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是一座国立20世纪美术博物馆。这座美术馆于1992年9月10日正式开幕,得名于西班牙索菲亚王后。 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离我们入往的酒店不远,前一天下午去转了转,得知65岁以上的人可以免票进入参观(凭护照复印件就可以)。因听说有毕加索大量的作品展出,第二天下午特地去参观。在206室,按年代分别展出了毕加索的多件作品。因我对绘画知之甚少,馆内又没有中文讲解,我只能走马观花。回酒店在百度网上搜索,专门恶补了毕加索的相关资料。 马德里的傍晚<div>百度所搜资料:(因为篇幅原因,在此只摘选介绍毕加索最有名的几幅作品。)<br> 20 世纪初期,整个西方社会都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搞大解放,而毕加索是率先解放起来的一批人。他不断革新,并用艺术把自己的思想可视化。他让自大的欧洲人从他的画里开始关注非西方的文化,看到非洲,看到东方,开始重新思考「华人与狗不可入内」的华人,他们的祖辈流传了多么英明的智慧。他的画成为游行队伍的旗帜;毕加索还是当时各类政治活动的专业站台「宣传委员」,宣传画的设计者。他画了一只鸽子(据介绍,毕加索画的鸽子有十几种),用于 1949 年的世界和平大会。就这样,毕加索的鸽子变成为象征和平的 logo。<br></div> 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Reina Sofía Art Museums)馆藏的《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当时西班牙内战,德国纳粹对西班牙共和国所辖的格尔尼卡城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轰炸。当时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委托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区绘一幅装饰性的画,从而催生了这幅作品。作品描绘了经受炸弹蹂躏之后的格尔尼卡城。已成为「呼唤和平」的标志,一旦有反战抗议活动,就会看到这幅画延展的横幅或海报。<br>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br> 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br>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br><div>(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欣赏和理解这幅画,我只好多次重复放上这幅画。)</div>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br> 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br><br> 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比喻了在战斗中最无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妇女,她朝着自由女神走去,象征着人们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个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征着战斗中不屈的战士,他手那拿一支剑。剑上的花,是一朵雏菊,而手上的的伤痕,是殉难耶稣手上的圣痕,这都是这幅画中的赎罪迹象,虽然微小,但很清楚。<br> 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毕加索,分析立体主义,1910,《弹曼陀铃的少女》)<br> 立体主义 Cubism 的法语词根,原意是多棱角的晶体。评论家点评这个时期毕加索的创作像晶体在映射,Cubism 由此得名(但为什么被翻译成立体主义而不是晶体主义,还未考证)。在这幅画中,绘画的透视法消失了,画面像破碎的玻璃平摊开。看上去好像是少女的右侧面,又好像能看到另一面的脸。身体的各个部位被翻折了,像用万花筒在看,在同一时间映射出少女的不同角度。平面上的 3D 创作开始了。<br> 毕加索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和平鸽,《格尔尼卡》,以及无数长着三只眼睛,几个乳房的怪人画,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具争议,也最有影响的艺术家。即使看了说不出所以然的人也只有跟着全世界喝彩。要是遇到其他什么人画的看不懂的画时,就会说一句:“这是毕加索。” 不管你欣赏也罢,不欣赏也罢,画笔、木头、陶泥、石料,到了他手里,做出来的作品就别具一格,韵味十足。 《戴帽子的男人》是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在此画完成的第二年,画家便与世长辞,因此,这幅画可视为毕加索晚年最为珍贵的画作之一。进入画面,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立即映入眼前,大笔触挥毫于纸面上,可想象画家在作画时,是何其的酣畅淋漓,画家在晚年还能保持如此的创作精力,实则难能可贵。这大概也是毕加索长时间内不断变换画风,在流派林立的20世纪画坛依然屹立不倒之原因所在。<br> 当年张大千曾拜访过毕加索,在张大千面前,毕加索毫不掩饰自己对于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的爱好,并谦虚到自叹不如。当然有不少人对这段趣事持怀疑态度,不过这幅《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似乎印证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画面笔墨潇洒,看似无拘束,却是精心安排,人物面部比例的协调和五官的立体效果体现了画家的用心。画家对于人体的掌握早已是得心应手,再加上中国水墨在画中发挥的作用,让此画像极了中国泼墨大写意。<br> 在此,毕加索对墨水的应用丝毫没有门外汉的胆怯,相反地,画家用浓墨表现出帽子的顶部,帽檐和头发则用淡墨描写,其间层次分明,宛如一位成熟的中国画画家。在鼻子和耳朵部分,画家用钢笔细线勾勒出轮廓,寥寥几笔,神已具备。浓须,黑眉与脸部的墨水的晕染形成鲜明对比,主次分明。画面中的人物像是正在与人言欢,兴意正浓。更应证了毕加索在受非洲木刻等多种异域风情的创作影响后,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勾起了画家的创作欲望,这便是画家对中国艺术爱好的绝佳证明。<br> 画面上,人物面部表情诙谐充满趣味,向上扬起的帽子更是增加了人物的喜剧效果,就如马戏团的小丑一般。漫画式的幽默感是风格多变的画家给观众的又一份惊喜。创作此画时的画家已经是集名利与荣耀于一身,对人生的态度更加豁达,乐观。画中的幽默感表现了画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态,就如画中的人物,人老心不老,笑对人生,这大概也是画家自身的写照。<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纽约克莱斯勒大厦)</div><div> 毕加索最厉害的是作品成为 20 世纪以来最大的视觉设计摘抄库。可可香奈儿从他的艺术中吸收了解放的能量,让女性的身体从能把肋骨挤变形的塑身衣中释放出来,开始设计宽松的样式。又运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设计 No.5 的香水瓶。之后的艺术家从他的画里不断提炼出几何、线条等元素,以此延伸出的 Art Deco 风格,成为 20 世纪建筑、室内设计领域的典范,其中包含了我们最为熟悉的纽约克莱斯勒大厦。</div> 纽约克莱斯勒大厦,建于 1926 至 1931 年。在这之前的西方建筑设计,依然沿袭了欧洲传统设计里对自然花草的模拟等元素,繁杂的雕刻纹理。毕加索之后,设计开始几何化,突出线条) 这些创举在今天看来都很平常,但在当时第一个这么干的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非常有力的。艺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从服务于宗教、帝王,到 follow my heart,一切社会因素最终体现成艺术的形象,铺开一个通往自由的世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丰富,艺术的形式就有多丰富。<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习毕加索绘画有感》林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人艺海泛奇澜,</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笔下风雷动九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色彩相融情未尽,</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线条交错意无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维突破缘完物,</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象俱存共一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技法之巅谁可问,</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唯留不朽至今传。<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