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寻碑记

富丽怀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沁阳市新落成的李商隐纪念馆里,收藏着两块堪称“镇馆之宝”的唐碑,一块是李商隐撰文并书写的《王翊元夫妇墓志铭》,是至今学界发现的李商隐唯一传世真迹。该碑刊刻于唐大中三年(849),距今已1175年。另一块是李商隐撰文的《剑州重阳亭铭》,该碑刊刻于唐大中八年九月(854),距今已1170年。2023年至2024年,沁阳市文旅局先后组织到陕西省西安市和四川省剑阁县寻找这两块唐碑,并成功复制收藏于李商隐纪念馆。我全程参与了这两块唐碑的寻找,今记录寻碑历程。</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根据沁阳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文旅局成立“李商隐纪念馆筹备工作小组”,开始李商隐纪念馆建设。</p><p class="ql-block"> 筹备工作初期,针对李商隐纪念馆展陈文物和史料距今年代久远,征集难度较大的问题,经分析研究,明确了重点从碑刻中找线索的工作思路。</p><p class="ql-block"> 通过网上查寻,得知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收藏一块李商隐撰并书的《王翊元夫妇墓志铭》志石,经市博物馆王立栋馆长和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王一鸣馆长联系,市文旅局决定组建寻碑小组,到西安交通大学去寻找这块唐碑。</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12日,由市文旅局局长郑阳带队,我们一行六人踏上长安寻碑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中午,到达河南灵宝市区,休息吃饭。灵宝在唐代叫弘农县,弘农属河南道虢州,是州治所在,离长安430里,离东都洛阳553里,居于京洛大道之中。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参加吏部考试,获秘书省校书郎,任职三个月左右,却又被调为弘农县尉。这对刚获秘书省校书郎清职又被降品任俗吏的李商隐来说,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冲击。唐人普遍对县尉这个职务比较卑视。高适《封丘作》:“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杜甫《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李商隐自己的诗《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都说明了这一点。尽管李商隐心中多有不甘,但为了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弟妹的生活,还是不得不赴任。李商隐到弘农尉任不久,因为减免对受冤囚徒的刑罚,触怒了陕虢观察使孙简,孙简打算免去李商隐县尉之职,李商隐得知后愤而辞职。并作《自况》一诗:“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从诗作中可以看出李商隐性格中固有的中国传统文人刚峻、倔强、傲岸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时过境迁,千年过后,而今走在灵宝的大街上,却难以寻找到李商隐在此地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到达西安市区,已是华灯初上。找了一家宾馆,办完入住手续,吃过晚饭已经十点多了。饭后,夜游西安城墙。</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西安城墙主体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令重新修建西安城墙,历时8年使西安城墙有了现在的规模。又经过600多年的兵火战乱、朝代更替和社会动荡,西安城墙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军事防御功能,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安城墙早已风采不再。1983年起,西安市启动全民保护城墙工程,历时二十余年,终于让西安城墙重现往日恢宏雄姿。</p><p class="ql-block"> 走在高大的城墙下,这座寄托了李商隐仕途太多希望与渴望,却又被无情现实一次次碾碎梦想的千古帝都,给李商隐心灵深处留下了难言的伤痛与辛酸。至于李商隐在这里的屐痕,早已被时间之河溅起的浪花冲得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吃过早饭后,我们前往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李一鸣馆长已在博物馆等候。相互介绍后,李一鸣馆长带领我们参观。先参观了西部农民画馆、皮影艺术馆、陕西秦腔博物馆等展馆,最后来到碑石书法馆,这里陈列着一批以唐代为主,上至北朝下至清代的墓志。当来到李商隐撰并书的《王翊元夫妇墓志铭》展柜前时,我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近距离仔细观看一千多年前李商隐的书法真迹,久久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 据李一鸣馆长介绍,《王翊元夫妇墓志铭》志石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它是李商隐撰并书的唐楷佳作,也是目前唯一一件能够见到的李商隐书作。墓志长61厘米,宽61厘米,厚10厘米,四侧面阴刻有兽首人身十二生肖,刊刻于唐大中三年(849)。</p><p class="ql-block"> 该墓志最值得关注之处,无疑就是首题左行镌刻的“李商隐撰并书”六字。志主王翊元,是李商隐岳父王茂元之弟,志记家族谱系与传世文献吻合。</p><p class="ql-block"> 2011年3月,时任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得知这块志石后,用自己的书法作品从私人藏家处换得,捐赠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收藏,并发表了关于本墓志的第一篇论文,对李商隐的诗文与书法进行了探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作为李商隐唯一存世的真迹,这方志石具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是研究李商隐诗文书法的罕有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墓主王翊元系李商隐岳父王茂元的四弟,其夫人李灵素系唐代诗人李贺的姐姐。通过这块墓志,也揭开了李商隐撰《李贺小传》,尊李贺姐姐李灵素亲口叙述,以传《李贺小传》的千古疑惑。</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撰并书《王翊元夫妇墓志铭》,不仅“序”的部分通篇用散文写就,“铭”的部分也化散于骈,化繁为简。这看似与李商隐的文风不符,实则反映了李商隐的古文成就及其古文渊源。</p><p class="ql-block"> 唐代崇尚厚葬,树碑立传蔚然成风,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碑志的创作。当时社会风尚是以骈文为志,纵观中唐碑文,骈俪之句,比比皆是。句式规整,字数繁多,却不得要领。执笔者往往恃才逞能,尽繁缛之能事,但正是这种写法,让当时的碑文墓志显得空有形式,大而无当。</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幼年即“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后受师于令狐楚,习得作骈文之法。因此,墓志之骈俪,李商隐非不能,实不为也。从这里看,李商隐针对不同文体,是有所取舍的。墓志的对象在人,则凸显人物形象至为关键,质胜于文,方才得其精髓。作为骈文高手,李商隐的这篇墓志不用其最擅长的骈体,却用散体,反映出他对古文的态度是积极的,同时也证明了中唐时期古文运动对李商隐的文学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李商隐的书法,新旧唐书均无记载。宋《宣和书谱》仅记:“商隐四六藁草,笔画虽真,本非用意,然字体姸媚,意气飞动,亦可尙也。”这里只讲了李商隐的“藁草”之书,却未能传世。然其楷书之作却赖王翊元及夫人墓志铭得以留存,这是研究李商隐书法艺术极为珍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从坚守传统来讲,李商隐等晩唐文人大约更多地从实用出发去效法前辈文人的艺术,但在书法实用的同时,亦对书法形式美有更多的追求。纵贯志文,李商隐书写得点划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用笔、结字、章法法度谨严,一丝不苟,将唐人对楷书的审美追求彰显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从用笔上讲,下笔既有方笔棱峥斩截爽利之美,又有蕴籍含蓄之圆笔、藏锋之美,是汉董仲舒所推崇的儒家“中和”为美理念最清晰的体现。其结字穿插避让精细而微,小字写得宽绰清丽而大度,不能以谨严绳之。此种仪态正是书法传统审美理念的践行。倘将其字放大去分析,其结法绵密谨严之处与章法之整饬相完美结合,其正大温雅之气令人神清而肃然。为此,将李商隐列入唐代书家行列就是理所当然的了。</p><p class="ql-block"> 参观之后,我们向李一鸣馆长讲述了在筹建李商隐纪念馆过程中,收集展陈实物遇到的困难,希望得到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的支持。李馆长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向我们提供了李商隐撰并书的《王翊元夫妇墓志铭》高清照片,并赠送了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编印的碑石书法画册。</p><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下午,我们又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寻找与李商隐有关的碑刻,奈何找了一下午,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早饭后,我们驱车前往西安市南边的樊川。</p><p class="ql-block"> 唐代,关中湿润多雨,河流密集,其中最知名的有八条,即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这八条河流穿流长安周遭,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河流切割,形成了一座座台原。在长安城南边,少陵原和神禾原之间,有一处长约十五公里,宽约三公里的平川,系潏河冲积而成。因汉初功臣樊哙食邑于此,得名樊川。唐代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先后在此居住过,如杜甫、岑参、元稹、杜牧等。</p><p class="ql-block"> 开成五年(840),李商隐也移家樊川,并以樊南生自号。</p><p class="ql-block"> 到达樊川后,我们先参观了杜公祠(杜甫纪念馆),杜公祠建在少陵原的一处窑洞里,另外几个窑洞因年久失修,工作人员说出现裂缝和坍塌,已封闭禁止游客参观。</p><p class="ql-block"> 参观罢杜公祠,我们来到樊川路上,打听“樊南”在什么地方,怎奈问遍行人,皆不知“樊南”在何处。正不知所措间,忽见路边竖一路牌,上书“樊川路”,左标“南”,右标“北”,左边倒过来念正好是“樊南”。想来应该是李商隐住在樊川南部,就自己取了个“樊南”地名吧。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再寻樊南,已无痕迹。</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撰并书的《王翊元夫妇墓志铭》找到了,并且获得了高清照片和拓片画册,此次长安寻碑之旅也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西安寻碑归来后,根据高清照片和尺寸,复制了李商隐撰并书《王翊元妇墓志铭》志石,并展陈在李商隐纪念馆里,供家乡父老和各地游客观览,若李商隐泉下有知,也许会感到心慰吧。</p><p class="ql-block"> 《王翊元夫妇墓志铭》志石,既是研究李商隐文学、书法及生平的珍贵文物,也是唐代古文研究的重要实物。同时,希望每一个游客都有机会来到沁阳,来到李商隐纪念馆,亲身感受这方来自一千多年前碑石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附:李商隐撰并书《王翊元夫妇墓志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唐故云麾将军右龙武将军知军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太原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太原王公夫人陇西李氏合祔墓志铭并序</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撰并书</p><p class="ql-block"> 公姓王氏,讳翊元,字子慎,年四十五,元和十五年闰月三日卒升平里第。从□先太师成公讳栖曜,葬万年曹村。大中二年十二月一日,□夫人陇西李氏卒。明年,其孤琯卜开而祔,得兆曰:绝气废辰,祸害之原,法当一子,□又无孙;复坎而繂(《釋名》懸下壙曰繂。繂,將也,徐徐將下之也),不利旧新。琯惧而号,徙于鲍村,斩地八十亩,龙虎鸟龟,盘抱平行。用八月十五日祔,辰在丙申。</p><p class="ql-block"> □公,□成公第四子,善养,喜书知兵,终□父母世不肯以前太原参军选。元和初,镇州反,□天子命取之。贼牢未动,诸侯兵进退将望,立牙不定。公曰:“是可以有为。”始起于潞。及卢从史有谋,□公因持奏入谒□上曰:“潞有平原可战,有积谷可守。其土种马而原蚕,其人利斗而尚决,耐塞(按,当为“寒”字)而廉食,真赵魏屏也。□陛下何至尽其地为卢氏□携□耶。”□上曰:“取之如何?”□公密陈如此如此。□上悦,曰:“汝之先以一箭射杀邢超然,后又射杀袁晁,蹙萧庭兰众,套(应为“夺”字)取李灵曜信旗,佑韩滉修理职贡。故□孝文立龙武使为将军。汝免之!”□公辞出,至潞,以乌重胤深重可付事。因出□上意,重胤曰:“健兵皆不在牙下,奈何?”□公曰:“茅(当为“第”字)无虑。”承漼且至,有兵。既而承漼至,会从史。前五日博得枭,使不胜者出负酒,且大哥舞。□公掌樽居中,约承漼。食时伪醉。重胤自外入,立缚从史。事定,历左龙武、左羽林将军。恶窦中官以钱财交涉将吏,奏逐之。十年坐交游,遂为卫将军。明年复为左龙武,转右龙武,加御史中丞。十三年,哭其弟参元得疾不医。至是闻□上崩,遂绝。当时文章人盛有诗诔,言□公忠孝。□夫人讳灵素,字内德,赠仆射夷肃女。年十九。归□公。琯有弟璥,为武宁尉,蚤死。三女嫁李氏,一女嫁郑氏。□父殁且久,□公之仲兄赠司徒公,长善,始有征伐,为大诸侯。□夫人多留京师,奉宗庙,训理吉凶。族姻归师,恪恪愔愔,以为本表。晚受道箓,通佛书,融冶真玄,诣绝至极,由沃云渆月,高旷爽舒,无一涓缕际于嚣邪。噫!古人称女师者,何少也耶。琯既以名字为鄜(fū)御史,□夫人恒谓曰:“□先舅姑时,我曾梦黄人引我于华岳,见天仙所乘辎軿,神光合开,欣响有得,汝其求为华阴令,以偿吾梦。”琯求得之。罢三年,寿七十。铭曰:</p><p class="ql-block"> 龙武之孝,始于门户。翦扫庖烹,以事□父母。□妣考之思,窆荐以时。由孝为忠,□成公之遗。恒阳不来,得罪□天子。帝怒曰师,往潴其垒。众曰□帝武,取彼暨此。附恃挟从,缩殻藏尾。□帝有韩西,堕于从史。呼哧其下,将麾以起。□公骇曰唉,走马来朝。□帝能其言,前属之筹。□公曰有谋,可使溃销。不俾众惊,一夫之趫(qiáo)。□帝曰繄汝,勿缓汝劳。□公复来归,不漏议语。得乌重胤,让告使取。赋(按为“贼”)在在轞,□公首其机。人曰师余,□公道以归。□帝嘉其来,曰书乃勋。往践而父,北门四军。□天子之毗,戎仪鲜鲜。自百而万,貙袍豹韀。□庚子国忧,病不果班。曰此下壤,吾弟是先。有医有巫,靡用告诉。乃诏家人,汝视丧具。讫孝讫忠,□君亲之故。□夫人之生,明德是经。配聿其才,守龟之灵。维琯无辜,不宁妇子。孝不得传,愈饬愈理。后三十年,冈紊绳纪。谁为彤管,赐尔箴史。维此新丘,其庆弥弥。□神合福孽,后世之纪。也矣章诗,忠孝是哀。</p><p class="ql-block"> 宜阳鱼元弼刻</p><p class="ql-block"> 注:□与□符号说明,□为低一字;□为石泐,字已不可辨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