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我个人认为颇有几分道理。在山西这块土地上有众多历史古迹、遗址,吸引着无数来自八方的游客,云冈石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br><br>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云冈石窟又以其开凿时间早、保存资料多、建造手法独特,号称四大石窟之首。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br><br>上个月办事路过大同,有机会走近云冈石窟,身临其境地感受气势宏伟、精美绝伦石窟雕像的风采和震撼。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 过了检票口,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尊高大的老者塑像,身着袈裟,清瘦挺拔,仙气飘逸,此人名叫昙曜,是北魏著名的高僧,北魏复兴佛教的大功臣,开凿佛窟就是从他开始的。 穿过昙曜广场便来到佛光大道,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列于大道两侧,庄严肃穆。佛光大道堪称一条立体的雕刻艺术长廊,非常壮观,就是游人太多,有点煞风景。 走过佛光大道就是南北两面对称的呈半圆形的大型浮雕环壁:帝、后礼佛图。每座石壁长20米,高4米。南北两壁遥相呼应,静中有动,和谐统一,栩栩如生。 挂满祈福饰物的菩提树。 继续前行,穿过古典朴素的七孔桥,眼前便是位于云冈石窟湖心岛中央的灵岩寺。灵岩寺又名山堂水殿,是新建的仿古建筑,但依然带给人一种和谐的美。 灵岩寺整个寺院三进院落都建在水上,除了山门以外,还有作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为后殿的"大雄宝殿",寺庙周围两侧有4座角楼和6座配楼,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 千佛殿 大雄宝殿 灵岩寺出来,便正式进入云冈石窟主景区了。从石窟入口到这儿真不近,足有小两公里,还没进入主题看到佛像,腿就有点发软了。 云岗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佛像如蜂窝般密布,大、中、小石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岗半山腰。<br><br>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璧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br><br>我们从东往西按石窟编号顺序参观。 第一窟---石鼓洞 第二窟---寒泉洞 古道车辙 第三窟---灵岩寺洞是云岗最大的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但当时的工程仅限于凿洞,并未完工,洞中现存的一组造像是唐代雕凿的。主尊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它们被称为西方三圣。 继续西行,就进入了石窟的中部窟群。我们看到有两座碧瓦红柱的窟前楼阁,巍峨壮观,这就是第5窟、第6窟前面木结构的楼阁。 第五窟---大佛洞(公元471—494年)。第五窟分前后两室,洞内北壁坐佛为三世佛,高17米,盘腿宽15米,是云岗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四壁2300余尊造像无一雷同。 第六窟与第五窟是轮流开放,现在关闭,谢绝参观。<div><br></div><div>第七窟、佛籁洞和第八窟(公元471—494年)两窟为一组双窟。<br></div> 第九窟至十三窟是典型的佛殿窟,并称“五华洞”。 十四窟因自然渗水,风化较为严重,保存不太完好。 十五窟是一座典型的千佛洞窟,因窟内四壁雕满了排列整齐的佛像而得名。 第十六至二十窟为早期石窟(公元460—470年),称为“昙曜五窟”,据说主像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著名高僧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周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岗石窟开凿的序幕。<div><br></div><div>第十六窟---立佛洞<br></div> 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 第十八窟---立三佛洞 <div><br><div>第十九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整个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佛像。<br></div></div> 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像,是云冈石窟最具人气的部分,同时也是云冈石窟的标志。坐佛的洞窟大约在辽代以前就已经崩塌,所以这坐佛像得以完全面目对世人观瞻。 从第二十窟往西,需登阶而上,阶前矗立一块雕有“西天梵音的巨石”,上去就属于被人们称为25座中小型洞窟了,全都是自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后,由民间工匠自发开凿的,规模较小,内容也较为简单。时间关系,我们也就没有再往前走。<br> 掩映在群山和树木中的云冈石窟博物馆,造型优美,与周围环境十分融洽协调。 步行至此,石窟参观就结束了。从东到西,云冈石窟短短一公里的距离,却好像是带我们穿越到了一千五百多年以前。一座座无与伦比的佛像,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雕刻璧画,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灿烂的文化,古人虔诚的信仰,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以及历史留给我们的厚重与沧桑,我们为此感慨万分,我们心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