机拍照留念。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文化的场所,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战争时期的场景复原模型中,士兵们正在进行战斗的画面,旁边还摆放了一些武器装备,比如枪支弹药等。这里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更是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  古代建筑群落的照片中,建筑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古代建筑风貌的地方,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一幅梅花图案的作品上,上方写着“梅香自苦寒来”,下方则写有“傲雪迎霜凌寒飘香 做我闽清”。这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  陶瓷制作技艺的相关介绍展板上,左侧写着“闽清线面手工制作技艺”,右侧则写的是“茶粉干手工制作工艺”、“山城尚泰全狮法”。下方还列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配有实物照片作为佐证。这里不仅展示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梅城印记历史文化展示暨党员政治生活馆‌,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党史、闽清革命斗争史等,复刻了一系列从古厝中走出的文化印记和红色印记。全馆以时间为主轴线,部份采取声光电现代手段,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以来,在省璜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生的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历史。</p> <p class="ql-block">  图片展示省璜镇革命斗争史迹陈列馆建在镇文化服务中心二层,总面积150平方米。全馆立足省璜,突出主线,鲜明主题,共分三个单元:张昌龙革命斗争史迹,省璜抗战斗争史和 省璜解放战争史,馆中设有陈列柜台、雕像、历史图片、创作画和史实文字、军工制作场景,以及张昌龙历史文献、纪录片电视播放等,门匾“省璜镇革命斗争史迹陈列馆”12个金字由原闽浙贛政治部主任黄扆禹亲笔手书。</p> <p class="ql-block">  位于坂东宏琳厝。1937年黄开修、黄开云兄弟俩在宏琳厝家中创办《抗日救亡》周刊。2012年被列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列为市、县党史教育基地。1939年初,中共闽江工委指派地下党员项南、舒诚等到闽清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项南到闽清后住在宏琳厝,与黄开修一起组建“闽清战时民众教育流动工作队”,创作和排练抗日救亡节目赴全县各地巡演,影响带动了当时闽清其他中小学几乎都组建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队,全县抗日救亡热潮高涨,当时的闽清成为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战根据地。在这里还可以领略“民间故宫”宏琳厝的别样风采。</p> <p class="ql-block">  橄榄是闽清的特有果品。《八闽通志》载:唐代福州橄榄列为贡品。乾隆本《闽清县志》载:橄榄,味先苦后甘,美者曰“碧玉”(指肉脆少渣、香甜回味的“檀香橄榄”)。民国 24 年《福建省统计年鉴》记:闽清橄榄远销香港、南洋、上海、天津等地。民国 34 年,著名土壤学家沈梓培在闽清实地考察后撰文:橄榄为闽清特产,年产数千担。</p> <p class="ql-block"> 红芽芋为田芋品种之一,属闽清农家传统品种,种植历史悠久,多种植于水田,以旱水相间栽培。全县种植面积广,产量大,主要销往福州、泉州、厦门,部分远销上海、广东等地。红芽芋耐贮藏,食用周期长。其外形浑圆微弯,顶芽肥嫩粉红,表皮浅棕色;肉质鲜美、细腻,粉而不粘,口感好。</p> <p class="ql-block">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 有“世界稀有、中华之最”之称,位于大雄溪两岸,总面积 12899.7 公顷(19万余亩),核心区面积 4060.8 公顷(6 万亩)。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当今世界稀有、中国最大的集中成片的有植物黄楮林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闽清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楮林、美菰林次原始林海,森林覆盖率达66.4%;有朱熹称之为“八闽岳祖”的白岩山、宋理宗皇帝御笔亲题的“白云山”,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水口电站和号称“天下温泉第一溪”的黄楮林温泉和大明谷、七叠温泉景区景点,还有全国单座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宏琳厝等,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名山、碧水、温泉、古民居”旅游格局。</p><p class="ql-block"> 2023年闽清县GDP实现470.5亿元亿元,比上年增长5.4%;财政收入20.35亿元,比增长率为12.1%。</p> <p class="ql-block">  县署旧址闽清县署始建于五代后两乾化元年(公元911年),经历了多次修建和破坏,其中包括宋代、明代和清代的重修,以及民国时期的改建。县署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闽清县的行政中心,见证了闽清县的发展和变迁。然而,如今闽清县署只剩下一堵残垣断壁,见证了其千年历史使命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  浮头街全长249.9米,占地405亩,是清朝乾隆年间闽清县城的主要构成部分。街区的建筑保留了民国时期的“五街九巷、四市一铺”城市格局,具有传统夯土木构与近代华侨南洋风格的建筑特色。浮头街与‌安民巷、‌城墘路共同构成了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包括‌毓麟宫、‌吴氏祠堂、‌许氏贤祠、‌朱氏祖厝、‌池氏大院等,展现了闽清县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浮头街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展示区,也是一个现代商业和旅游的活跃地带,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  闽清县文庙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南北大街与溪滨路交叉口东南150米处。始建宋景德四年(1007年),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重建,近年修缮。由大门、两庑、大成殿、明伦堂组成,占地面积6201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54 平方米。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廊后殿,重檐歇山顶,内有藻井,天棚描金雕花。保存较好。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月28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近来文庙闭门进行修缮。</p> <p class="ql-block">  闽清县梅城镇浮头整个街区,走马观花10-20分钟,若进入“梅城印记历史文化展示馆”参观游览约需1小时30分。此外,浮头街交通便利,游客可以乘坐公交或自驾前往,建议游客在早晨或傍晚前来游览,以享受最佳的光影效果和宁静的环境。这里不收取门票费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