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红日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②</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编者按: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国营红日机械厂(以下简称红日)工业遗产记录了红日工业发展的重要信息,见证了红日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年来,我们新邵燕子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红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不少遗产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组织撰写了《红日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系列文章, 聚焦红日六十年的沧桑巨变,对传承弘扬三线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日精神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的工业精神,激发湖南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推动制造强省、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三线精神:竖起永不磨灭的时代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线精神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时期,是我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精神的内容可简要表述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展示崇高精气神</span></p><p class="ql-block"> 从1966年开始,和全国几百万三线建设者一样,数千名国营红日机械厂的创业者响应党的号召,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远离城市和亲人,奔赴榔概山下那个十里山沟,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红日的创业者刚来工地时,条件十分艰苦,面对的是一片荒山野岭,没有住房,先是借住武桥,之后借住厂区农民房子,后来在厂区附近购买了一栋土砖结构的二层楼房,既作办公室又当职工宿舍,夏天酷热,冬天寒冷。大家饮用的是池塘里的泥水,行走的是泥泞山道,在简陋工棚食堂就餐,业余生活更是空白,但是大家都怀着建设三线的志向在这片山沟里扎下了根。</p> <p class="ql-block"> 邵永强,工厂技工。1966年6月20日从西安东方机械厂调来红日机械厂,和他同时来的有刘绍英、李强等人。他们先在长沙坡子街招待所住了一晚,第二天乘火车到邵阳。那时还没有客车,只是在货车车厢地板上放个水泥预制件,算是凳子了。火车走了11个小时,又坐了几小时汽车才到寸石。陆续到了几十人,大伙一起住在一栋木结构两层楼里。这种房屋为干打垒,造价每平方仅25元,但无人有过怨言。</p> <p class="ql-block"> 艾云生,厂党委书记。在国营红日机械厂,流传着一个“驻京招待所”的故事:艾云生有次到北京出差,找遍了上十家旅馆,都嫌太贵,最后在木樨地意外地发现了一家每晚4.5元的小旅馆。自然,这样的小旅馆条件十分简陋,但艾云生如获至宝,满心欢喜地住下了,回厂后还一个劲地称赞这家旅馆便宜。后来,凡是红日机械厂进京办事的人,不论是厂长还是一般职工都毫不例外地住进了这家旅馆。1991年7月,厂长黄正斌到北京出差,在这家旅馆住了8天,只花了36元。</p><p class="ql-block"> 不住宾馆,不坐软卧,不坐飞机,这是厂领导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一名副厂长曾10次往返于北京和长沙之间,只买过一张硬卧票。厂领导的脑子里都有这样一笔账:坐飞机与坐火车价格相差悬殊,差价部分可以给一个工人发一个月工资。职工的血汗钱,我们岂能乱花?</p><p class="ql-block"> 领导心中有群众,群众心里就有工厂。国营红日机械厂就是依靠这种强大的凝聚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干部职工中那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了工厂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绽放最美红日人</span></p><p class="ql-block"> 黄正斌,工厂厂长。当时,工厂的几个主要车间都建在一号洞里,由于洞子地势低洼,一遇暴雨便成泽国。1991年5月中旬的一个深夜,黄正斌刚从办公室回到家里,瓢泼大雨就倾盆而下。他顾不上戴雨具,转身就往雨幕里冲。赶到洞口,只见咆哮的洪水裹夹着杂物和脸盆大的石头滚滚而来,洞口的排洪沟被堵死了,洪水直接往洞内猛灌,眼看车间就要遭受灭顶之灾。黄正斌当机立断,和闻讯赶来的副厂长葛敏军及各车间主任一路筑起一道人墙,拦截汹涌的洪水,一路跳进齐腰的排洪道里清理杂物。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激烈奋战,终于战胜了这次洪魔。</p> <p class="ql-block"> 孙立森,销售员。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国营红日机械厂的销售员对这句话的体会再深不过了。销售员孙立森每次出门前,爱人总要为他准备好一个鼓鼓囊囊的行军包,里面塞满了方便面和几大壶茶水,还有一捆必不可少的报纸。在火车上站累了,他把报纸往座位底下一摊,长时间躺在上面捱过那艰难的旅途。上世纪八十年,工厂主导产品枫叶牌防盗门锁和红箭牌农用三轮车,其产销率都在97%以上,这个简单的百分比,渗透着销售人员全部的心血和汗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三、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争做优秀红日人</span></p><p class="ql-block"> 刘绍英,技工。1968年至1970年,任厂技术革新攻关队长,负责一号件加工的攻关项目。一号件加工的传统工艺是钢料车制,外剥皮、内抠孔,材料浪费大。通过阅读金属加工工艺方法,受到冷挤压工艺的启发,便建议工厂使用冷挤压工艺,并自制冷挤设备。他不辞辛苦,去重庆嘉陵厂取来了250吨铸钢机的图纸作为参考, 并采纳工人姚珍富提出的焦炭内加电石的建议,经过7天的连续作战,先后铸成了四台250吨冷挤压机的全部铸件,总重达68吨。随后设计出积木式车床,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土办法,指导八级技工陈树善和丁祥熙具体操作,全车间协同配合,圆满完成了四台250吨冷挤压卧式冲床的加工和装配。</p> <p class="ql-block"> 敖旗红,高级工程师。1986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营红目机械厂工作。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为国防建设干出一番事业。他常说:“一想起我们的一些武器装备不如西方国家,心里就十分沉重,作为科研技术人员,不搞出点像样的东西来,就有愧于国家的培养。”1988年,他参与了“607”产品的设计定型工作。面对“607”产品高低温起爆不完全这一问题,他勇挑重担,四处查阅资料,不断采用新型传爆药,亲自压药并试验,摸索合理的工艺参数,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刻苦攻关,终于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991年至1994年,他参与了“607”产品的生产试制工作。面对技术难题,他毫不畏惧,刻苦攻关,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并不断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作为“607”产品的主要完成人,1995年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来,无数红日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透过红日档案室那一幅幅凝聚着三线建设者艰辛和汗水的珍贵历史画面,我们禁不住由衷赞叹:红日“三线人”不愧是共和国的脊梁、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在大山深处安营扎寨,艰苦创业,默默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同时也在人们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不可磨灭的历史丰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撰稿:康苏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编辑:康苏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审核:石定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