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輪力量——《慶賀母校扶輪中學106年華誕暨慶祝第40个教师节專輯》之《禮贊恩師篇•劉培震老師專輯》

好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敬愛的劉培震老師於今年3月23日不幸病逝,到今天他離開我們整200天。值此天津扶輪中學建校106周年之際,本文發表劉培震老師兩篇文章,其中有其發表天津日報一篇,發表《扶輪百年》書中一篇及部分校史資料,反映了劉培震老師70年教書育人生涯,以及為扶輪中學校史奠基而做出的卓越貢獻。並附上生前與師生的珍貴留影,及病逝後師生對其悼念的部分內容。以此紀念並禮贊劉培震老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悠悠扶轮情</p><p class="ql-block">——记全国第一所扶轮中学</p><p class="ql-block">刘培震/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今年86周岁,1951年1月插班考入天津扶轮中学,后来又在扶轮中学做了教师,并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我参与了学校校史的收集和校史馆的建设,成为半个世纪扶轮中学成长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我为自己是一位"纯粹"的扶轮人而感到光荣与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天津扶轮中学始建于1918年10月11日,是我国第一所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当初总名称是天津扶轮公学。系铁路同人教育会(会长叶恭绰、董事詹天佑等12人)为解决铁路员工子弟上学问题集资创办。首任校长顾宝诞(字赞廷)确定校名为"天津扶轮第一中学"。1922年5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将其收归部办,易名为"交通部第一中学校"。旋即改称"交通部部立天津扶轮中学校"。1937年天津沦陷后被日军强占为陆军医院,学校被迫停办。部分教职员工转移大后方,1940年在湖南省冷水滩坚持复课。在日军不断的进攻下,扶轮中学的师生在校长张新虞的带领下,沿湘桂、黔桂铁路边撤退边办学。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校友赵大年曾以此题材写了长篇小说《大撤退》)1945年初,学校在逃难中被迫解散。抗战胜利后,1946年天津扶轮中学在原址复校。(校长仍是张新虞)。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扶轮中学更名为"天津铁路职工子弟中学"(简称天津铁中学)。1963年改称"天津铁路第一中学"。2005年9月恢复"天津市扶轮中学"校名。中学)。1963年改称"天津铁路第一中学"。2005年9月恢复"天津市扶轮中学"校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命传统</p><p class="ql-block">天津扶轮中学是一所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p><p class="ql-block">扶轮学生都是铁路员工的子弟。由于产业工人的后代比较集中,易于接受传播先进的思想。学校创办之初,五四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扶轮中学的学生投身斗争,站在了五四运动的最前列。1919年5月建校仅仅半年,扶轮中学师生在天津市市区举行游行,声援北京的五四爱国运动。1925年师生们又在天津积极组织"沪案后援会",支援上海的五卅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扶轮中学上百名师生踊跃参加了天津市学生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2年扶轮中学建立了"少共"小组,秘密传阅《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寻求救国的真理。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次年的6月,扶轮师生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共有党员15人,是当时天津大中学校中较大的地下党支部。日军在华北出版的《防共月刊》曾惊呼,"北平的清华、天津的扶轮是共产党的大本营。"在革命风云激荡的年代,不少教职员和青年学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影响,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锻炼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1937年七七事变,扶轮中学的共产党员、民先队员投笔从戎,奔赴延安、冀中等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战争的武装斗争。张维明、周文彦、李国倜、温宗岐、刘宗元等同学在抗日前线的抗日斗争中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些烈士的英名永垂青史,他们的业绩也给扶轮中学的历史添上光辉的一笔。1949年,一批扶轮青年学生参加解放军南下工作团,投入了解放江南的战斗行列。</p><p class="ql-block">纵观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我校师生积极参加历次革命运动,始终高举救国救亡的伟大旗帜,谱写了一页页的光辉诗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严谨治校</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在党的领导下,扶轮师生和全国人民一样焕发出空前的政治热情。学校严谨治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校的规模。学校面貌欣欣向荣,日新月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扶轮中学的发展进入了全面鼎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1968年,全校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天津市前茅。初中升学率达到百分之百,高中升学率达到了96%以上。1964年教育部副部长刘纪平在天津市教育局长、河北省教育厅厅长的陪同下来校视察时,肯定了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天津日报》曾在头版头条配发评论,做了醒目的报道。改革开放给扶轮中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全校教职员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办学水平一年上一个台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李满园</p><p class="ql-block">扶轮百年经历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兴旺发达的初建时期,又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的鼎盛时期,代代师长严谨治教,辈辈园丁辛勤耕耘。这所交通部的部属扶轮第一中学,各方面都有着良好的条件。正如我国资深教育家、老校友、山东大学校长吴富恒(1924年到1927年,扶轮中学第15班的学生)所说:"教师的阵容是出色的,一流的,如果用现在称谓,他们都是特级教师。"扶轮中学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p><p class="ql-block">正因为如此,扶轮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出类拔萃的栋梁人才。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学者、专家,有省部级的领导干部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如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山东大学前校长、资深教育家吴富恒,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前校长曹传钧教授,北京政法学院前院长杜文敏,清华大学环保专家陶葆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大学娄成后教授及西北大学刘荫武教授,解放军总政前宣传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前副院长、研究员姜思毅中将,沈阳市前市长李青,天津市前市委书记张淮三,还有中国现代小说家刘云若,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赵大年,用自己创造的机械装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中国设计大师扶轮人林治远,他们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石楼走出的老一代扶轮学子。</p><p class="ql-block">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扶轮中学走出的扶轮学子中还有新中国第一支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南极事业的开拓者郭琨,江苏省前省长、国家社会保障部前部长郑斯林,济南军区前空军司令员、国家特级飞行员郭玉祥中将,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前副主任、副书记、中共十三大代表张震寰,空军少将、中共十三大代表孙连山,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前副会长、著名的党史专家姜华宣,国防大学教授、著名的党史专家肖牲,天津市政协前副主席曹秀荣,天津市广播电视大学前校长史万锋,还有著名画家邓乃荣、高马德、谭志泉、田均清、漫画家常铁钧,作曲家姜夔、王连锁、翟永勤、影视演员赵尔康,歌唱家赵振岭,体操世界冠军马文娟等。尤其吸引人们眼球的是著名科学家张宝龙,他是扶轮最近涌现出来的大科学家。</p><p class="ql-block">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母校办学是成功的。在各条战线工作的广大校友们,大多数都是骨干,因为大家都秉承母校的校训精神,刻苦勤奋,不计报酬,埋头苦干。这里我想提及一位普通的校友徐凤芝老师。她在扶轮中学上学时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1958年刚读完初中二年级就被学校批准留校,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并且还承担了民兵的工作,成为母校最年轻的老师。1958年响应毛主席"全民皆兵"的号召,学校成立了钢铁民兵团。民兵即是军事组织,又是劳动组织,又是教育组织,还是体育组织。徐凤芝老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河北区武装部及解放军天津警备区司令部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民兵工作中去。经过一年的努力,母校的民兵体育(射击、报务、摩托车、刺杀)科目及民兵方队训练都进入常态化。学校的民兵军事体育活动、民兵的方队训练,以及征兵工作等,都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天津扶轮中学的男女民兵方队参加天津市国庆观礼的受阅仪式。民兵方队英姿飒爽,威震津门,给天津的老百姓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我校的民兵工作受到天津警备区和省委(天津当时属河北省)领导的一致好评。这些成绩是与徐凤芝老师和广大师生们以校为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1960年4月18日到2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徐凤芝老师这位师生心中的铁姑娘作为钢铁民兵团的代表,出席了这一盛会。4月23日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会上国防部授予我校钢铁民兵团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枪身上赫然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赠"。这是我们铁中钢铁民兵团的荣誉,更是铁中的荣誉。天津市唯一的一所学校被推荐参加全国民兵代表会议,这真是我校的殊荣!我校民兵工作的成就进一步体现了母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传统。参加这次会议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我校民兵工作达到了顶峰!</p><p class="ql-block">扶轮中学五六十年代的莘莘学子,今日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家满怀炽热之情,关心着母校的发展与腾飞。我们在纪念扶轮中学建校百年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地回忆着扶轮的光荣历史,陶醉在那一件件令人激动的往事之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张张笑容可掬的老师的面庞,那朴实无华的同窗学友的身影,那校园里的石楼,那红顶红砖的校舍……母校,到处都凝聚着我们的深情厚谊呀!</p><p class="ql-block">我不会忘记1987年4月25日学校党支部书记肖荣凤同志亲自交给我的任务:筹备铁一中70年校庆,收集挖掘校史资料,建立校史馆。于是,学校成立了校史办公室,建起了校史馆,并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校史资料。通过努力我们圆满地完成了70年校庆的任务。我感谢学校的领导和广大的同学们、校友们的关怀和支持,没有当时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校史馆。</p><p class="ql-block">扶轮的光荣历史,扶轮精神,深深地教育着我,感动着我,鼓舞着我,激励着我!使我这个耄耋老人,也焕发了青春!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让"成才报国,坚忍不拔,勇于攀登,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扶轮精神,永远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啊,我深深地眷恋着扶轮这片沃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摘自《扶輪百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飽經滄桑、歷經洗禮的劉培震老師所言,他於20世紀中叶插班考入天津扶轮中学,后来成為扶輪中學教师,直到20世紀末退休,退休後留在學校補差至21世紀初繼續參與学校校史的收集和校史馆的建设,劉培震老師成为半个多世纪扶轮中学成长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他为自己是一位"纯粹"的扶轮人而感到光荣与自豪!</p><p class="ql-block">比如,蜚聲中外的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是扶輪中學百年辦學歷程中培養出一大批海內外知名的優秀學子代表,是扶輪的驕傲。所以,對陳省身先生返回母校的接待及學習、宣傳、準備等工作事項,做為當時的校史辦公室主任劉培震老師當仁不讓、竭盡全力、一絲不苟地完成。筆者有喜歡搜集資料的習慣,尤其是關於母校的信息視為珍寶,一次也不能放過。我于2014年10月10日天津日報第14版副刊滿庭芳欄目剪下了劉培震老師的文章《陳省身返校》,文中對陳省身先後七返校都是由劉培震老師認真負責接待的,如陳省身先生1980年第一次返校的經過,又如1987年返校前,由劉老師先去賓館探望陳先生從此與陳先生結下友情的場景,都有鮮為人知的披露。還有劉老師不辭辛苦在去國家圖書舘查找1926年《扶轮》校刊的陈省身发表的文章。以上都是劉老師搜集校史資料及竭盡全力建設、奠基校史館的見證。</p><p class="ql-block">請看劉培震老師的文章全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省身返校</p><p class="ql-block">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然而,在81岁的退休教师刘培震心中,大师的音容却并未随着时间而淡去,言犹在耳。不久前,刘培震老师讲述了陈省身先生返回母校一天津扶轮中学时的情景,感情真挚。</p><p class="ql-block">我1946年考人天津扶轮中学.高中毕业后留校,先任团总支书记,后当政治老师。自1978年起,任政教处主任直至退休。在任政教处主任期间,主持了校史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建立了校史馆。1980年8月20日,正值暑假期间,上午10点左右,我正在行政值班。这时,一辆轿车驶进扶轮中学(天津铁一中),一对老年夫妇在一位中年男子的陪同下走下车来,我迎了上去,中年男子介绍说:“我是南开大学的,这是陈省身教授和夫人,从美国来。”</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母校,几十年啦,做梦都在想啊!”老人动情地说。</p><p class="ql-block">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陈省身的大名在美国、在西方学术界虽然如雷贯耳,而中国的普通百姓却所知甚少。于是,我也没有感觉到面对名人的压力。在我的陪同下,陈省身参观了学校。他脚步特别轻快,甚至甩下我们,径直走进教学楼。在一楼的一间教室前停下。“我的人学考试就在这儿。那年我11岁,是考插班生,考了一整天,中午不让回家,学校给每个考生送来一盘包子,我都吃了,一个没剩。”他如数家珍一般,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p><p class="ql-block">上到二楼,走进教室,陈省身更兴奋了:“这就是我上课的教室。学校很好,老师很负责任,我学到了很多东西…”</p><p class="ql-block">整个参观过程,都是陈省身在带路,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事后,我查阅资料才得知,陈省身是在 1923 年入学,时隔已经57年之久了。</p><p class="ql-block">陪同陈省身一同前来的中年人,是南开大学副校长、数学家胡定国。他说:“陈教授是受教育部的邀请,利用暑假回国,帮助母校南开大学筹建数学研究所的。陈教授十分留恋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今天是忙里偷闲,来这里看看。”</p><p class="ql-block">大约一节课时间,客人告辞,他们还要到故居去看看。当年,陈省身就住在宙纬路颐寿里。</p><p class="ql-block">自此,我与陈省身先生就结了缘。7年之后,我第二次见到了陈省身先生。1987年5月2日,陈省身回津参加南开大学举办的“陈省身教授执教5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数学研讨会”。大师桃李满天下,有许多世界知名的专家教授前来与会。闻讯,扶轮中学委派我和另一位老师去宾馆探望。当时,陈省身正在接待贵宾和记者,见母校来人,又是7年前打过交道的老校友,他丢下贵宾,快步迎上来,握手、拥抱、问候……贵宾和记者指着我们窃窃私语,有的以为我是陈先生的至亲,还有的说我是市里领导。这事儿在校友中一时传为笑谈。</p><p class="ql-block">自1980年至1999年,陈省身曾先后7次返回母校扶轮中学访问,每次都是由我负责接待,由此,与陈省身建立起深厚的校友之情。自上世纪80年代起,扶轮中学开始校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有位老校友提供信息-1926年的《扶轮》校刊上,有陈省身发表的文章。听后,我异常兴奋,马上四处查找。天津的图书馆,档案馆都查遍了,没有。又去北京找,在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听"陈省身”,二话没说,大力协助。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期校刊终于找到了,我如获至宝。1926年的《扶轮》第八、九两期,竟有陈省身发表的多篇文章,除了一篇数学论文《一几何定理之16个证法》外,还有《科学与宗教》、《动植物的两种作用》、《构造式概念》,以及三篇文学作品小说《立志》、新诗《》《纸鸢》等,可见他兴趣之广,涉猎之宽。我特别喜欢他的诗,至今都能背诵。</p><p class="ql-block">待陈省身再一次回到母校的 </p><p class="ql-block">之时,我把复印的《扶轮》交到他的手中,他简直惊呆了! </p><p class="ql-block">“这……这是我的作品吗?哦!你们从哪里搞到的?我都忘记啦。”</p><p class="ql-block">惊喜之余,他又陷入美好的回忆之中,“那年我14岁,正是富于幻想的年纪,我啥书都看,看了鲁迅就想当作家,看了郭沫若就想做诗人。《女神》好多段我都能背。我投了很多稿,这些文章发表后,我都没见过,那时正在准备考大学。”</p><p class="ql-block">那年头,许多同学重理轻文,有些立志当工程师的学生,甚至对国文不屑一顾,陈省身则不然,作文考试时,他一个题目写好几篇,有同学写不出来,他就无偿赠送,往往送出去的作文分数比自己的高,每每心里不畅快,可下回照旧送。他不仅喜欢作诗写文章,还擅长书法,特别喜欢王羲之,《兰亭集序》他能默写,经常挥毫给人家题字,乐此不疲。他还给母校题词--我的数学事业是从“扶轮”开始的。</p><p class="ql-block">有幸多次陪同在陈省身身边,他那风趣、坦诚而又充满哲理的言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次回母校,陈省身都尽量多地挤出时间和学生们交谈,他一再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尤其在少年时期,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数学?他回答:“数学好玩儿。”他说,教学时从不干涉学生们的选择,更不强迫学生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他的秘诀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p><p class="ql-block">陈省身 90多岁时还在不知疲倦地工作。我曾向他讨教这其中的奥秘。他回答:“我教学生的秘诀是不管,长寿的秘诀是不动。”</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扶轮中学教师待遇高,因此吸引了许多教育界的精英,他们也把先进的理念带进学校,强身健体就是当年比较超前的意识。扶轮中学十分重视体育,校篮球队曾获得全国联赛冠军。而少年陈省身却不然,他好静不好动,课间休息,同学们都到操场活动,他却躲在教室看书,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根本见不到他的身影,他的业余时间全在图书馆度过。</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心目中,陈省身的身影却始终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当年,陈省身家住宙纬路,学校在京奉铁路附近,中午他步行回家吃饭,这样每天往返四趟,一趟至少15 分钟,这个活动量也不算小了,陈省身享年93岁,即便是在晚年,也是每天都在工作,可以说是超时超量地工作,他的“动”全融在脑力加体力的工作中了。</p><p class="ql-block">劉培震口述 張連庭整理</p><p class="ql-block">——摘自天津日報2014.10.1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為1996年6月,陳省身先生第六次返回母校時,做為當時的校史辦公室主任劉培震(照片最左側)陪同並引導陳省身先生步入鐵路一中的珍貴照片。時年85歲的陳省身先生由鄒汝廉校長在旁攙扶,身後為校張俊峰書記,迎接陳省身先生的還有天津鐵路分局普教分處司長金處長和楊建國書記(前第二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本人保存的部分資料,都是劉培震老師兼職或退休後在校史辦公室的工作痕跡。</p> <p class="ql-block">這是1988年70年校慶前夕製作的校友通信錄,雖然因各種因素,解放後的校友通信錄很不齊全,但令人欣慰的是從建校——1949年的資料相對齊全、珍貴。</p> <p class="ql-block">以下四頁是本人保存的校史辦公室為1998年80年校慶印制的對扶輪校友“致信”“校慶邀請信”“調查表”“登記表“包括紀念日具體時間安排等,可見當時組織得非常認真、詳盡、周密。</p> <p class="ql-block">刘培震老师1952年于天津铁中毕业后曾在天津铁一小工作过,这是1956年刘培震老师(左3)与老师们欢送青年教师吳恩权(左2)入伍时留影。</p><p class="ql-block">注:吳恩权老师曾任铁一小大队辅导员。1990年我调入去天津分局教育办公室教育组,吳恩权时任教育组任副组长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刘培震老师(第二排右4)及师生留影(1965年)</p> <p class="ql-block">定居上海的學生與劉培震老師共同看望張雅琴老師</p> <p class="ql-block">劉培震老師、徐鳳芝老師及原鐵一中、鐵二中的老師及校友看望董清溪老師。</p> <p class="ql-block">劉培震老師與1959屆初三8班學生們</p> <p class="ql-block">刘培震老师与1966届高三3班学生郝贵生、曹秀荣、金甦雅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6屆初三2班學生入學50年師生留影。(攝于2013年)</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余四志新老師、朱茂老師、劉培震老師、韓祖武老師、王瑞華老師、劉志賢老師</p> <p class="ql-block">1968屆初一2班同學探望劉培震老師</p><p class="ql-block">左起:李蓮芬 張其涵 齊曉燕 劉培震老師 宋南湘 趙麗琴 趙堃 楊艷喬</p> <p class="ql-block">《扶輪情懷》編委會代表馮琪、何杭生向劉培震老師贈書(攝於2018年)</p> <p class="ql-block">2019.5.16《扶輪情怀》編委會代表孫海、于淑雲、劉錦、朱貴琴、劉大宏、何杭生探望劉培震老師留影</p> <p class="ql-block">《悠悠扶輪史,綿綿師生情》</p><p class="ql-block">——2019.5.16探望劉培震老師視頻</p><p class="ql-block">这是5年前几位学生代表《扶轮情怀》编委会,去看望刘培震老师的录像,看望后,刘老师还坐着轮椅从家中到千禧饭店,盛情请我们午餐。今清明之际重忆。刘培震老师是母校优秀教师的代表,德高望重,堪称扶轮一代伟人,深切缅怀刘培震老师!让恩师的音容笑貌永远留住在扶轮师生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悼刘培震老师》</p><p class="ql-block">刘培震老师1946年考入天津扶轮中学,高中毕业后留校,先任团总支书记,后当政治老师。自1978年起,任政教处主任直至退休。在任政教处主任期间,主持了校史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建立了校史馆。退休后被学校反聘继续校史馆工作,直至现任接替。</p><p class="ql-block">我于1961年考入天津铁路中学,在调纬路六马路分校上初一,刘老师教我们政治兼年级组长,他高高的、帅帅的,板书粉笔字又大又整齐漂亮,讲课生动、深入浅出,但从不卖弄、显摆。1990年代中期等我再在学校见到他时,仍非常亲切,当时他已退休正在校办公室搜集校史,我抓机会向刘老师要了初中及高中年级花名册,抄录下来。百年校庆前后我们多次去他家看望,说到教育学生,刘老师说:“对学生我的教育理念就是:表扬为主,用学生的优点克服缺点。”说起扶轮,刘老师堪称扶轮大词典,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一连几个钟头不停。后来,他身体弱了,我们都心疼老师,又想多听他回忆,又不忍心让他多讲。最后一次见到刘老师,是去年中秋节,忠惠、孙海、均清我们承蒙廖大亮老师的委托,给天津的几位老同事及学生送中秋月饼,表达问候。看望刘老师时,看他身体比较虚弱,我们没有让他起来,他欠身微笑感谢老同事廖大亮老師从香港带来的问候。就在昨天我和徐凤芝老师、冯琪、孙海约好,后天去看刘老师,想不到电话里其女儿的声音:“不用来了……”如此,半年前的那次竞是我们与刘老师的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敬爱的刘培震老师,是扶轮的好学生,好政治教师,好团总支书记,好政教主任,他是扶轮校史馆的创始人、奠基者、首任馆长。他培养了如徐凤芝这样的优秀学生,徐凤芝后来又成为教师、团总支副书记。他培养成才的学生千千万,长江后浪推前浪,将扶轮光荣历史与精神代代相传。刘老师也是与老教师联系最多的。劉培震老師的逝世使學生們失去了一位深受愛戴的好老師,使老師們失去了一位可以經常相互關心問候的好同事好戰友,我們永遠也忘不了他對扶輪中學校史所做的突出貢獻,劉培震老師名垂扶輪青史!</p><p class="ql-block">賦联一首悼刘培震老师:</p><p class="ql-block">扶轮精神发扬光大堪称旗手</p><p class="ql-block">典藏校史教书育人当属恩师</p><p class="ql-block">敬爱的刘培震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杭生2024.3.2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悉知劉培震老師不幸於2024.3.22病逝的消息,收到扶輪數百位師生的緬懷及微信悼詞。以下是廖大亮老師、時學玉老師、馮琪校友、阮紅彪校友、馬運通校友、馮秀雲校友等部分師生對劉培震老師的悼念摘選,還有劉培震老師的家屬女兒的回復感謝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謹以此篇</p><p class="ql-block">深切緬懷敬愛的劉培震老師!</p><p class="ql-block">禮贊我們敬愛的劉培震老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編製:扶輪中學1967屆高二1班學生何杭生</p><p class="ql-block">2024.10.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