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京云居寺

Lix318-18480508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北京云居寺</h1> 2023年11月22日,我与家人到云居寺参观。云居寺位于房山区,离发现北京人的周口店不远。<br> 来到云居寺,远远地就看见山麓下的寺庙与两座宝塔,风景不错。 云居寺坐西朝东,背靠白带山(又称石经山),寺的南北两边各有一座宝塔,分别叫南塔与北塔。 云居寺的导览图 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一千年古寺。云居寺由前到后有天王殿、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六个殿。这是天王殿。 这是毗卢殿。毗卢殿是主殿,殿内供奉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代表光明遍照。拜毗卢佛预示前途光明。 殿内还供奉着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她智慧第一,有“大智文殊”的美名,所以专司智慧。拜文殊菩萨可得无量智慧。 这是释迦殿。释迦殿也称“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威德高尚,“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伽毗罗卫国的王子,29岁出家,35岁得道成佛,讲经说法45年,80岁涅槃。拜佛祖能使人平安吉祥。 这是药师殿。药师殿内供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手印意为一手托钵,一手全药。《药师经》中记载他曾发过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愿望,拔除众生一切苦难。拜药师佛能消灾祛病。 这是弥陀殿。弥陀殿内供奉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本尊佛像是明代铸造的紫铜佛像,重7.8t。 阿弥陀佛是梵语,意为无量光、无量寿。佛经上说阿弥陀佛显示了一切佛的共同佛德,念一声“阿弥陀佛”既概括了一切佛。拜阿弥陀增福增寿。 这是大悲殿。大悲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上首菩萨,能现33种不同身形拯救大难。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她就会前往拯救。观音又称送子观音拜观音菩萨即能救苦救难又能求儿求女。 云居寺在1961年3月4日即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主要是因其石经山藏经洞和唐辽塔群,它们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br> 要了解云居寺的佛教文化特色就必须介绍它的开山高僧静琬。隋大业年间,云居寺高僧静琬痛心北魏、北周两次灭佛灾难,为了保护佛经以备万一,开启在石经山刻石造经。静琬逝后其弟子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凝聚了近1100年、40多代人的血汗和智慧,共刻佛经近14300方、3500多卷,创造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一大文化奇迹。云居寺内设有展室介屋绍历代刊刻、保护石经的历史。 南塔由辽代沙门绍坦发心修建,与北塔对峙。静琬法师曾将佛舍利藏于此塔【注】,故称释迦佛舍利塔。此塔在1942年毁于日军炮火,现在的塔是近年来按照民国时的旧貌复建的。 当年日军炮火击毁南塔时塔心中《石经寺释迦佛舍利塔记》刻石脱落,上面"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的记载,成为发现辽金石经的重要线索因此南塔又名藏经塔。<br> 【注】隋炀帝得知静琬率众刻经的事情后召见静琬,将古印度婆罗门教僧人赠送隋文帝杨坚的佛舍利赐予云居寺三粒,以彰静琬刻经功德。静琬按照佛门常规建舍利塔一座(南塔),但为保安全在塔下只放空函,而将佛舍利藏于石经山雷音洞中。<br> 北塔又称罗汉塔、红塔。形制为独特的钟鼓楼式,砖瓦结构。金刚宝座式塔基为隋唐所建,塔身断代为辽。 北塔四角各有一座唐代石塔。其中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所建石塔是北京市最古的塔。 开山琬公塔。此塔为石经创刻者静琬大师的墓塔。据《静琬大师塔铭》记载:通理大师于辽代大安九年(1093年)专为供奉琬公灵骨所建。塔身东面正中有“开山琬公之塔”的铭刻。 三公塔。此三塔自北向南,分别是清朝溟波、圆通、了尘三代住持的墓塔,俗称“三公塔”。据记载,三位大师佛法造诣高深,对云居寺清代振兴贡献巨大。 <b>房山区天开舍利塔。</b><br> 1990年6月3日住在房山孤山口村的一位农民到天开塔周围砍柴时,意外发现在塔基上有一个洞穴,后发现洞底是一间地宫,里面有许多文物,地宫中间矗立着一座小型石塔,并马上将这发现报告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对地宫进行了发掘,清理出这座小舍利塔(又称塔中塔)、木制供桌、石佛、木佛和铜香薰等二十余件文物。<br> 现在天开舍利塔,摆放在云居寺专设的观瞻馆门口。小舍利塔石函中内藏白色舍利三颗,在观瞻馆内展出。从小舍利塔上的铭文内容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他建造于辽乾统九年(1109年)。 舍利是梵文sariar的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佛舍利颜色有三种: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出土的佛舍利是赤色肉舍利。<div> 在雲居寺有一行宫院,原建于清朝,1991年原址修复,建筑面积398m。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嘉庆皇帝去西陵祭祖,路经云居寺,见寺庙背倚青山前绕绿水,清雅幽静,远离尘嚣,便下令在此建起行宫,每年祭祀途中在此小驻。<br> 云居寺内有一对连心树。</div> 右边的柏树抱着左边的椿树,活像一对情侣。 据说他们就是一对情侣变的,在结束这篇游记之前听听连心树的故事吧:<br> 三十年代,寺里有个英俊少年名叫赵柏。他是寺里住持从家乡带来的学徒,13岁就来到了云居寺,但一直没有皈依佛门,只是跟随师父左右。云居寺历代住持都是多才多艺之人,这位住持也不例外。不仅能写会画,还懂医术会治病。凭着出家前学就的医术,慈悲为怀,悬壶济世,经常奔忙在乡里之间,深受百姓爱戴。赵柏因常年跟随师父,也早已和附近乡亲们如亲人一般。<br> 邻村有一李姓老汉,身边只有一女.,名椿,年龄与赵柏相仿,勤劳孝顺且聪明伶俐。这一年,李老汉患病,寺内住持常去诊看,赵柏也经常帮助李家干些活计,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由认识到相爱,感情日渐深厚。<br> 1937年,云居寺遭日军轰炸,硝烟散去,寺里的僧人不知了去向,赵柏也从此杳无音信。痴情的李椿姑娘天天来寺寻找,站在这里望眼欲穿,在思念和抑郁中,椿姑娘一病不起,带着对柏哥的深深思念离开了人间。<br> 三年后,赵柏不畏炮火连天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云居寺,但他再也看不到心爱的椿姑娘了。他在椿姑娘经常站着遥望他的地方,堆起了一个土台,他认为椿的灵魂在这里,他也把自己的心埋在这里了。<br> 赵柏走了,他剃度出家了.许多年过去了,在赵柏堆起的这个土台上,相继长出了两棵树,一棵椿树,一棵柏树,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