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岁月如歌,半个世纪的时光我们共同走过。今日,老友又走到一起相聚在牡丹园烤鸭店。一张张笑脸如同春风般的温暖。共叙衷肠举杯畅饮,热烈的场面不减当年。这里友谊在升华,激情在点燃,又一次甩掉了年龄回到了当年。仿佛不是一群丢七奔八的人在聚会,而是在彰显着“年轻人”的浪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秋十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十年前的同事可称为老友,今天,我要说的老友不是我的发小,也不是我的同学,而是近四十年前的同事。在他们中间有当年的师傅,有一块进厂的学员,还有比我们小两岁的师弟师妹。自从工厂解散以后,有二十多年没有联系,直到军工厂的热心人士,成立《厂志》编辑部,到《厂志》出版。重新架起友谊的桥梁,原军工厂的老同事才又相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不,昨天原二车间的同事们又聚会了。这次聚会是由刘萍组织并发起,凤姐、立秋、惠炫姐跑前跑后,通知联系能参加聚会的同事。刘萍的爱人老二大哥,不但积极支持还做好后勤服务。更难能可贵的是吕占顺师傅年近80,也为聚会忙前忙后。为了大家吃好喝好,还自掏腰包先在饭店试吃了一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聚会的人积极性可高了,刘萍妹妹建了一个聚会群,先是十几个人参加后来发展到三十六个人。订餐从一桌变成了三桌,每桌还加了两把椅子。说起来聚会的这些同事,都是丢七奔八的年龄。七老八十的人要是在过去,恐怕连门都不出了。可是我们这些师傅,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聚会,年近80的马伟刚师傅携夫人从房山赶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热烈的聚会场面让大家再次感动,再次体会到人与人的那种真诚。36个兄弟姐妹以水代酒把酒言欢。幸福的相聚让大家又回忆起军工厂的点点滴滴。真可谓人老了眼前事儿记不住,可是年轻时候的事儿记得是清清楚楚。这些师傅是军工厂的元老,记忆中的故事可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吕占顺师傅是二班班长。二班有三十多个人。生产的零部件是机心。班里工种比其他班组要多一些。有大的立式磨床、有立铣卧铣靠模铣还有车床。这就要求二班的班长技术全面,不仅要懂得铣工的技术、车工的技术,还要懂得磨工的操作规程。为了完成车间生产任务,不出差错,吕师傅是下了功夫。吕师傅说那么大个班组,经常加班加点,真怕大家累了,在工作上出点差错。每天上班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振南师傅是一班的班长。说起当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累。一班的零部件是机匣。毛坯件七斤半重,班产110个,每天搬上搬下就是1540斤。最后一个机匣经过若干道工序,完工后只有四两重。每天加工出来的铁屑是一车一车的往外推。想起那会儿的加班更是可怕。支援越南,大干50天50天啊,天天是早七点到晚七点的对头干。人下班了机器不能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位女师傅想起当年,她们说:“女同志更不容易。1965年10月第一批进厂,山里冷啊天上飘着雪花,寒风凛冽。住在石头垒的宿舍里,冻得直发抖。就这样大家一点怨言都没有”。师傅们说:“上班说没有被铁屑蹦过脸 ,谁的袜子上没有被烫的窟隆,谁的脚上没有被铁屑烫过的水泡”?张凤贵师傅进厂时没有宿舍,就住在车间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大姐伸出变了形的双手,看着就仿佛回到了寒冬的大山里。年轻的女孩子们不知道保护自己,冰冷的凉水洗衣服,上班的时候手又泡在冰冷的冷却液里,不管是平常还是生理期,都是在寒冷中度过。有的肚子疼忍一忍,有的腿疼就坚持着,过了几十年后,很多师傅都落下了毛病,风湿病、关节炎、静脉曲张。</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80的同学们是和我一块进厂的。一批是68年12月16日进厂的80个学员,另一批200人是1969年3月进厂的学员。统称280。280这批学员可以说是军工厂的中坚力量。能吃苦能奉献。聚会中的惠炫姐、凤姐都是67届毕业生。惠炫姐是二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她就讲过她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厂几年后结婚怀孕了。她反应特别大,再加上贫血,就整天晕呼呼的。她在靠模铣的床子上工作,靠模铣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靠模铣顾名思义靠模具加工零件,模具没有小巧玲珑的,搬起来都是很费力气的。靠模铣都是手动操作,一天下来,两个胳膊酸痛的抬不起来。惠炫姐怀孕反应再加上这么重的体力劳动。她是在吐了坐一会儿,再干中坚持下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凤姐虽是67届毕业生,她从学校出来先去农村插队。在农村啥农活都干过。曾经在农村就入党了,可惜的是不知怎么回事儿,进厂转关系竟然把党的关系没转过来,结果到1974年重新入党。凤姐可是热心人。就拿这次聚会她怕我找不到,到地铁站来回接了我两次。这就是姐妹情谊都在不言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凤姐是车间、厂级、局级先进工作者。她上班也是靠模铣,瘦弱的身躯,一天站在那一干就是八小时。让我感动的是二四车间合并,她本来是二车间的团支部副书记,团支部当时就留一个党员,我原来是四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合并后我是二四车间的团支部书记。这样凤姐就从团支部退出了,凤姐没有怨言工作仍然是一如既往。还有惠炫姐也是,她从二车间团支部书记变成了副书记,不但没有抱怨还努力的配合工作。我想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的高风亮节吧。</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说说李德顺师傅,他也来参加聚会了,每次只要有同事聚会,他和爱人艳姐肯定到,路远腿脚不便就打车过来。德顺师傅是车间的先进人物,钳工班长爱运动,嵖头山那么高,他几乎每天上一次。一次山里五车间凌晨着了大火,他第一个发现又是救火现场的第一人。上夜班的二车间的同事都参与了救火。当时,大家都忘记了危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聚会中比我们小两岁的弟弟妹妹们 如今也是近古稀之人,他们虽然进厂晚,工厂的条件比起师傅们进厂时好多了,但是,枯燥单调的生活,每天的加班加点,让他们在艰苦中得到了锻炼。有的在工厂干了十几年,有直至工厂解散才回到北京。他们的青春热血同样献给了军工企业,献给了大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聚会的还有当年和父母,从四川重庆296军工厂到山里的黄德荣、孙茂森、李成碧。她们是建厂初期从重庆城市,来到大山里的孩子们。来时想看看天安门,结果接她们的卡车,直接就把她们送到了山里。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吃不惯北方的饭菜,没有学校只能去几十公里外的地方上学。黄德荣曾经回忆,傍晚几个孩子翻山越岭,深夜走回家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里的生活有苦又有甜,苦占七分甜占三分,师傅同事们把三分的甜竟然过成了苦中作乐的样子。昨天,师傅们回忆,山里有一棵杏树,杏核是甜的,每到杏熟了的时候,她们就惦记去摘杏砸开杏的果皮,吃里边的杏核。那会儿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小心眼儿啊,还互相叮嘱,千万不要告诉别人,都来摘杏,咱们就没得吃了啊。说到这里,师傅们笑的是那么可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聚会的场景热情洋溢,叙旧的话题传递着当年的情谊。有的师傅说:“每次聚会的头一天我就睡不着觉了,过去的事儿在心里涌动,就像看电影一样”。一次聚会让我感慨万分。用潘师傅的激情和浪漫来结束这次聚会吧:“阳光,露水,鲜花,火焰般的青春年华,汽笛,军号,钟声,啊!那就是壮丽的青春。我们的聚会让我想起了各位的青春,我们的青春虽没有解放军、没有朝鲜战场上的士兵,但我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军工事业,把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小三线建设。我们还有一群见证了自己青春年华的朋友和伙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聚会中每一位师傅动容的样子,看到大家相聚中的快乐,我多想每次的聚会大家都能聚在一起,说话、叙旧、聊天。我多么希望把每一次的重逢,都当做初识的相遇。愿我的师傅们、兄弟姐妹们健康平安,愿大家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金秋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手机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