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导演非 谁解其中味?

戈戈

我历来信奉眼见为实。评论区对胡玫导演的电影作品《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批评声浪不小,而胡导又颇觉委屈,说了些带情绪的话,这让我产生一探究竟的强烈兴趣。10月13日,与夫人一同观看了这部片子。<br><div>  个人感觉,片子拍得还是很不错的,制片方官宣的十余年编剧、海选演员、大投入、精心雕琢的制作等都有迹可循,可圈可点之处不少,平心而论,称得上一部推陈出新、结构紧凑、故事生动、内涵丰富、富于感发的倾心倾力的精品之作,决非某些偏激的指摘那样一无是处。<br></div>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放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传世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使其也成为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形式改编创作的一座富矿。自1924年首部无声电影《黛玉葬花》京剧短片上映以来,百年间竟然拍摄了40余部影视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中,得到观众好评的并不多。1962年改编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十分成功,委婉缠绵的越剧曲调,非常适合表现宝黛爱情之凄美,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火遍大江南北,好些唱段都成为越剧经典,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1977年由李翰祥导演,香港邵氏影业出品的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同样大获成功,其中林青霞反串扮演贾宝玉,扮相俊朗帅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p> 而被誉为天花板之作的是1987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36集电视剧《红楼梦》,由王扶林导演, 陈晓旭、欧阳奋强、张莉、邓婕等主演,并邀请了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专家参与制作,剧情基本忠于原著,比较权威。选角也比较成功,剧中主要角色塑造得鲜活生动,好评如潮,经久不衰。<br>  我个人觉得最成功的是音乐,王立平呕心沥血创作的《序曲》《引子》《枉凝眉》《葬花吟》《紫菱洲歌》《红豆曲》《秋窗风雨夕》《晴雯歌》《聪明累》《分骨肉》《叹香菱》《题帕三绝》《好了歌》13首歌曲,首首堪称上乘佳作,主题曲《枉凝眉》更是宛若天外之音。我想,即便曹翁复生也当为其击节叹赏。<br>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伟大首先体现于在一个极力鼓吹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畸形社会,在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黑沉沉的囚禁和虐杀女性的牢狱中,能够震聋发聩地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惊世骇俗之语,不遗余力地歌颂女性,我甚至一度怀疑,新中国实现了跨越式的超过欧美的妇女大解放,这其中是否有曹翁的一份启蒙功劳。</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笔下的女性群体姹紫嫣红、千娇百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达致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无论“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还是“霁月光风耀玉堂”“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在读者的心目中都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p><p class="ql-block"> 这给银幕荧屏的呈现带来了天大的难题,到哪里找来这么多美若天仙、气质各异的演员?大诗人杜甫和王安石就很有见地,一个感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一个解释“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p> <p class="ql-block">  再厉害的丹青手也无法惟妙惟肖地摹画出明妃王昭君,再高明的导演也无法把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具象为某个活生生的演员。何况每名观众心目中都自有个性理解的宝黛钗,那么,吹毛求疵地聚焦于演员长相是否吻合原著又有什么意义呢?至于上升到人格贬损,说什么丑得一塌糊涂,甚至调侃来自天上人间,就特别的尖酸恶毒并涉嫌违法了。作为看了电影的观众,我只能说演员整体很好,不逊于87版,瞎眼的不是导演而另有其人,他们已经沦落为曹翁当年憎厌的那类人了。</p>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是一曲封建王朝的挽歌,是一部宏大史诗,内容博大精深,影片要在短短2个小时之内将原著故事情节、思想内涵、风格风貌完美呈现出来,简直不啻于螺蛳壳里头做道场。</p><p class="ql-block"> 胡玫版《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匠心独运,打破很多人认为的“《红楼梦》仅仅是一个庭院里的故事”的小格局,以宝玉在风雪中出家拉开序幕,围绕宝黛爱情悲欢这条主线,精选了宝黛相会、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焦大醉骂、宝钗扑蝶、黛玉焚诗等经典片断,在高度浓缩中保持原汁原味,体现了原著主旨,歌颂了宝黛坚贞不移的纯真爱情,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丑陋与无耻肮脏,不妨将其视为《红楼梦》的精华本、简缩本。</p> 有道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红楼梦》是曹雪芹晚年以洞察世界的炯炯双目,回望少年时的繁华风流、几十年的世路坎坷、大家族的盛衰荣辱,而写出的宏篇巨制,其中浸透着人间的血泪哀凄,响彻着批判的金声玉响。正如龚自珍的诗句所反映,“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br>  我是在高中阶段读的《红楼梦》,当时一味沉浸在书中的诗词之美中,几乎尽诵了其中的诗词联语,但也仅此而已。对命运的深慨、对封建王朝的鄙弃,真正对原著思想上理解是在中年以后。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人,更能领略《红楼梦》的思想深意和艺术之美。<br>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所以《红楼梦》的拍摄存在一天然悖论,就是让一群一二十岁的少男少女去表现丰富深刻的人物特色与作品的思想内涵。我夫人就很有感触地说,当年看电视连续剧时,只见其乐,不觉其悲。而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发现,不仅我们自己青衫湿,周围观众也在频拭泪。可见小演员们的表现还是比较到位的,催人泪下,难能可贵。<br></div> 比如元妃省亲一幕,通过鳞次栉比的楼台亭榭、绚烂夺目的烟花绽放、大红大紫的服饰装束……这样一片“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中,反衬关晓彤饰演的元妃一路呜咽低泣,特别是出于原著的台词,“田舍之家,虽齑盐布泉,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达到以乐境写哀的极致。<br><br> <p class="ql-block">  丁嘉丽饰演刘姥姥,也将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夸张的拘谨、恭敬、巴结等神态和形体语言,无不在控诉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贫富悬殊、人吃人的罪恶黑暗,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类似细节比比皆是,恕不一一列举。</p><p class="ql-block"> 为文艺作品挑刺评论,无可厚非,这是促进文艺发展繁荣的基石。《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达不到所有观众期待当属必然,收获一些负面吐槽很正常,但我认为是璧有微瑕,全盘否定显然有失公允,进行龇牙咧嘴的人身攻击,则更是落了下乘。</p> <p class="ql-block"> 图片源于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