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燕子矶公园外,沿着长江向西去,可以游览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 <p class="ql-block">10年前的一个初夏,来到江边的景区前,看到有一个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的导览图,图中显示,这个风貌区沿着长江延伸,包括后面的幕府山燕子矶等,范围很大。</p> 幕燕滨江风光带位于南京城北的长江之滨,江岸线全长约6公里。江边崖陡壁峭,两桥卧虹横飞,集山、水、林、洞于一体,是南京主城内观江、亲水、登临胜地。 幕燕滨江风光带建设项目于2007年4月正式启动,以“揽江抒怀、赏今怀古”为主题,开发为“一轴两带六大片”的风景空间结构。一轴——滨江路绿轴,两带——山体景观林带和滨江观光带,六大片——水上运动休闲区、湿地生态游览区、达摩梵音景区、旅游度假休闲区、名胜古迹游览区达和水源地保护区。 在江边看长江,对岸的八卦洲隐约可见。 立于江边的大理石浮雕、人物雕塑。 滨江休闲区,绿地木亭子可供休憩观景。 沿江步道,只是近中午不见游人。 江边的餐馆——龙虾广场,看来是以龙虾为主的菜肴,却还静悄悄。很多地方会在傍晚人气十足,而中午没时间消费。 前方有游船码头。 走到到这里,旁边有一座木牌坊,上书“江澜绿野”,后面就是幕府山。 <p class="ql-block">幕府山,是一座位于南京长江南岸边的丘陵山脉,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长约5.5公里,宽约800米,劳山主峰高190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晋元帝过江,王导设幕府(参谋部)于此,故名。亦名莫府山。又因山多石,古曾称石灰山、白石山。古有此名,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幕府山山峦延绵起伏,登临幕府,远望景天一色,万里长江从山下奔腾向前。清代的金陵四十八景,幕府山便有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嘉善闻经、燕矶夕照六景。</p> 前面是长江观音景区,地处林木葱郁的幕府山和白浪滚滚的长江之间的狭长地块上,东西方向呈线形布局。<div>幕府山上有观音阁,山下有头台洞、二台洞和三台洞,景区全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我国长江沿线第一个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的景区。</div> 旁边绿地上一块巨石,镌刻着“长江观音景区”。 景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观音阁、白子林、石径苑、头台洞、二台洞;西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情缘广场、三台洞、梵音苑。由于景区狭长,路线也较远,有游览车可送进景区。 走进长江观音景区的东部,就见山脚下一座石牌坊。这里就是二台洞。 二台洞系幕府燕风光带岩山十二洞之一。以龙头观音像为中心,有象鼻洞、普贤菩萨石刻、药草园、大士殿、洄溪胜境等景点。大士殿中供奉的龙头观音为观音三十二化身之一,喻意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石牌坊上刻有“古二台洞”四个字,一副对联:“凌崖当风山色六朝自来称秀,俯江酹月涛声万里至此方雄”,后面有台阶可登山。幕府山一带,在古代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景点,这一带的观音文化古代就盛行,所以有六朝自来称秀的说法。 石牌坊的背面,也是一副对联:“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 牌坊后面的山坡上有大士殿,走台阶上去看看。 在登上台阶时,看到半山腰上,一座大士殿掩映在绿树丛中。 健步来到大士殿前。 大士殿的匾。 左右柱子上一副对联“观音之观观人观我观世界,大士之大大经大注大慈悲”。<div>匾与对联都是年轻书法家、南通人周筱君所书。</div> 走进大士殿,中央一座观音,后面是自然的洞穴形状。这座观音就是龙头观音,这个洞就是二台洞。 仔细看这座观音,右脚盘腿而坐,左脚下垂,莲花座下可看到一个龙头,以龙角的方向可清晰地看出龙头是朝着观音的。这里的龙头观音是半跏坐,是佛像姿态之一。<br> 龙头观音,观音摄化自在而示现之三十三观音之一。因驾乘龙头,故称龙头观音。相当于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七中)“应以天龙、夜叉(中略)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盖以龙为兽中之王,比喻观音之威神。一般流布之像皆为跏坐或站立于龙头上。(网络资料)<br><br>半跏坐即以左右之一足押一股,也可分为二种:即以右足押于左股上者,称为吉祥半跏坐;以左足押于右股上的,则称为降魔半跏坐、佛教一般以全跏坐为如来坐,以半跏坐为菩萨坐,所以菩萨的坐像大多为半跏坐像。(网络资料) 大士殿旁台阶边,有一块比较大的奇石,看上去像麒麟的身体。 二台洞外面的景色。 走过几步,山崖的石壁上,刻着一幅菩萨的画像,这就是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种清静,四足代表四种功德。<div>画像也是当代建设景区时刻的。不过,石壁上的普贤菩萨坐着的白象看上去只有五牙,左边中间的一牙没用红色勾勒出来。<br></div> 继续向东走去,见前方一片密密的树丛中,掩映着一处山岩、 走到山崖前,看清有“象鼻洞”三个字刻在前面的岩石上。 可惜的是象鼻洞因有危石,已被阻止进入。 离开象鼻洞,只见前方路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还好没挡住道路。 走到巨石背面,看到上面刻有“飞来石”三个字。杭州有飞来峰,南京有飞来石。 前方,在山头前有一个比较开阔的空地,山头下方有一个山洞,这里一带就是头台洞。 <p class="ql-block">头台洞前面大路边有个院子,圆洞门上方有砖刻“古头台洞”四个字。</p> 洞口旁边有介绍:头台洞是幕燕风光带岩山十二洞之首。景区内有千手观音殿、施药观音洞、持花观音石刻、凤凰峰、放生池、圆通殿、一笔寿、龙牙滴水、飞来石等景点。<div>飞来石已经看到,再看看其它的怎样。</div> 再回过来看头台洞,只见洞口右侧的山崖上,刻着一个很大的寿字,旁边一棵树的树干直从石缝里挺拔地长出。 原来这是一个一笔写出的寿字,就是景点介绍的“一笔寿”。 旁边有石碑刻着“龙牙滴水与一笔寿”的传说。当年朱元璋到此饮用了“龙牙滴水”,赞为上品,随即挥毫一笔写成一个大“寿”字。 只是这个寿字刻在这里不知是哪年的事了。“龙牙滴水”是头台洞一景,不过没看到四周哪里有岩石在滴水,大概是天气干燥无雨而无水,更有可能是后来人为的影响而破坏了此景吧。 头台洞里,一尊观音在莲花台上,洞口放着好多小凳子,桌上有供品,好些香客在一边。 <p class="ql-block">看这观音像也是很安详的姿态。右边岩石似已噴过水泥浆,而上面还写着“犀牛望月”的字,下面的岩石有两只“角”样的突起,大概是为“犀牛角”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这座观音的姿态也是平时在观音殿中没看到过的,景区介绍牌子上说这里有施药观音洞,就是这一处。这尊观音就是施药观音。</p><p class="ql-block">施药观音是三十三观音相之一,右手撑颊,倚于膝上。手持药草,把药施予病人,消除痛苦,除苦施乐,故得此名,施药观音也称为施乐观音。</p> 接着到头台洞对面的圆通殿。 圆通殿里,供奉着的也是观音,不过这座观音却是一个男身,长着明显的小胡子。 其实,在唐代以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以后逐渐女性化,民间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是女身。 圆通殿外,一个水池长着很多浮萍,一条小路通向远处,周围一片绿色。介绍这里有放生池,这个是吗?没有标志。 抬头向山崖望去,半山腰有一座傍山而建的建筑。 走到小路的外面,可眺望到这建筑,原来是观音洞,但看到是门关闭着,也没游人在上面,从屋檐上垂下的草,似乎已好久没人迹了。 观音洞是幕府山十二洞(包括前面看到的二台洞、头台洞)之一。 圆通殿周围景色旖旎。 接着来到了石经苑,这也是长江观音景区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这个景点,以佛手圆雕为中心,设有风雨舫、手印之门、碑亭、佛印堂、吉祥经、金刚经石刻、白砂地、牧童骑牛、大悲咒景墙、紫竹林等景点。 走进石经苑,只见不同造型的佛手圆雕分列于一道道墙前。<div><br></div> 佛手圆雕为观音四十二种手印和持物的雕塑。 据佛经记载,观音的每种手印都可以跟一种特别的愿力相应,如除减恶难、斩魔劈妖、接应众生、保佑平安等。 看这里,有“金刚杵手”,“施无畏手”,“日精摩尼手”,“月精摩尼手”。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宝钵手”,“宝剑手”,“跌折罗手”。</p> 苑内各式佛手造型各异目不暇接。 佛手基座上还有小字介绍。这个“顶上化佛手”的下部有文字“十方诸佛速成来摩顶授记,意为有智慧之人来传授教导”。 众多佛手后面有一座仿古建筑。 看到檐下有匾“佛印堂”,不过没开门,不知里面有什么。 堂一侧墙上就是刻着的《大悲咒》。<div>《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广、中、略三种不同的版本。<br></div> 看石经苑周围景色,这里有小亭,名为“洗心榭”,洗心革面。 景区主道边,有大小不等的石头放着,什么讲究? 原来石头上刻着一些格言,或是来自佛经的经典梵语。 道路前方路口,有一对金灿灿的佛手。 这是一对比真人还高的金佛手,称为“佛手之门”。 这里有一座碑亭。 亭中一通石碑,是有人物形象,但是非常淡的线条看不清。<div>介绍说此碑为清光绪十三年,湘潭籍百姓捐奉,碑刻的童子拜观音像。<br></div> (在电脑上处理后)石碑上中间的主要画像是观音的线条画像,左下方有一个童子,右下方有“唐吴道子笔”的楷体字。<div>这个拜观音的童子也是神仙模样,头后面有光轮,头顶一个缺口,脚踩元宝状的“飞行器”。</div><div>石碑的右上角一些文字中,看得出刻有“大清光绪十三年暮春月中 湘潭”等字,以及捐碑人的姓名等。按此年份应是1887年,那么也有137年之久。<br></div> 这一块是唐朝画圣吴道子所画观音像,清代工匠于幕燕地区刻石碑供奉至今,长江观音景区由此得名。由于玻璃的强烈反光,处理后还是观音的脸部看不清,但头部装饰、长裙等大体还看得出的。石碑上还有很多文字,都无法看清。 碑亭附近却还有石碑,以玻璃罩着。有介绍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历江南时,到弘济寺敬佛,改弘济寺为永济寺时,写下此诗文:<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会诗文不解禅,果然默默以全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生半世半生佛,薄号山僧得号仙。</div> 御诗碑的碑头上,刻着2条五爪龙,中间御书2字。 以上三块古碑,可说是这个景区真正的文物。 离开碑亭、御碑,到一个雕塑集中的景点——百子林。这里的主要雕塑是百子戏弥勒。百子戏弥勒的雕塑多处出现,这里的造型也别具一格。 在百子戏弥勒雕塑周围,还有多组儿童游戏的雕塑群,一个个都栩栩如生,呈现出从前儿童玩耍的场面。 这个雕塑,更是儿童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 看过百子戏弥勒,继续沿着山坡下的小路前去,这里凉棚架长满藤蔓植物,路边芳草萋萋一片绿色。 附近的山岩上,有一处岩石浮雕——鹿野苑说法。<div>这是说的佛陀修行成道后,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对憍陈如等五弟子宣讲八正道和四谛,这也是佛陀初转法轮。</div> <p class="ql-block">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一说是释迦牟尼,后演变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p><p class="ql-block">鹿野苑,即 Sārnāth,曾名为 Mrigadāva、Rishipattana、Isipatana,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ārānasī)以北约10公里处,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法轮处,原始佛教的最初僧团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八正道(EightfoldPath)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p><p class="ql-block">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p><p class="ql-block">初转法轮,佛徒称释迦牟尼成道后初次宣传他的学说为初转法轮。法轮是比喻,印度有个传说,谁能统治全印度,自然会有‘轮宝’出现,它能无坚不摧,无敌不克。得到‘轮宝’的统治者便被称为转轮圣王。把佛的说法称为转法轮,即含有这种意义,同时也显示释迦所悟的为最高原理。(解释来自网络)</p> 山坡前的开阔地上,是一座最高大的佛像——送子观音。 观音对面的池塘里,石头雕塑的小放牛,十分逼真,看着让人从林林总总的观音佛教世界里,回归到了正常的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