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不可言 海南最美天后宫

隆瀟鋒

<p class="ql-block">兴潮天后宫,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白沙门村,供奉的是妈祖娘娘,最早是兴化府(今福建莆田)和潮州府(今广东潮汕)的旅琼商人捐钱建造的。2021年在原址上动工重建,采用潮汕最高级别的古建筑布局,使用潮汕经典的宫庙古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施工。兴潮天后宫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中心,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迹。每一处壁画、浮雕、泥塑,都在讲述一段中华历史故事或传说,它的存在见证了海口市的变迁和发展,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乡俗传统。</p> <p class="ql-block">“佑一方潮平岸阔,护环海风正帆悬。”妈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中国人在死后被封为帝位并在民间被广为祭祀的只有两人:一人是关羽,另一人便是妈祖。</p><p class="ql-block">关羽得益于历朝历代的帝王,他们需要百姓个个都如关羽一样威武,来保卫他们的江山。妈祖之享有万民的祭祀则得益于闽商。闽商捧出妈祖,其目的旨在寻求平安。这大约是由于闽商经商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商人。福建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故多数闽商外出经商走的是水路,风险极大。因此,平安则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平安是福,平安了才能发财。</p><p class="ql-block">关羽在世时已经是功劳赫赫,并且封侯拜将。而况,无论是哪朝的统治者,都希望像关羽这样的忠勇之士来维护他的统治。妈祖却与关羽大不相同。她由福建莆田的一位民间女子,一跃而位居帝王之列,仅仅是由于民间的商旅、船工和渔民相信有了她的护佑,便可以得到平安。</p><p class="ql-block">妈祖庙在全国能够通水运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买卖做大了必定要走水路,水路运输是最经济、最便利的运输,只有水路才可以实现大宗的货物交流。因此,凡以前被称作水旱码头的地方,大都有妈祖庙。</p> <p class="ql-block">海南省海口市区的最北端,有个岛叫海甸岛,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洲岛屿,由南渡江自然冲积而成。位于琼州海峡南侧,与雷州半岛遥遥相望。面积13.8平方公里。海甸岛是南渡江出海口的冲积洲,南缘紧邻老海口所城,北界琼州海峡,历史上一直是琼州府城、海口所城诸港水道所经,说是海南的北大门也不为过。海甸岛,南面是海甸溪,北面是连绵的白沙滩,西侧叫美丽沙,东侧叫白沙门。</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标绘有海甸岛的多种历史地图局部。右下为正德《琼台志》,左上是同治《广东图》,右上为光绪二十三年《广东舆地全图》,大图是1930年《海南岛海口三角洲图》。</i></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海甸岛的水文、地理、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变迁中也有不变之处,比如海甸岛上的白沙津。南渡江是海南第一大河,在它的入海口,大量泥沙冲击沉淀而逐渐堆积成滩。到了唐朝,白沙律和海田村两个长条型的岛屿出现。而在北宋,在南渡江入海口处,便形成了海口最早的港口:白沙津。也叫“神应港”。据称,“白沙”因洁白无瑕、质地细腻的沙滩而得名,“神应”则与一个神话传说有关。明万历《琼州府志》记载,神应港“旧名白沙津。宋元帅王光祖曾开,未就。淳祐戊申忽飓风作,自冲成港,人以为神应,故名。”宋代开始在此设渡口,“商舟所聚处也”,“汪洋浩渺之间,山微微如一线,舟杳杳如寸苇”,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集散地。既是岛上居民出洋谋生的主要口岸,也是历代王朝驻扎水军的海防要塞。</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末在靠近海口湾处的一片海上景象</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海口市美兰区新埠岛亮脚港一带水域,是古代白沙津所在之地,是当年的琼州郡治出口和海南重要门户。</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75年飞机上拍摄的海口。图片下方是海甸岛,最上方可以看见东湖和西湖,那时候的海口只是一个很小的边陲小城市。</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海甸溪和海甸岛</i></p> <p class="ql-block">海甸岛历史悠久,北宋熙宁年间就有疏浚港口的记载,宋末守将赵与珞“兵御白沙口”,与南渡元兵激战,战场遗址就在今海甸岛东北部。明代正德《琼台志》载:“元白沙水军,系浙军自宋末从祥兴帝船遁至本州,为元兵所败,遗卒收为水军。后于白沙津置镇,设官管领,给粮巡防海上……”津就是港口、渡头,白沙津遗址在今海甸岛东部。</p><p class="ql-block">最晚在明代,海甸岛就有稳定的基层赋役机构,但“海甸”之名出现甚晚,据说是光绪间两广总督张之洞亲巡海防至此,翻用明太祖“南溟奇甸”意境,才将“海田村”雅化赋名“海甸”,至今老海口仍习惯称“海田”。东侧新埠岛,地名出现也很晚,最早见于咸丰《琼山县志》:“(南渡江)又北十五里,至新埠渡分为二派。”</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872年,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拍摄的海口东西炮台,镜头正面是海口城。</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古代船只进出海口港必经海甸溪,图为70多年前海甸溪景象。</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古代名人来琼线路图。</i></p> <p class="ql-block">白沙津是海口著名的古港口之一。海南话里从外入港的时候,只有一面的海湾叫坡,两个坡夹住的海湾叫门,所以白沙津也叫白沙门。在海口的古港口中,白沙津属于过渡型港口,她上承烈楼港,下启海口浦,是海口的港口功能从以“人流”为主向以“物流”为主转型的标志性港口,在海口的港口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许多中国的瓷器、丝绸、香料等经海上运到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而拥有丰富物产的海南岛既是海上“丝绸之路”中淡水、食品的补给站,又是“香料贸易”中非常重要的原料产地。顺理成章地,白沙津成为当时海南岛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各种船只停靠港口,在这里进行交易,成为岛内外商品集散地。海上贸易兴盛,有力促进了当时海口经济的发展。此外,白沙津也是岛上居民出海谋生的主要口岸,又是历代王朝驻扎水军的海防要塞。宋中期的琼州渔民将捕获的鱼、螃蟹、虾、刺参、牡蛎、生蚝、海参、海胆、海螺等海产制成干货,以及海带和紫菜等海藻类,还有最受欢迎的沉香,全都经由白沙津的商人们装船运往大陆。</p> <p class="ql-block">到了南宋淳熙年间,白沙津开始办理对外贸易与外籍船舶进出港口业务。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琼州白沙津,蕃舶所聚之地。其港自海岸屈曲,不通大舟,而大舟泊海岸,又多风涛之虞。王帅光祖欲直开一港,以便商旅;已开而沙复合,人亦难之。忽飓风作,自冲一港,尤径于所开者。”可见,当年白沙津常有外籍船舶进出港,贸易繁盛,推动了港口的繁荣。随着白沙津的繁盛,与之相邻的海口浦也逐渐发展起来,岛内货物运输和仕商往来十分频繁,散落于大街小巷,而此时靠港的商铺林立,出现了“商贾络绎、烟火稠密”的兴盛局面。于是,白沙津便成为当时海南最大最繁忙的码头。但是白沙津过于频繁的交易,渐渐地,这里的航道屡遭浮沙及淤泥淤塞而变浅,大型船舶只能逐渐停泊在白沙口之外,等待潮涨而进。到了明朝,“迁津建浦,港口码头移到海田的通津村”,白沙门成为成为全岛物产出入以及仕商往来的中心,为求神灵护佑,从四面八方来的生意人在白沙门盖起了一座又一座妈祖庙。</p> <p class="ql-block">妈祖是民间林默娘的化身。相传林黙娘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湾口的湄洲岛上的一个仕宦人家,父亲姓林,母亲王氏。一天晚上,行善积德的王氏梦见观音大士赐丸,于是便怀了孕。妈祖降生时,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经久不散。天空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因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父亲给她取名为“默”。</p> <p class="ql-block">驱除怪风,铁马渡江,为人治病消灾,驾云拯救海难,庇护渔民深耕大海,民间广为流传着林黙的这些神奇传说,并赞誉她为“神姑”、“龙女”。林黙二十八岁那年,一番焚香念经后,直上湄峰最高处,乘长风驾祥云,“升天”为神。此后,乡亲们时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于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护国佑民,因而被人们尊称为妈祖,亦称“天妃”、“天后”。于是,乡里之人在湄峰建起祠庙,这便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后人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久而久之,妈祖被视为“海神”“和平女神”。</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香港天后古庙。摄于1870年代。</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宁波庆安会馆妈祖庙,摄于1870-1871年。</i></p> <p class="ql-block">海南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潮人在琼经商以后,曾把海口白沙门古港作为补给站采购物资、歇脚避风。当时在琼潮人出于出外创业和抱团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出海冒险祈求妈祖庇佑心理需要,在潮人聚集的白沙门古港也就是现今白沙门上村,建造了一座团结乡邻的兴潮会馆,此后兴潮会馆成为闯荡世界的潮人联结乡情乡谊的精神纽带。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清朝初期海禁,兴潮会馆残破失修。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由兴化府和潮州府在琼商户共同捐资重新修缮,正式定名“兴潮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兴,指福建兴化(今福建蒲田),潮,指广东潮州。根据史料记载,苏东坡流放儋州时,已有潮州人在儋州经商定居。南宋时,来琼经商和拓殖的潮州人更多。明代的海口港门,“帆樯之聚,森如立竹”,贸易盛况空前。自明清以来,以商号的地域来源形成了福建行、潮行、 广行、南行、高州行等“五行”。广行即广州行,南行即海南行,潮行即潮州行。明清时代各行为了联络乡情,维护同乡的利益,相继设立“会馆”作为聚会的场所。这一时期,潮行在海南各市县先后设立会馆的有海口、儋州、万宁、陵水。各会馆同时又是祭祀妈祖的妈祖庙。在海口,潮行先是明代建“兴潮会馆”于白沙门上村,后于清乾隆时期又新建“潮州会馆” 于海口所城外(现解放西路市公安局内)。明代的兴潮会馆系由福建兴化府籍和广东潮州府籍的商人组成。清代的潮州会馆系由兴宁、潮州、澄海、汕头等地商人开设的商号组成。据现存的乾隆二十年 (1755)重修的“兴潮天后宫 (会馆)”和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的“漳泉天后宫(会馆)”碑文记载,仅这两个会馆当年就拥有商号395家。</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曾几何时,海口的先民们日出拿起渔网驾船而出,期盼一天的丰收;日落而归,收获沉甸甸的喜悦与海腥味。海神信仰便在这日复一日的日出日落中深深铭刻进了海口人的心中。在海口,海神便是天后,便是妈祖。昔日官员上岛赴任,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此祭拜。当年或许是这样一幅情景:官员站立船头,望着沙滩越行越近。船靠码头,举步上岸,百吏恭迎。主官在前,官吏尾随,一行人浩浩荡荡,入宫参拜。在今日的白沙门中村天后宫内,依旧有个古代石制的洒酒洗。古代的官员们总是斟满一杯酒高举过头,然后手一挥,洒入酒洗。官员参拜礼毕,赴府城上任。</p> <p class="ql-block">商人渡海到海南,在此登陆,也一定要拜祭这里的妈祖,才可做生意。数百年来,村里的先民过着“日出扬帆起,日落满载归,向大海讨生活”的日子,在大海的风浪中,期盼丰收平安。因此,祀奉妈祖,祈求平安,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白沙门中村天后宫一直珍藏着一根船桨。据说这根船桨曾为该村带来荣誉,所以一直留存至今。或许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海洋文化的传承与纪念吧?与白沙门中村天后宫相比,白沙门上村天后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此处早已是一片残垣断壁。正门上粗石匾额上栗色的“天后宫”三个字都有些模糊。墙壁不少地方还是土砖砌成。门廊上的镂空雕饰极为精美,只是已是歪歪斜斜,摇摇欲坠。宫内的三个香炉内已许久没有了香火,空余几炉香灰。后庙铁门紧闭,透过窗户望去,黑黑的一片,连天后神像的身影都看不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海口市政府将兴潮天后宫列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海南兴潮妈祖文化发展基金会为重现兴潮天后宫昔日辉煌,进行了修缮重建,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耗资7500万元建成一座天花板级的兴潮天后宫。重新修缮的兴潮天后宫按照潮汕古建筑设计布局,邀请潮汕地区的能工巧匠进行施工,整座建筑集石雕、木雕、瓷嵌、壁绘、灰塑、贴金之大成,工艺繁复细腻,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重新修缮的兴潮天后宫占地约5亩,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抬梁式梁架结构,琉璃硬山顶。精细传神的石雕画与屋顶繁复的彩色嵌瓷,和“兴潮天后宫”三个鎏金大字,一同构成了天后宫辉煌夺目的形象。主殿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为三山门三进式,主殿屋顶由两层构成,金銮殿有14条盘龙柱,这在传统建筑中比较少见。走进兴潮天后宫,门口一座门坊气势雄伟,庙宇内各处雕梁画栋、灰塑壁画,主殿门口塑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两神像,与两面宫墙上的民间壁画和撰联相得益彰,整体设计庄严大气、富丽堂皇,展现出潮汕地区的乡土特色和古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兴潮天后宫计有山门、拜亭、正殿、厢房等建筑,宫内有清代的楹联、匾额、石刻、铜钟等历史文物,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闽南移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宫庙建筑风格。现宫内保存的两方石碑,翻刻记录了兴潮天后宫的修缮历史由来,门坊一侧则保留了记录乾隆二十年重修兴潮天后宫历史的原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它不仅是海南岛上最为著名的妈祖庙之一,也是海南妈祖文化的起源地,更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如今,高楼大厦代替了低矮渔村,原本打渔为生的海口人也成了都市居民,但朴素的妈祖信仰一直渗透在海口人的文化和风俗里,挥之不去。“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妈祖,一位神功广大、救助海难的女神;兴潮天后宫,一个传播千年文化神话的殿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