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表扬孩子会更好

佳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星期五下午,我去接孩子,他们一见到我就仰起头,让我看他们额头上的小贴纸,一个是小红花,一个是大拇指。孩子告诉我,这是老师给他们贴上去的。我问他们有多少小朋友得到老师的表扬贴纸?孩子说有很多很多,认真做作业的小朋友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贴纸。我问他们上学以来得到过老师哪些表扬?孩子说出了很多种,有口头的、文字的、实物(糖果)的,有课堂上的,也有课外的,有写在课本上和作业上的,也有微信和QQ上的。孩子还告诉我,大拇指的表扬是最好的,小红花的表扬是第二,“继续努力”的鼓励是第三。我有时会问他们在校的其他事,孩子说得并不怎么完整,但对于得到老师表扬的事却能表述得十分清楚。这也说明,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与肯定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上学一个多月,孩子能较快适应小学生活,喜欢上学,每天开开心心,与老师们的肯定和表扬是分不开的。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学阶段,老师的肯定,是孩子们获得信心与动力的重要来源。</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每个家长都会夸赞自己的孩子,但怎样夸赞效果会更好呢?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他们在纽约不同学校抽取400个五年级的孩子,让他们参加四次测试。首先,让他们完成一个简单的智商测验,然后随机对学生进行两种不同方式的表扬,他们对一部分学生(聪明组)夸赞道:“哇,你太聪明了,做得这么好!”,又对另一部分学生(努力组)夸赞道:“哇,你太努力了,做得这么好!”。接着让孩子们进行第二组实验,在两个选项中随机选择一个选项完成,第一个选项的提示语是:“下一个测试会有点难,但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第二个选项的提示语是:“下一个测试将会与第一个测试类似,你肯定会做得很好!”。结果,聪明组的孩子67%选择了第二个选项即简单的任务,努力组的孩子92%选择了第一个选项即有困难的任务。第三次实验,专家让所有孩子做他们都不会做的题目,目的是想看一下两组孩子在面对失败时的表现。结果发现,聪明组孩子特别愤怒和垂头丧气,他们紧张、沮丧,有的大汗淋漓,甚至提前放弃。当问起他们为什么没有做好时,回答基本上是:“因为我不够聪明”。努力组的孩子也不会做,但他们心态比较好,没有垂头丧气的样子。当问起他们为什么没有做好时,回答基本上是:“因为时间不够,或者自己不熟悉,如果再多有些时间,相信自己能做好”。第四个测验,接着让所有孩子再做一遍第一次做的简单的题。按照常理,重复做简单的题,应该会提高分数,但是,专家发现聪明组得分下降20%,努力组得分上升30%,两个组的实际差距是50%。</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夸赞和表扬的细微差别,竟产生如此大的不同结果?专家表扬孩子聪明时,强调的是孩子的先天素质,也就是给孩子贴上一个天赋好的标签,孩子会形成“我是聪明的”这样的自我认知,因此他们需要时时处处能证明“我是聪明的”,如果不能证明,自我就会受到极大伤害。因为要保住自己的聪明,孩子在第二个实验中大多选择简单的任务。在第三个实验中,因为不会做题,孩子们动摇了“我是聪明的”这样的自我认知,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也因此在第四个实验中出现了重复简单的题目却错误率极高的现象。专家表扬孩子努力时,强调的是后天努力,也就是给孩子贴了一个相信自身努力而不相信天赋和智商的标签。因为他们努力,所以在第二个实验中更愿意选择具有挑战的任务。在第三个实验中,虽然也不会做,但努力组的孩子相信继续努力就会有希望做好,所以并没有表现太多焦虑和沮丧。同样,在第四个重复实验中,他们的得分就显著高于聪明组。</p><p class="ql-block"> 上述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心理学家发现,人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叫固定性思维,一种叫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维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行都是天生的,固定的,成功以否取决于人的天分。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行都是可变的,是可以发展的,人的成功以否取决于人的努力。持固定性思维的人重视先天的力量,持成长型思维的人重视后天的努力。研究还发现,人有固定型思维偏好,在遭遇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更多的会把原因归结为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也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本能,“我做不到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的天分不够,”这就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推卸责任的理由。比</span>如,孩子可能会说:“我算算术不行”、“我学不好英语”、“我就是太笨了”等等,背后的模式都是固定型思维。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缺乏心理韧性,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面对困难时更倾向于回避或选择逃离,或者投机取巧,比如考试作弊。我从自己的孩子身上也观察到了这一点。在家里,我有时让两个孩子口算比赛,其中一个就坚决不干,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口算不如另一个,这种逃避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其实就是固定型思维在作祟。</p><p class="ql-block"> 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不论成人还是孩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孩子的固定性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作为父母,我们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给孩子树立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榜样。其次,我们需要有觉知能力,能敏锐感觉到孩子的言行表现更倾向于哪一种思维模式。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亲子关系中一点一点塑造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鼓励孩子不断打破固定思维,尝试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能力是会不断增长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成长型思维,不惧怕困难和问题。拿夸赞孩子来说,我们不要经常表扬孩子的天赋,如“宝贝真聪明”、“你的智商太高了”等。天赋是不可以改变的,表扬天赋会给孩子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在困难面前更易选择回避或逃离。我们更应该表扬孩子的积极态度、努力和坚持的过程,而且越具体越好。比如,孩子的一幅画画得很好,或者坚持了很长时间的滑冰,或者参加了一项公益活动,或者写作业特别认真,家长应该怎样表扬?我们可以表扬努力:“这幅画真漂亮,你一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真不错”;表扬坚持:“这幅画你坚持画了很长时间,真不容易”;表扬专心:“你那么专心致志地画画,妈妈真高兴”;表扬毅力:“你滑冰摔了很多跤,但你坚持下来了,真有毅力”;表扬进步:“你画得越来越好,妈妈真为你高兴”;表扬创新:“你能想到用这个方法来表达,真的很有创意”;表扬细心:“你做完作业还能检查一遍,非常细心,真不错”;表扬认真:“你书写这么认真,妈妈真为你高兴”;表扬爱心:“你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他人,长大后一定能为社会贡献力量”;表扬勇敢:“你能尝试从来没有做过的事,真勇敢”;表扬自律:“你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纪律,从来不需要提醒,妈妈真为你高兴”等等。我们打开思维,就能找列千百种表扬方式。“努力、坚持、毅力、勇敢、爱心、细心、专心、自律、自觉、主动”等特征,都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成长性思维特质。我们还需要告诉孩子,人的大脑是可塑的,你可以变得更聪明。我们可以循序渐进,教给孩子一些技能和方法,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次次成功体验,来增强信心,强化和培养孩子的成长型心态和思维。表扬是一种期待,这已被罗森塔尔效应所证实。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给孩子的表扬应该是经常性的,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不是要等孩子取得多大的成绩才表扬,甚至是孩子只要一段时间不犯错就应表扬;我们给孩子的表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实意的,不让孩子觉得很假,那就失去了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提倡家长和老师要赏识孩子,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不可以批评,相反,恰当的批评能够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体验挫折教育,这是另一个问题。</p>

孩子

表扬

思维

努力

聪明

他们

成长型

夸赞

老师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