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一个小众的古村落

吴云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爨(拼音:cuàn),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指烧火做饭。与这个意思相关的都可叫“爨”,古代称厨房为“爨室”,煮饭的大锅叫“爨镬”。“爨”也可用作姓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爨底下村,又名川底下村,始建于‌明代,村名的由来可能与当地的历史、地理及居民的生活习俗有关。距离北京市区90Km左右,是一个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村域面积5.33平方公里。村子依山而建,依水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的龙头为轴心,南北为轴线,整个小村呈扇面建于两侧。有清代民居50套。分上村、下村被一条长200多m、最高处20多m的弧形大土墙分开,具有防匪的功能。2012年,爨底下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爨底下村在京西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老山村,颇有世外桃源之感。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这样评价:“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