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悲哀

雪中石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都被记载了下来,但是仍然有许多没有被记录下来,或许销毁了,或许歪曲了事实。其中有一桩历史事件一直是个谜案,那便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的下落是否存在。他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按传统历史观念,他应该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朱标却早于其父朱元璋去世。根据封建王朝的继承传统,“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况且,朱标在世时,朱元璋也特别喜欢他,谁知正值年盛的朱标,正要肩负一个王朝的统治却一命呜呼地远走西方。于是,朱允炆这个乳臭未干的少年开始承担了父亲的历史责任,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这也为他后半生的苦难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  朱允炆在小的时候,实际上是挺惹朱元璋这个万人之上的爷爷喜欢的,否则的话,朱元璋不可能把这么一个历史重担给朱允炆来治理。我们常说,一家之事有时出问题还很难解决,而国家大事,那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气来处理。古代封建社会的帝王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宫庭内斗的激烈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为它千变万化,让人防不胜防。就朱允炆而言,他也逃不出这种权力斗争的历史怪圈,甚至很惨烈。他的叔父朱棣便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篡权夺位的例子,本来按明朝的建立来论,朱棣是立了汗马功劳的。但他不甘心于自己的功劳竟然按传统观念要让位给朱允炆,因此,发动了历史性的政变,夺得了江山,把朱允炆在南京的政权颠覆了。然后向全天下人说朱允炆已死,自己便是名正言顺的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p> <p class="ql-block">  话说朱允炆到底是死是活,后来的历史专家都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朱允炆被叔父朱棣篡位时,在一场宫中大火烧死了,也有更多的人说朱允炆根本没有死,他没想到他会有这么一个人生坎坷,于是剃发成和尚,云游四海了,当然不能说云游四海而是说四海逃难。悲苦的人生啊!这种命运不是凡人所承受的悲苦,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为数不多。今天的人们想要揭开他的真相时就有许多不同的证据,而宁远县大观堡便有建文帝逃难的相关史事之一。基于这些怀疑,我便结交了一些研究建文帝的相关专家,但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专门研究建文帝朱允炆的,而是触景生情,有些感慨万千。只是有这方面的信息,我还是想了解一下历史的那段帝王夺权的往事,至于真相,没有充分论证一般都不敢判定。</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带着家人一起驱车来到大观堡遗址,从县城出发,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因为我开车比较慢。当车子行驶到大观堡上坡的路段时,我的后背脊梁一阵的发凉。心想,建文帝死亡的谜案是几百年来的未解之谜,他怎么会逃到永州南蛮之野宁远县的大观堡呢?难道这个地方能容的下古代帝王吗?车子上坡陡峭且弯弯曲曲,路面不是很宽阔。我暂停了想法,把车子开好再思考,不到十五分钟便到达了一个停车场。停车场不大,但四周一望,这里的广告宣传栏都是有关朱允炆的相关资料,并且还有我描摹建文帝的那幅肖像画。我今天是来参观游玩的,并没有刻要研究他,所以有些急促。最主要的是我想实地的感受一下据说是建文帝朱允炆避难的故居场所,那是慕名已久想要来的,而且我与研究这里的建文帝旧址的专家相交甚好。</p> <p class="ql-block">  当我徒步沿着那崎岖而又长满荆棘的青石小径往上走时,抬头一看,一堵用大小不同的石头砌筑的城墙出现在我眼前。城墙有一扇小石门,我用力蹲脚一上,便跳跃直站在城石墙上。风呼呼地叫啸着,我伸着一米六七的长手臂揽着夏风四周环顾,确实有些古代帝王逃避难所的云气。说豪华,那是淡不上的,但可以模模糊糊地看出整座城墙遗址间隔不同的形状。我的疑问又来了,为什么遗址会在山顶上?宁远这个地方能安全吗?我眺望远方,这里的地形确实是兵家守防居高临下的最好地方,而且视野开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西看,正好与汉朝时期的舂陵候遗址相望;东看,又有瞭望南京故城的往事回味;北看,是阳明山和汉皇殿山的主峰;整座山峰往南又是蜿蜒绵长的一条巨龙。这大观堡遗址就在巨龙之上。悲哀啊!历史上的一桩未解之谜若是其实,我居然就站在这位置之上了。</p> <p class="ql-block">  还好,我今天来一趟人们常说的建文帝大观堡行宫遗址没白费。他至少让我有些懂得了古代帝王传位的猜测与诡计是多么的惊险。就拿建文帝的一生而论,他的前半生是锦衣玉食、万人之上,后半生则是亡命之徒,诚惶诚恐。悠悠岁月,茫茫苍海,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本来就是一部斗争的发展史,正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所说的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建文帝他不是不适应当时的那个朝代,据说,他在位时期还制定了不少的有关治国安邦的措施,并且有一定的成效。然而,山外有山,楼外楼,一山更比一山高。他的叔父明成祖在治理天下也有别样的措施与方法,以至于在位时开创了“永乐盛世”,为中华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但今天的人们在探究建文帝朱允炆的历史迷案时,可就花费了不少心思与苦恼,因为他逃难的居所有些不稳定,自然比较多,各抒己见的现象是正常的。假如建文帝确实是从宫中逃出来,那明成祖朱棣是不放心的,这种不放心的态度便是朱允炆四处逃难的根本原因。我替朱允炆生在帝王中的凄美遭遇而感到叹惜,冰火两重天的断涯式生活,换作历史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所以,历史始终是一面镜子。于国家,于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借鉴与学习,就像眼前这长满草丛的条石城墙一样,有说不尽的历史往事,道不完的历史猜测来留给后人不尽的探索与取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