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一提起故乡,人们就有温情,就有回忆。或山或水或老屋,更有渗透着味蕾记忆中妈妈或姥姥的味道。似乎那记忆的味道更化为浓浓的一种思乡情结。</b></p><p class="ql-block"><b> 曾几何时,中国城乡的小街巷中,无数的小馆,都乐意打出妈妈的味道,姥姥的味道的招牌,来召唤各方游客和游子归来。</b></p><p class="ql-block"><b> 这本是一种经营手段,也确实能带给人一种亲近感。但我想说的是:如今、当下、现而今,这种勾人梦萦的家乡味道,到底出自何人之手?</b></p><p class="ql-block"><b> 俗话说眼见为实。而今社会是厨子多还是厨娘多?应该起到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了吧。不论是饭店酒店还是街边地摊,围着厨裙的几乎清一色男性。就连央视播出的《厨王争霸赛》,出场的也全是男性。</b></p><p class="ql-block"><b> 那些满大街女性招牌的味道真的出自她们之手吗。</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经常痛斥那些嫁祸于人的人或事,把这种行为称之为“甩锅”,被嫁祸的人称之为“背锅”。其实这是一种借换概念。因为我们差点熟视无睹了一个真正的事实——我们身边最亲爱的贤妻良母们才是真正的甩锅人,而我们这些会做饭的男人们才是可怜的背锅人。只是我们的悲惨境遇被那些社会舆论者们给挪用了。</b></p><p class="ql-block"><b> 我不是社会统计学者,所以可能会有些偏颇。但我以我身边的人和事为证,活生生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无论身份地位在社会上如何光鲜亮丽,回到家都是被媳妇甩锅的人,而且可能一甩就是一辈子。更可怜的是花甲之年的我们,至今还要背着锅,随着儿女东奔西闯。</b></p><p class="ql-block"><b> 所以,在我的眼里,甩锅的人其实没那么可恨,而背锅的人也没那么凄惨。跟你一个锅里吃饭的人,你能恨吗?你敢恨吗?你敢不背锅吗!</b></p><p class="ql-block"><b> 只是我有个不情之请,什么时候能给这个社会一个拨乱反正的机会,家乡招唤的台词里能不能有爸爸的味道或姥爷的味。他们确实做得比妈妈和姥姥有味道。</b></p><p class="ql-block"><b> 当然不是全盘否定爷爷和奶奶们。只是爷爷的味道叫的有些霸道,而叫奶奶的味道又有点像骂人。</b></p><p class="ql-block"><b> 我很想做个甩锅的人,可看看身边这些可爱的婆姨们,鲜有几位愿当背锅的。</b></p><p class="ql-block"><b> 唉,一声叹息后,祝我们这些背锅的男人们一生好福气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